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1987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科左后旗满斗苏木白音嘎查西南1公里沙坨中一座古墓被盗.哲盟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并及时追缴了散落在当地群众手中的部分出土文物.

  • 标签: 科左后旗 墓葬 契丹 内蒙古自治区 1987年 哲里木盟
  • 简介:1989年和1990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秘鲁库斯科河谷的瓦利帝国省府比奇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这是对现存第二大瓦利文化古建筑群遗址的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公元600年至900年间,比奇遗址进行了三次扩建,但最终在最后一次扩建未完成前被废弃。在遗址中心部分揭露了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在古建

  • 标签: 秘鲁 比奇拉科塔地区 瓦利文化遗址 文物考古 地层堆积
  • 简介:据《诸山圣迹》载,一位僧人从五代后唐庄宗到明宗10余年间,遍访了大半个中国的寺院。据此僧人所见,五台山“周八百里,大寺十所,蓝若五十六所,僧尼三千”,而太原“周仅仅四十里,大寺十五所,大禅十所,小院小寺百余所,僧尼两万”。当时太原城人口也不过十余万,几乎每五人中就有一僧尼,足见当时太原寺庙之密集,僧尼之多,香火之盛了。从北朝到唐代,太原西山和汾河以西,寺庙林立,高僧云集。

  • 标签: 太原城 僧尼 五台山 僧人 寺庙 五代
  • 简介:俑新说刘弘成汉源是只发现于我省少数地区且颇具特色的文物。由于成柞短,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攻入成都,建元建初,草创大成国起,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止,一共只经历了45年。成是史称“五胡个六国”期间,先后出现的二十三...

  • 标签: 天师道 范长生 汉晋时期 体质特征 古蜀国 三星堆
  • 简介:在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全过程中。有两位同乡好友曾经给他出过大力,他们就是相继担当王朝最初两任相国的萧何与曹参。这两位政治家,经历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他们的气质,却又是那么不同。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刘邦的事业紧紧凝结在一起。共同博击过秦末到初那段壮阔历史中的惊涛骇浪。当新王朝建立,刘邦为巩固帝位而剪除潜在的政治对手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躲过了通常很难躲过的皇权剑锋,成为初名臣中少数得以善终的幸运者。

  • 标签: 汉初 刘邦 皇权 西汉 政治家 经历
  • 简介:“番兴”洗──越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杨浩,查冠久1971年秋,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婺源县东北隅,出土一件陶罐,罐内满贮五铢钱,罐上覆盖着一件铜洗。经鉴定陶罐为西汉早期之物,五铢钱均锈蚀严重,此铜洗直径20厘米,高12厘米,侈口,束颈,鼓腹,...

  • 标签: 民族关系 汉王朝 赣东北 江西婺源 历史见证 五铢钱
  • 简介:中国钱币学会会员、甘南藏族自治州钱币学会秘书长詹中宏(运中旺苏)同志编译的《藏金融词典》一书,现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金融学会会长黄达先生和藏区著名学者仓活佛题写藏书名;由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檀景顺先生撰写序言。

  • 标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发行 词典 中国钱币学会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中国人民银行
  • 简介:晋时期是敦煌大族形成并发展到鼎盛的阶段,对此一时期的敦煌地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到末魏晋时期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都颇有影响的著名人物.本文经过研究认为:西汉后期,一些中原汉族家族如索、曹、张、氾、令狐等氏,由于犯罪、避祸或拓边、征战等原因,西徙敦煌并定居于此.东汉前期,他们通过立功西域等途径,出任官职,提升了家族的地位.东汉后期,他们从武力军功转而崇尚儒学文化,以经学传家,并以通经致仕,为官作宦,进而使其家族发展成为儒家世族.到魏及西晋,这些家族的人物精通经纬,驰名海内,其学术文化领先于全国水平.而宋、阴二氏大约也在此时通过武力崛起,侪身于敦煌大族之列.

  • 标签: 汉晋时期 敦煌 大族
  • 简介:<正>繁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开封市内现存最早的砖石建筑。它不仅结构奇特,满壁佛砖,而且保存有一百多方以北宋为主的历代碑刻。其中宋代石壁佛经在《中州金石志》、《寰宇访碑录》等书中曾有著录,而多数修捐施题记则因其文辞简陋,不为金石界所重。河南博物馆关伯益先生曾拓编《繁石刻志》二卷。因故未能面世,1930年又择其中五十品编缀成册,名《繁石墨撷英》,惜拓本有限,流传不广。近几十年来,繁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外界对塔内碑刻实况

