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缘寺是合水县境内唯一一座建有封墙楼、古建档次最高、保存比较完好的寺庙建筑。2003年12月被庆阳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碑文记载:该寺名缘寺。取缘有福之地而命名。建于清代乾隆初年。民国三十二年重修,距今近300年历史。寺院原有显圣庙、文昌阁、药王庙、观音堂、奎星楼、献殿、演台、僧舍等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寺院。建国后,寺院被拆毁。现仅遗存三间显圣庙和两间观音堂。

  • 标签: 福缘寺 显圣庙 观音堂
  • 简介:沙里汗墓位于阿勒泰市沙里汗公园内。沙里汗·金恩思汗·库库岱叶夫(1900年9月10日-1943年10月27日),男,哈萨克族,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人。中国哈萨克族进步人士先驱,著名爱国人士,知名教育家。

  • 标签: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市 吉木乃县 爱国人士 教育家
  • 简介:笔者近日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穿径4、厚1.8毫米,重4.95克。面文“光绪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翻阅有关清代福建省钱币的图谱资料,所见光绪通宝皆为铜钱,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惟独不见有铅质钱。

  • 标签: 光绪通宝 铅钱 福建省 钱币 清代 铜钱
  • 简介:后晋高祖石敬瑭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部将,因战功深受器重,历任保义军节度使兼六军诸卫副使、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附马都尉、河东节度使诸要职,权倾一时,后帝以永宁公主妻之。愍帝李从厚即位后,加拜石敬瑭为中书令,镇守太原。清泰元年(934年)五月,潞王李从珂反,帝出逃。石敬塘杀帝随从,将其禁于卫州。李从珂即位后,疑石敬瑭必反。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察其有谋逆之举后,先令石敬瑭从太原迁往天平镇守,继又下诏削夺官爵,并命张敬达伐之。

  • 标签: 石敬瑭 “天福元宝” 中国 文物考古 形制
  • 简介:2000年5月初,有人从吐鲁番新城老街市一户家里,发现20多张清代宣统年间吐鲁番“聚成”商号票帖,拿到乌鲁木齐出售,随即被众多钱商和钱币爱好者抢购一空。6月中旬,笔者也有幸在吐鲁番市新城老街市一家中发现聚成商号票帖,并购下。

  • 标签: 吐鲁番市 商号 乌鲁木齐 爱好者 街市
  • 简介:1937年7月7日.日本通过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同年8月13日又制造事端,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件的当天.上海中央造币厂因为战争开始撤退往内地。旧厂址后来直至抗战胜利,均被日本海军作为司令部使用。

  • 标签: 金属制品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侵略战争 抗战胜利 日本海军
  • 简介: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封闭的地理环境,阻碍了福建与中原江淮的经济文化联系。福建早期经济开发滞后,商品交换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很少使用货币,更未铸造货币。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及存世实物,福建铸钱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福州铸造的背“”字开元通宝,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铸币。

  • 标签: “福”字 会昌开元 经济开发 东南沿海 地理环境 文化联系
  • 简介:  1983年9月,通辽市开鲁县建华乡兴地一村民在村东挖沙取土时发现一墓葬,已遭破坏.通辽市博物馆闻讯后,会同开鲁县文管所、公安局前往调查处理,并收回部分文物.现将此墓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开鲁县福兴 福兴鲜卑 鲜卑墓
  • 简介:<正>安县城北三公里,有一参天古柏,屹立于山清水秀的大安山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七柏。该树一本七株,树高45.5米,主干胸围10.3米。主干离地約1.5米处,又分出支干七枝,每支干需二、三人方能合围,故名七柏。枝叶葱笼。在它的周围,又有稍小的古柏七株,胸围分别为2至3.6米,俨然象七个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主体古柏。因而,这七株较小的古柏称为七贤柏。据《安县志》记载:隋开皇年间,蜀王杨秀避暑于此,并建有玉亭。明代,在亭址建佛寺若庵。清代,又建有木制

  • 标签: 古柏 古树 胸围 主干 支干 树高
  • 简介:保始编于1936年,于1938年付梓刊行,是丁保凭借自己丰厚的藏书藏品,领衔召集当时钱币学界的一流人才,集体完成的一部巨著.(以下简称)集中国历代古钱币研究之大成,代表了民国时期钱币学的最高水平.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科学的考古发掘和钱币研究工作对丁氏有所发展和驳正,但的研究成果一直是中国现代钱币学的重要基础,其许多观点历经时间的考验,仍属灼见.本文拟以南朝(宋、齐、梁、)为时代断面,以今日学术成果为依托,力图较客观地评价对此时期货币研究之得失,冀以窥一斑见全豹,对全面公正地认识丁氏,庶几有所裨益.

