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1977年,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西北的十三敖包乡水泉村白草洼,出土一枚印文为'氏之宝'的印章,现藏辽上京博物馆。《辽上京文物撷英》一书辑有此印,并认定为辽代印章①,然殊可商榷,现将'氏之宝'介绍如下,略作考释。'氏之宝'青铜质,花叶式钮,通3.7厘米,重27克。印面呈直径3.7厘米的圆形,右上缘受外力撞击稍损微向内凹,印文为汉文篆书'氏之宝'四字,且为蟠条法铸造。

  • 标签: 私印 印文 九叠篆 白草洼 八思巴文 外力撞击
  • 简介:硬分币:即日前流通于市的壹分、贰分、伍分面值的铝质硬分币。其铸造始于1959年,止于1992年,其中1965年至1970年铸造中断。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硬币,流通的时间最长。如果按硬分币上的年份来分类,壹分币共发行了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合计72种,面值1.74元。

  • 标签: 硬币 收藏工作 硬分币 钱币市场 长城币 金银纪念币
  • 简介:其佩的三幅指画张献哲(山西省博物馆)其佩(公元1660一1734年),字韦之,号且园,又号南村。原籍辽宁铁岭人,生于江西建昌,曾任宿州知州、四川按察使,至刑部右侍郎。他自幼酷爱绘画,八岁学画,后弃笔用指作画,名震画坛。后继者较多,并形成一个新的画...

  • 标签: 高其佩 山西省博物馆 刑部右侍郎 辽宁铁岭 建昌 松鹰图
  • 简介:青铜柄足小方壶是春秋赵卿墓出土的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赵卿墓柄足方壶,口径4.4、腹径8.9、柄足12.8、通27.8厘米(图一、图二)。器表有一层黑褐色涂料,经研究这些涂料是石英、长石、褐铁矿、孔雀石等矿物的混合物。将其填充在网格和花纹之间的凹处,使整个器物呈现一种镶嵌艺术效果。

  • 标签: 艺术效果 青铜器 混合物 孔雀石 涂料 晋国
  • 简介:传拓是文物学与金石学研究中保存和展示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湿地区,传拓用纸的干燥速度较慢,水性墨汁在传拓中容易晕散,传拓难度较高。文章就广西地区传拓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工作中针对湿度环境下的传拓技术改良作了专门阐释,并以碑刻传拓及铜鼓传拓为例,说明传拓技术改良后的实践效果与优势。

  • 标签: 传拓 拓片 高湿度环境
  • 简介:瀚及夫人崔缜墓志是洛阳20世纪初出土、1993年从老城一居民家中征集的。崔缜墓志反映了唐代三个宰相:崔玄日韦、崔涣、崔损。瀚志志主父亲钱史书“失其何所人”。此志可补史阙,并证实唐代后期科举制度的浮薄。

  • 标签: 高瀚 崔缜 墓志 宰相 唐代 科举制度
  • 简介:发行背景:自1993年起,香港警方发现开始有伪千元大钞出现,之后伪钞集团有如病毒般不断变种,使伪钞愈能乱真,至今共查验出有七种不同之版别.及至2000年,汇丰银行千元伪钞突然大批涌现,甚至不断有大量伪钞混入真钞存入银行,香港市面人人惶恐,拒收拒用千元大钞之情况极为普遍,甚至银行的自助提款机,亦停止供应千元大钞.据调查,这批仿真之伪钞可能源自台湾.

  • 标签: 伪钞 香港 汇丰银行 集团 钞票 发行
  • 简介:2003年5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县后庄遗址,发现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和先商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早期灰坑9座,先商文化灰坑1座,出土了一批富有特征的罐类器物群,为研究中原古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 标签: 后高庄遗址 发掘 龙山文化 先商文化
  • 简介:北齐皇族赵郡王睿天保七年(556年)敬造3尊白石雕像并铭,可视为北齐时期造像的范本.其佛衣类型为覆肩袒右式,流行于北魏中后期,并非北齐时期的主流样式如此精雎细琢的上乘作品,却选择了过时滞后的佛衣样式,这一现象大概与齐上层反对北魏汉化政策及重视中亚诸胡艺和天竺僧众皆有关联