  • 标签: 碑刻 北宋历史 李氏 张氏 金石 发愿文
  • 简介:<正>繁(Pó·音婆。汴俗语音“博”),在开封城东南三里许,禹王台公园之西。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为九层,后经天灾人祸的破坏,上部已毁,清修复塔顶,形成了今日比例失调下粗上尖的奇异姿。繁塔内外壁镶嵌的佛像砖近七千块,造型百余种,是研究宋代佛教人物造型的艺术宝库。一九八三年在修复繁的过程中发现在二层心室的前壁上整齐地排列着栩栩如生的伎乐砖,这是建国以来继前蜀王建墓石棺浮雕二十方伎乐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一组伎乐砖,不仅在艺术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模制雕刻水平和完美的现实主义作风,而且

  • 标签: 伎乐 重大发现 艺术宝库 龟兹 铜钱 北宋
  • 简介: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生活在西北偏僻小城的敦煌人向北京或者西安的朋友或亲人传递、咨询一条信息,只需要打一个电话或发拍电报,几分钟甚至几钞钟就可完成。可是,在遥远的汉代,边防哨所的戍卒,从玉门关传递敌情消息至京城长安(西安),可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和轻松,

  • 标签: 敦煌 玉门关 遗址 边防 汉代 长城
  • 简介:汉水以北地区及淮水流域作为沟通东周时代中原地区、楚文化区和山东地区这三大礼制中心的桥梁与纽带,其青铜文化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业已发掘的春秋早中期诸国铜器墓葬的考察,揭示了这两大地域间在青铜礼器使用制度上的显著差异:春秋早中期汉水北部地区诸国以尊崇周制为主,而淮水流域则以坚持传统礼制为核心,在用鼎制度、粢盛器制度、酒器制度和盥洗器制度等方面均与周制迥然有别。这种礼制上的二元性正是此后楚国特殊礼器制度的源头,但同时又反映出淮地区并非楚制的唯一来源地,这无疑为探讨"楚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 标签: 汉水北部地区 淮水流域 青铜礼器制度 楚制渊源
  • 简介:在中国唐、宋时期、云南存在着分别由“乌蛮”和“白蛮”建立的两个多民族政权,这就是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时期,佛教兴盛,高僧云集,建寺造之风盛行,域内中很多,崇圣寺三便是其中之一。

  • 标签: 崇圣寺 千寻塔 佛像艺术 文化内涵 雕塑艺术
  • 简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矗立着四座巍峨高耸的古塔,分别是广惠寺华、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须弥和天宁寺凌霄,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匠师高超的建筑技艺,也反映了正定佛教文化曾经有过的兴盛。四……

  • 标签: 古塔 文化遗存 灵塔 形制 兴盛 正定县
  • 简介:什阔坦关卡遗址位于温宿县城西北方向约100公里处。遗址地处为天山南麓沟谷地带,地形崎岖,群峰林立、沟谷纵横。关卡遗址保存较好,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坐落,东西长60米,南北宽48米,墙高1至2.2米,顶宽1-1.5米,底宽3—5米,南部墙中开门宽6米,四角各有一角楼。遗址的谷梁上有两座炮台,其中南部炮台保存较好,平面呈圆形;墙垣基部铺有几层石块(层厚0.3—0.5米),其上为土坯砌筑而成。

  • 标签: 遗址 长方形 保存 平面 炮台
  • 简介:释迦佛舍利,座落于辽庆州故城内,俗称庆州白塔。该以稳重而庞大的基及收分较大的塔身,而使其整体造型气势极其宏伟,它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为辽之撷英,是草原民族风格极为突出的一颗璀灿明珠。1999年迎来了它950岁的生日,我们祝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万古不朽、世代永存。“”──这一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在其历代发展过程中,无不与其当时的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不同文化内涵紧密相关。释迦佛舍利,从其建造的历史背景,及其具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辽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发现了该的建碑铭,使我们对其建造的历史背景、佛教文化内涵及建

  • 标签: 辽庆州 文化内涵 佛教 辽代 建筑风格 释迦佛舍利塔
  • 简介:怯二体钱又名和田马钱,因其多发现于和田地区,背面多打制有或行走或站立的马匹而命名。1962年,夏鼐先生提出此类铜钱大部分为马纹,还有部分为骆驼纹,“马钱”并不能概括其全部特征,其主要特征为一面为汉文,

  • 标签: 汉怯二体钱 钱币 田马钱 大钱 小钱
  • 简介:本文对古榆中县的建置年代及其故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证。研究表明,榆中县是县,不是秦县;榆中故城在今榆中县定远乡驻地定远村。

  • 标签: 榆中 故城 定远
  • 简介:试析画像中戟的图像马华民戟是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较常见的图像。朝的研究除了涉及汉代冷兵器发展情况外,还涉及到汉代社会等级、思想意识、军事制度等问题。本文仅对汉代朝的形象、形制、工艺、效能等问题探微钩沉、求教于方家。一、画像中戟的表现形式与作...

  • 标签: 汉画像 画像石墓 汉画像砖 汉画像石 兵器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