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黑釉凸线纹瓷器是宋金元时期北方磁州窑系诸窑场中常见而具有鲜明特色的黑釉产品。本文以罐这一典型器类为切入点,根据其装饰特征和形制变化,并参考出土单位早晚关系等,将黑釉凸线纹瓷器的发展演变划分为萌芽、繁荣、衰亡三期,年代分别为宋末至金代前期、金代中后期、金末至元代;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兴衰与磁州窑的市场地位、社会生活背景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此外,笔者推断黑釉凸线纹技法直接源自白釉凸线纹碗盘,后者可能是受定窑“出筋”技法启发而成。至于初创窑口,目前学界有“鹤壁窑说”“钧台窑说”“观台窑说”“磁州窑说”等四种观点,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其创烧年代应在宋末金初,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北宋中晚期。

  • 标签: 黑釉凸线纹 白釉凸线纹 瓷器 出筋
  • 简介:洛阳北魏时期的世俗石刻线画艺术,作为陵墓装饰雕塑艺术的一种形态,多见于此期墓葬中的石棺、石棺床、石室、石墓门及墓志之上,自明末清初以来,已发现多件。其中著名的有宁懋石室(孝昌三年,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孝子画像石棺(存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元融石棺、元谧石棺、秦洪石棺、元文石棺、王悦石棺、升仙画像石棺、元日韦石棺(武泰元年三月十六日)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棺床、石墓门(楣、框、扉)、石碑座等。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遗存数量较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本文试图对其本身的艺术风格和它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 标签: 北魏时期 雕塑艺术 石刻 洛阳市 画像石棺 艺术发展史
  • 简介:<正>1977年,在三台县花园公社中学内,发现一块宋代单线阴刻孔子及七十二贤图像碑。型体长方形,高200厘米,宽90厘米,厚12厘米。立于长方形的基座之上。分上下两阙,上阙线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图象,下阙是楷书阴刻县尉张埴的题跋。

  • 标签: 圣像 阴线 孔子 线刻 县尉 跋文
  • 简介:四合花纹纳石失辫线袍,元代,织金锦,袍长142厘米,两袖通长246厘米,袖口阔14厘米,下摆宽115厘米,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村出土,是目前国内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件辫线袍。

  • 标签: 藏品整理 藏品收集 四合花纹 "纳石失" 线袍
  • 简介:1973年在河南焦作发掘的邹(王复)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为数极少的金代画像石墓,它对于研究金代的建筑、雕刻、服饰和社会生活状况都有重要的价值。该墓发掘后即被拆迁,建筑构件先保存于焦作市博物馆,后几经辗转又先后调拨给河南省博物馆和河南省石刻艺术馆,最后于1997年调拨给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99年复原展出。

  • 标签: 金代 画像石墓 邹(王复)墓复 “温酒图”
  • 简介:法门寺唐代丝绸捻金线是大批量出土的早期中国丝绸装饰金属线、本文以法门寺捻金线的形貌观察和材质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调查线索,分析“捻”金线的相关历史文献,排除利用其他捻金线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室模拟验证,得出法门寺捻金线是通过对芯线加捻,在芯线旋转过程中将金箔务自动捻绕在芯线外而制成的技术结论.

  • 标签: 法门寺 唐代 捻金线 工艺
  • 简介:2009年,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1000余件鲁绣文物。其中大型发丝绣范增作品《竹林七贤图》,可谓是发丝绣作品中的精品。其长140、宽303厘米,于1987年历时13个月完成,1989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金杯奖)。整个图轴针线细密,绣工整齐均匀,丝理疏朗有致,线条流畅优美,将竹林七贤们豪放、洒脱、脱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原绘画比较,更突出了人物画面立体感。

  • 标签: 竹林七贤 2009年 省博物馆 工艺美术 百花奖 立体感
  • 简介:报道了采用乙醇-乙醚脱水、甲基丙烯酸甲酯渗透加固和霉敌防腐剂(自制)防腐对陕西临潼贵妃池地下管道碎木进行了处理处理后,木质品保持了出土时的原貌,其机械强度、耐腐蚀性能明显增加。

  • 标签: 木质文物 防腐 加固
  • 简介: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显示,人类对石制品有意识的热处理现象自史前时代开始就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主要被用来改善石料的破裂性能,改变石料的外观,并且附加一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有关热处理原理、方法和表现特征的实验研究,为辨别考古材料提供了对比依据。目前为止,中国关于热处理的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很少,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国内史前考古学界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和关注。

  • 标签: 史前 石制品 实验 热处理
  • 简介:1997年,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宋代定窑瓷盘模具,直径21、高5.7厘米,上刻精美的鸳鸯戏水图。由于在地下埋藏了近千年,模具的正反面都被一层锈蚀所覆盖,大部分锈层较厚,严重影响文物的外观,精美的纹饰图案也难以显露出来。为了恢复原貌,以利于今后的研究和保存,我对瓷盘模具作了去除锈层的处理。……

  • 标签: 定窑瓷盘模具 去锈处理 河北 博物馆 形制 锈蚀状况
  • 简介:21世纪的现代人借助电脑,遨游网络,已无“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之忧虑,也无“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之孤苦,视觉电脑技术的加盟,使数字化的网页面画面丰富,先进的技术使阅读和浏览更具审美效果和趣味。那么博物馆为什么要重视和利用视觉处理技术呢?

  • 标签: 数字博物馆 视觉处理 数字映像技术 摄影技术 三维技术
  • 简介:福建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多年来收藏的大批木质类文物,不少遭虫蛀和霉菌侵袭。为了不让这些滋生虫菌的文物带到新馆,对这些文物进行了保护处理。先采用溴甲烷常压熏蒸方法杀灭木质文物体内和体表的成虫、虫卵和菌丝。再用软毛刷对木雕文物表面灰尘等物进行小心刷除,然后用水或25%酒精或酒精和丙酮混合液仔细擦拭清洁处理。再用Sparpec08木材防蛀防腐剂进行渗透处理。保护处理结果表明,本方法技术简单、快捷、易于掌握、实用性强,适用于大批量藏品的杀虫灭菌保护。

  • 标签: 泉州 木质类文物 保护
  • 简介:山东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质文物中含有大量有害氯离子,严重威胁着文物的安全。因此,脱盐就成为该批铁器保护的重点,是阻止铁器继续腐蚀的重要保证。在经一系列实验工作后,该批铁器的脱盐溶液采用0.005mol/LNaOH溶液,对于仅为铁质的容器类铁器采用直接浸泡法,同时结合冷热交替和超声波法;对于带有鞘的兵器类铁器采用2%PrimalAC33加固后再进行脱盐;对于带有漆皮痕迹的铁器也试用了纸浆脱盐法。铁器经脱盐后氯离子含量大大降低,脱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标签: 铁质文物 脱盐 氯离子
  • 简介:喇家遗址四座齐家文化的房址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发掘完成,在此后的数年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房址及房内人类骨骸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改变了发掘清理后的原始状态。为了保护房址和人骨遗骸,对房址进行了物理复原加固和化学保护。采用金属锚杆牵入嵌入方式、沟槽内嵌入固定体方式、利用孔洞嵌放固定体进行土体夯筑方式等加固方法,并使用非水分散体丙烯酸树脂溶液进行喷洒或滴渗保护。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实施,可以使这一举世闻名的齐家文化之灾难遗迹重新展示于公众面前。

  • 标签: 民和县 喇家房址 灾难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