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陶器是一种在陶器上髹漆做画的器物,产生于战国,大量出现于西汉早中期.作者对该类器物的产地、用料及其兴衰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标签: 器物 陶器 西汉 战国 兴衰 中期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佛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佛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佛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佛。一、二期佛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佛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敦煌写本《杂抄》一卷,题下原注:'一名《珠玉抄》,二名《益智文》,三名《随身宝》。'看这几个名称即可知道是民间的通俗用书,其中应倮存有当时社会风俗习尚的资料。可惜原件已为伯希和携归法国,入藏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伯二七二一)。二十年代初刘复教授到巴黎抄录了该馆的大量敦煌写本,编成《敦煌掇琐>出

  • 标签: 敦煌写本 伯希和 敦煌掇琐 巴黎国立图书馆 慧立 《西京杂记》
  • 简介: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出现上衣搭肘式佛;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出现通肩式和中搭肘式佛;萧梁时期以中搭肘式佛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 标签: 栖霞山石窟 南朝 佛衣类型
  • 简介:北齐皇族赵郡王高睿天保七年(556年)敬造3尊白石雕像并铭,可视为北齐时期造像的范本.其佛类型为覆肩袒右式,流行于北魏中后期,并非北齐时期的主流样式如此精雎细琢的上乘作品,却选择了过时滞后的佛样式,这一现象大概与高齐上层反对北魏汉化政策及重视中亚诸胡艺和天竺僧众皆有关联

  • 标签: 北齐 赵郡王高睿 造像 佛衣类型
  • 简介:本研究利用EDXRF、EPMA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案板遗址、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桐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涂层进行组成结构分析,研究陶的原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探讨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釉的起源关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案板遗址发现的青色光亮涂层中含有较多量的钾(约14%)和磷,这与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高含量的钾和磷相似。西坡遗址除了彩陶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白色陶,还发现部分红陶上存在深红色陶,铁含量〉10%,原料为赭石。陶寺、瓦店和桐林遗址都发现了黑色陶农,原料特点相似,铝含量(〉20%)都明显较高。二里头遗址原始瓷釉釉层厚度超过100μm,并且连续覆盖于表面。这些陶涂层中熔剂氧化物RxOy的总合量有高有低,按时间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递进而未表现出规律性的增长趋势。新石器时代的陶涂层由于烧成温度较低以及胎体易熔的特性,达不到在高温不变形的器物表面呈现玻璃状釉层的效果,但是陶工艺长期积累的技术形式应该为早期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陶衣 组成结构 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