  • 标签: 北齐 赵郡王高睿 造像 佛衣类型
  • 简介:1991年11月至1994年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鹿泉市庄汉墓进行了发掘,在该墓西南回廊西段西侧发现大型车马坑,随葬有3辆实用车马.本文作者参加了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依据发掘现场情况并结合前人有关车马的研究成果,对所发现的三辆实用车马进行了尝试性复原研究.通过复原研究,对车的形制、用途和墓主人身份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河北 高庄汉墓 车马 复原研究
  • 简介:2003年5月,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新乡县后庄遗址,发现了属于春秋早、中、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三座灰坑,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这是新乡市近年来首次对东周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为以后此类遗存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后高庄遗址 发掘 东周遗存
  • 简介:磁化是反映岩石或矿物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的压磁效应变化的指标,是地磁学名词术语。磁化还可以表示物体的剩余磁化强度。土壤也是一种岩类,受到不同应力作用的土壤,其磁化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土壤,尤其是不同沉积或不同年代的土壤,其剩余磁化强度也可能是不同的。特别是经过人类活动的土壤,其磁化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这样,对土壤及土壤物体进行磁化检测分析,便可能提供考古学分析研究地层及遗迹的不同地磁数据,从而给考古学以帮助,并且它还可以有助于环境考古的研究。

  • 标签: 土壤 磁化率 测试方法 考古学
  • 简介:继陕西梁带村、山西黎侯墓地等新出毕氏有铭器后,清华简《耆夜》、《祭公》有“毕公”、“毕桓”,为研究西周毕氏提供了新材料。本文从简本《耆夜》、《祭公》切入,结合金文等其他西周文献,综合研究西周毕氏:以《耆夜》为导线,辨析毕公的史事及其相关金文;考辨简本《祭公》的“毕桓”与其他毕氏,证明西周中期毕氏很兴盛,未出现中衰;讨论毕氏的分支楷氏与楷国;综合排列毕氏世系谱,毕、楷两支皆延续到西周晚期,所谓“其后绝封”疑是国人暴动至厉宣之间的政治斗争所致。

  • 标签: 毕公高 毕桓毕伯鼎 楷侯宰
  • 简介: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柄盖罐造型精美,每一部分都富有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设计反映了良渚文化先民的“尚中”思想,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黄金分割”的概念。

  • 标签: 良渚文化 高柄盖罐 尚中思想 黄金分割
  • 简介: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于4mm的12979块木炭样品进行鉴定,这些木炭分别属于18种木本植物。其中落叶的栎属出土概率最高,表明落叶的栎属是当地的优势种。对群落环境起主要作用。通过对鉴定出的木炭树种进行共存因子法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年均温(MAT)为7.4℃-15.9℃,年降水量(AP)为620-1200毫来,湿润指数(IM)为-14.2-52.6。对树种的生态特性和共存因子法分析表明,商代晚期气候与现令并没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大块木炭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商代晚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商代晚期气候是波动的。既有干旱时期,又有湿润时期。商代晚期后段气候不是干旱。反而降雨量更大。重建结果与考古学研究结果大体相同,指示水患有可能是商都毁弃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研究为重建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为探求“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原因以及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朝就此灭亡的原因,提供了高分辨的环境背景信息。

  • 标签: 刘家庄北地 殷墟 木炭分析 树轮分析 生态环境
  • 简介: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中,有一种以交媾为内容的画像砖,这种画像砖在成都平原上多有发现,其中以新都、彭州、德阳所发现的最具代表性。新都、彭州出土的画像砖画面相同,画面有两种。一种是:在一株茂密的大树下,一对男女正在交媾,其若有一人用手推男子的臀部,采桑女的竹筐抛在一旁。画面的左边为一男子,露出生殖器,树上有小鸟和猴子(见标题图)。

  • 标签: 汉代 高禖图 画像砖 民俗学
  • 简介: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模印、雕刻或彩绘图像的建筑用砖.在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装饰在墓壁上的画像砖,我们称之为墓室画像砖,它在内容上多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和风俗习惯等,题材非常广泛。

  • 标签: 画像砖 出土 晋墓 酒泉 现实生活 风俗习惯
  • 简介:目前,艺术品鉴定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尤其是无损检测方法。光谱成像技术(Hyperspectralimaging,HSI)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将传统图像及光谱技术相结合,不易受检测对象和环境的限制,能实现高效、无损检测。对光谱成像技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其中关键性的步骤。

  • 标签: 成像技术 艺术品 光谱 鉴定 20世纪80年代 无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