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展柜中的坭陶表面的霉菌污染会影响坭陶的展示。对坭陶污染的霉菌进行分离及鉴定,有助于提高文物霉菌病害的针对性,进而提高防治效果。本研究取坭陶表面及所处的展柜空气中的霉菌,坭陶表面获得8株霉菌,展柜空气中获得18株霉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转录间隔序列ITS(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坭陶表面分离到的8株霉菌为青霉(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和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展柜中的空气分离到的18株霉菌则分属于青霉(Penicillium),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曲霉(Aspergillus),棒孢属(Corynespora)等12个属。结果进一步表明,坭陶表面污染的霉菌来自空气中。

  • 标签: 坭兴陶 霉菌 分离与鉴定
  • 简介:荥阳原武温穆墓是明代周王家族中郡王等级的原武温穆与元配张太妃的合葬墓。从其墓室建筑的构造与形象风格分析,其图样设计及营造技术明显来自明代宫廷,但从主室门扉的断砌造构造、前室空间尺度的着意设计以便家族后续事宜安排等细节设计方面也透露出了家族意识可能参与其中的信息。经折算,原武温穆墓的设计模数是营造尺,其各部分构造的数据之间存在着较规整、和谐的比例关系,而营造尺模数的基础是人体尺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主室前壁高等级的建筑形象以几何比例为则的设计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艺术优先的设计手法在中国古代宫廷主导的建筑实例上早有存在,并非西方所独有。

  • 标签: 原武温穆王墓 营造尺模数制 建筑 艺术构图
  • 简介:震中先生,1957年1月出生于陕西榆林市。1981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98年8月任研究员。2008年任历史所副所长,2014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期间,震中先生1989年-1990年、1995年-1996年从师于伊藤道治教授,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史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教授。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

  • 标签: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王震 古史重建 文明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访谈录
  • 简介:2007年7月-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我们在淅川县沟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的史前遗存,清理出湾三期文化的房址、灰坑、墓葬、瓮棺等遗迹,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为研究湾三期文化的南渐提供了新的材料。

  • 标签: 淅川县 沟湾遗址 王湾三期文化 聚落
  • 简介:人物研究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是艺术史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体现。当人物兼具跨文化、跨领域的特质时,搭建一个艺术史人物研究网络,提炼其艺术精神,寻求艺术人物研究的独立语境与独特的学科范式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艺术史发展困境入手,主张多层面、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以搭建多维艺术网络与提炼文化核心为路径,探索艺术史研究界域与研究方法;以近代社会活动家、音乐学家光祈作为人物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艺术史坐标的分析,挖掘中国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与中国文化核心,使艺术史研究更趋完整。

  • 标签: 艺术史人物研究 艺术史研究方法 王光祈
  • 简介:杏雨书屋藏羽15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九色鹿舍身救怀孕母鹿故事所述的释迦鹿苑度五比丘说法一事,当是参考竺佛念所译《出曜经》。鹿舍身救怀孕母鹿的本生故事,借鉴了窥基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的注文采自玄奘《大唐西域记》,并有补充润色。玄奘所述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在鸠摩罗什所译《杂譬喻经》《大智度论》及《大庄严论经》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写卷中“九色鹿”之名。借用了九色鹿救度溺水人故事中主角的名称,与佛典中“菩萨鹿”的记载相结合,传达了因果报应和舍身布施的宗教含义。

  • 标签: 羽153V《法华经讲经文》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 《法华玄赞》 《大唐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