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正>从时间方面观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从空间角度审视,北朝又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地域。北朝版图内,除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和当地土著汉人外,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居民。北魏首都洛阳城南有四夷馆、四夷里,专门安置南朝归附者,境外各族的使者、客商及投诚人员等,最多时达到一万多户。当时人形容这里是“四方风俗,万国千城”(《洛阳伽篮记》卷3),确实是名不虚传。洛阳是整个北朝的缩影,北朝疆域里多数地区都是几种民族混居,四方风俗错杂。在民族融汇的过程中,

  • 标签: 民族融合 鲜卑族 民族风俗 南北朝 汉族 北魏孝文帝
  • 简介:<正>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而在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及与其相邻的平度市北部的大泽山、长乐、灰埠、新河四处乡镇却将该节提前一天于七月六日过,这种特殊的节日习俗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明朝末年,吏治腐败,经济衰萎,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相继爆发,而在我国东北地区迅速崛起的后金(即满清)政权力亦对明朝边关不断发动军事进攻。内忧外患,朱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标签: 地域分布 七月七日 节日习俗 平度市 吏治腐败 农民起义
  • 简介:伴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国的戏曲道具也走过了悠久的历史长河,而动漫cos道具作为一个新鲜的艺术形态却正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取材于网游《剑侠情缘三》而创作的粤剧《决战天策府》则把这两种不太相干的形态扯到了一起。本文主要展开对戏曲道具及动漫COS道具的描写,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以及结合《决战天策府》一剧的道具创作,浅谈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 标签: 戏曲 COS 道具 差异 融合
  • 简介: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水平相对较低,表现在理念滞后,教育手段和方法落后,教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成效不高.如何不断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水平,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试以广东省博物馆情景教育活动探索的实践为例,探讨什么是博物馆情景教育活动及其开展的依据,提出博物馆开展此类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 标签: 博物馆 情境创设 情景式教育活动
  • 简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舞蹈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没有真正走进绝大观众的视野。当影像和LED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舞蹈的生命空间,更加而彻底的改变了现代人对艺术的认识,而这个生活的“传感器”将使舞蹈这个艺术得到从未有过的视觉领域。随着各种舞蹈赛事的电视播出以及各类晚会中视屏资料与素材的运用配合,舞蹈艺术作品、舞蹈专题片、特色晚会频频亮相荧屏,曾一度被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舞蹈艺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得这种不太多有机会接触的艺术拥有了更广的观众群。人们通过高端媒体技术认知舞蹈、理解舞蹈、感受舞蹈,借助电、光、影的魅力和张力,传递出舞蹈美的另外一面,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产生更深远的意象,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艺术感官的普及和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剧场空间 空间延伸 信息时代 需求 共享
  • 简介:锯琴电子新音乐”作品《阿里神韵》组曲表演,可以被看作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锯琴这颗古老的艺术珍宝,在世界音乐艺术舞台上,必将发出璀璨的光芒。

  • 标签: 音乐实验 电子音乐 阿里神韵
  • 简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
  • 简介:东莞自2013年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持续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如何架起高雅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使艺术活动更容易被接受,是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考量的问题,本文以引进瑞士“真实虚构电影院”项目的具体实践为切入点,从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互动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实施模式以及当代艺术本土化等问题,借此为引进和运作新型的艺术项目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 标签: 互动 公共艺术 实践 机制
  • 简介:为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工作,本文以东莞市厚街镇文广中心创建“周六故事”广场文化活动品牌为例,对文艺品牌的培育进行探讨,在分析“周六故事”通过不断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提出了文艺活动品牌差异化选择、树枝成长、立体化发展的观点。

  • 标签: 文艺品牌 成长 发展 模式
  • 简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网络传播博物馆信息的优势和特色,必将使网络传播成为二十一世纪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博物馆 信息 网络
  • 简介: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对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原生空间受到冲击的时代,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不仅继承了数字化存储的优势,而且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而提高了民间文化资源的空间演示效果,增强了科研的可利用性。GIS所具有的整合分析数据的优势,及其突出的空间区位性,为解决数字化时代民间文化整体保存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划分民间文化空间演示类型的基础上,认为数字化过程应该保留语境信息,而空间思维模式所营造的多种演示模型将会是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民间文化 数字化 空间 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