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孟姜女传说的“在地化”研究虽然在研究范式和材料方面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目前的一些“在地化”研究成果多把孟姜女传说置于宏观的中华民族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进行分析,极少涉及孟姜女传说文本的微观区域语境,这样就很难注意到传说与民间生活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就很难将传说的内在特征与作为语境的乡土社会做结构性的互文阐释。基于此,本文将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河镇8村搜集到的22则孟姜女传说文本为例,尝试着将其置于当地村落语境中,从当地村民生活出发予以解读,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民对于自身文化文本的理解方式。

  • 标签: 民间传说 文化解读 淄河语境 孟姜女传说
  • 简介:在城镇化急促推进的过程中,文化生态迅速变迁,民俗文化不仅仅以消亡的形式呈现,它也不断糅合新的时代因素,发生进化、传播、发明及涵化,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民俗文化反哺机能始终在发生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注人本身,在本质上与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发挥是对立统一的。因而,努力激活或发挥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有效利用文化生态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和谐机制、创意资源机制、身体技术机制和心理认同机制等反哺的潜在维度,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关注农民市民化,营造“记得住乡愁”的民俗文化生态,因势利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成效和目标的实现。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 民俗文化反哺 效能 维度
  • 简介:很激动,这个六卷本的《中国民俗史》出版,怀念我们敬爱的钟敬文老师。钟先生给我们博士生上的课就是“中国民俗史”,还有一门课是“中国民俗学史”。这一本书其实是灌输了钟先生关于如何书写中国民俗史的一些理念和立场。

  • 标签: 民俗史 中国民俗 写作 历史 人格魅力 先生
  • 简介:我想表达三点感想:第一,我们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最早不管是看哪些学者概述性的定义,往往是把民俗学说成既是历史学又是现代学,同时又跟人类学、民族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混乱的观念,往往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摇摆不定地寻找自己的定位。

  • 标签: 民俗史 写作模式 学科体系建设 理性 断代 历史学
  • 简介: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它包括戏曲、话剧、歌剧等,是最为普及的文艺活动形式。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普多夫金说“无论在戏剧还是在电影中,演员工作的基础,总是在于创造完整而生动的人物形象。”Ⅲ因此人物形象塑造与戏剧创作有着重要关系。

  • 标签: 剧本写作 人物形象 塑造
  • 简介: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语境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主导性研究范式。本文以三个社区的神话传统的田野研究为基础,对语境的效度与限度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语境在形塑神话文本、规定神话讲述场合、确立讲述人与听众的构成及其规模、决定神话的功能和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语境对神话传统的影响具有一定限度:神话的核心母题及其母题链的组合、类型和基本内容,往往呈现出强大的稳定性。就此而言,语境视角未能深入触及口头艺术形式和内容的根本内核,因而具有局限性。对此,需要倡导"综合研究法"。

  • 标签: 语境 文本 研究范式 综合研究法 神话传统
  • 简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本文论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阅读课与作文课,引导与主导的关系,以及修改作文和教师批改作文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 标签: 阅读与作文 引导与主导 自改与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