  • 标签: 丁福保 《古钱大辞典》 南朝货币 五铢钱
  • 简介:中国帆船的建造技术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大部分古代帆船的船式种类到20世纪中期尚得以留存,现存的传统造船技艺是古老技术的延续,其设计原理、船体构造、建造工艺、施工顺序、选用材料等技术并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通过对传统船舶与民间造船法式的海洋民族志考察,以及留存技术传统的研究,是理解古代造船技术逻辑的主要途径。

  • 标签: 图谱月 月港 海澄郑氏
  • 简介:2012年6月12日至8月30日,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考古所合作,对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高峰镇朝阳村3组的熊绍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墓葬14座,包括战国晚期、东汉晚期土坑墓各1座,东汉晚期砖室墓1座,东汉至南朝时期石室墓5座,东汉至南朝时期崖墓6座。虽然大部分墓葬被盗扰、破坏严重,发现很少或未发现随葬器物,但其中4座石室墓的墓壁发现一批石刻画像,包括鱼、马、骑行、鱼鹰抓鱼、蟾蜍、蛙、仓房等图像,除蟾蜍和蛙为浮雕外,其余图案均为阴线浅刻,工艺古拙、粗陋,反映了这一地区东汉至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土坑竖穴墓M8仅存30-50厘米高的墓底,却出土了保存很好的四穿铜戈和较为完整、时代明确、明显带有楚文化特征的两套鼎、敦、豆、壶陶器组合。熊绍墓群的发掘,为三峡地区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 标签: 重庆万州 东汉至南朝 墓内石刻 丧葬习俗
  • 简介:垴遗址是一处大型周代聚落遗址。遗存可分为三期,年代分别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遗址汇聚了鄂东乃至长江下游和峡江地区及长江上游的多种文化因素,同时与周文化保持了非常亲密的亲缘关系,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融合的特征。但究其主要文化内涵仍属楚文化范畴,又出土有一批青铜重器,在鄂西地区较为少见,对研究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万福垴遗址 分期 楚文化
  • 简介:听到炳应老师去世的噩耗。我恍惚如痴人一般,很久很久说不出话来。陈老师患病时日已久。电话中他也坦然地告诉了我病情已经恶化。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还是因惊惧而恍惚良久。当泪水漫过我的脸颊。老师慈祥、和善的面容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 标签: 老师 怀念 去世
  • 简介:<正>据《史记·杞世家》记载,帝尧曾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他们居于妫汭(妫水弯曲的地方)。舜的后代有的以水命姓,就姓妫。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妫满于(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氏。今淮阳县柳湖旁边有胡公墓,因防护城河水侵蚀以铁锢之,俗称铁墓。姓还有一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即《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氏改为单姓氏。

  • 标签: 少数民族 鲜卑族 山西大同 北魏孝文帝 南淮阳 周武王
  • 简介:咸丰初年,因太平天国起义发展迅猛,至使清廷财政陷入困境。无法应付庞大的军饷、河工开支,只得发行纸币及虚价大钱来弥补亏空。当时各省大量鼓铸,种类繁多,版别复杂,而咸丰宝局的铸量极多,版别亦繁。

  • 标签: 宝福局 咸丰通宝 中国 清朝后期 铸量 版别
  • 简介:宫钱,是现今泉界对古代帝皇宫中为节庆大典而特铸钱的总称,它是只用于朝聘、馈赠、赏赐、撒帐及用于宫廷装饰,而不参与流通的特制钱币之称谓。若以方孔铸钱论,可追溯到西汉的金五铢。到唐代已是十分盛行,如西安曾一次出土窖藏金银开元通宝451枚之多,但这些宫钱的形制、文字都与当时的流通铸币相同。

  • 标签: 南宋 开元通宝 铸钱 流通 节庆 赏赐
  • 简介:2017年9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学院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协办的《家泠艺术大展》隆重开幕。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上将熊光楷,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等出席开幕式。吕章申馆长、冯远副主席、徐里书记、杨晓阳院长、熊光楷上将、家泠先生先后讲话。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主持开幕仪式。

  • 标签: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 对外文化交流 党组书记 副主席
  • 简介:本文以师曾《读画图》为研究起点,对于近现代艺术史上这幅融合中西画风的作品,结合当时历史原境与画家思想,做出了新的解读与阐释。同时联系师曾其后发表的为传统中国画强力辩护的《文人画的价值》—文,从图文之间产生的悖论张力,可见师曾在短短数年间的画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与调整。这种突然转化的动因是什么?本文结合其十余年间的诸多画学思考与实际践行,探求师曾被艺术史研究所遮蔽或忽略的另外—层面相。师曾既热情拥抱过西学,也进行过许多调和中西的绘画试验,画学态度却又在1920年之后产生激变,也因此固化为为传统文人画激烈辩护者的历史角色。本文即由此切入,探讨这种转变背后的历史动因,以及师曾在中国绘画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的历史定位及其所面对的时代命题与自我困惑。

  • 标签: 陈师曾 读画图 西学 文人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