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正>堆青花瓷,传统的观点认为它属于釉下彩的一种。从青花瓷的剖面清楚的看到,堆是在豆青釉之上,透明釉之下。因此,笔者认为堆青花瓷应是釉中彩的一类彩瓷。堆青花瓷的烧造,民窑较多,官窑甚少。因这类彩瓷多出在豆青釉底瓷器上,所以也称作“豆青堆青花”或“青花加”瓷器。所谓“堆”,是在素胎上先施以豆青釉,再在豆青釉上按照纹饰图案堆施一层厚厚的白粉(即碱式碳酸铅),然后在白粉上绘制出

  • 标签: 青花瓷器 透明釉 碱式碳酸铅 釉下彩 彩瓷 官窑
  • 简介:一、前言孢分析是研究苔藓、蕨类植物的繁殖细胞孢子和种子的植物繁殖细胞花粉的科学.孢颗粒体积小、重量轻、产量大、易于随风吹扬形成花粉散落地面.孢颗粒具有坚固的外壳,并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能,因此在沉积地层中很容易保存下来,不同植物种属的孢粉粒大小、形态、壁的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同,由此可判断古代植物种属.

  • 标签: 四道沟地点 地点孢粉 大窑遗址
  • 简介:<正>匏又名葫芦。它是将正在生长的嫩葫芦纳入刻有图案的范中,使它局限于范的形状而生长,形成表面具有类似浮雕效果的器物。这种器物在质感上和竹雕很相近,越经人赏玩摩挲,色泽愈深,愈滑润可爱。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葫芦残迹,证明我国种葫芦的历史已有七千多年。长沙楚墓出土

  • 标签: 葫芦 河姆渡遗址 浮雕效果 阳模 图案 形状
  • 简介:准格尔地区自晚奥陶世抬升以来,经过1亿多年的风化剥蚀,到晚石炭世复又下沉.海水时侵时退,为植物的繁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并生成巨厚煤层.成植物从早到晚分为欧美、华夏植物群过渡类型、华夏植物群早期类型和华夏植物群繁盛期类型,伴随着植物的发展与演替,环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 标签: 准格尔煤田 成煤植物群落 环境变迁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正>山遗址位于临汝县城北0.5公里,北刘庄村西的漫坡土岗上,汝河支流洗耳河自北向南从遗址东部流过。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00000平方米(图一)。遗址中部较高,文化层堆积也最为丰富。1970年,洛阳市博物馆曾在遗址东部开挖过两条探沟,首次将该遗址分为三个文化期,初步了解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遗址中部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

  • 标签: 二期文化 遗址 煤山 二里头一期 灰陶 标本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的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化颜料加固的适用性,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的老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的科学化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
  • 简介:铭文杂释王人聪一、君与者旨《文物》1980年8期刊载《江西靖安出土春秋徐国铜器》一文,报道了1979年4月在江西靖安县出土三件徐国铜器,其中一件自名为卢盘,此盘铸有铭文十八字:"君之孙(令)尹者择其吉金,自作卢盘"。盘铭第一字,该文初认为"似疾,...

  • 标签: 《说文》 《广韵》 文物研究 《金文编》 江苏丹徒 相关问题
  • 简介:一、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竹刻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见,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

  • 标签: 贴黄技法 艺术风格 工艺美术 竹刻艺术
  • 简介:嚣伯非楚说夏麦陵我的《嚣伯断代与阝敖之地望》(《考古》1993年1期)一文发表后,周书灿、郭玮二位先生在《中原文物》1994年3期上著文提出两点异议:一是认为春秋嚣地不属郑国的附庸,二是认为嚣伯是楚。所以我再申论如下,也是给二位先生的答复,...

  • 标签: 《春秋大事表》 《左传》 楚文化 铜礼器 楚国 楚王族
  • 简介:1999年9月,笔者在礼县石桥镇发现1件青铜豆,身刻铭标明器物所属的地名、名及重量,且铭文显示该器物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西垂发祥地有关。本文对该铜豆的年代、历史背景、铭刻内容等问题作一考释。

  • 标签: 西祠器 礼县 铜豆
  • 简介:珐琅又称为“景泰蓝”,是我国古代工艺之一种。它主要以铅、硅、硼砂、瓷土、石英等为原料,制作工序包括铸胎、画样、掐丝、填蓝、烘烧、磨光、镀金等。依其加工之不同,珐琅又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四大类。

  • 标签: 珐琅器 掐丝珐琅 画样 制作工序 铜胎 此器
  • 简介:石器是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人类最初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在榆中县博物馆馆藏的众多石器文物中,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石研磨看似非常普通,但它却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这是为何呢?本文阐述其隐藏的奥秘。

  • 标签: 榆中县博物馆 石研磨器 探究奥秘
  • 简介:通过对盘状相关遗物命名的梳理,本文将论者对其功能分歧归为两大类:工具或毛坯。由于持“毛坯”功能论者找到了系列相关证据,因而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盘状”应为环(玦)类毛坯。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考古研究中如何确定某件盘状是否为环(玦)类毛坯,对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做了简单的说明,

  • 标签: 盘状器 环(玦)类毛坯
  • 简介:《首阳吉金》刊布的3件乔,应系滕州庄里西89M7散失之,其中乔觯、乔簋铭文对于周初分封的滕国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上述二铭文略作考释,力求廓清作者乔与滕国之关系。

  • 标签: 庄里西89M7 滕国始封君
  • 简介:为纪念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六十五周年,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史、货币史的研究,由中国钱币博物馆主办,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广西钱币博物馆协办的“激情燃烧的记忆——赵爱国藏央行早期票证展”于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隆重开幕。出席展览开幕式的领导有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文四立、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慧兰、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齐小东、老干部局局长赵文波、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李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单强、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 标签: 中国钱币博物馆 票证 早期 央行 爱国 记忆
  • 简介: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春,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的一些大户老板纷纷交头接耳在议论,因为他们风闻卢芹斋的上海代理商、在上海江西中路260号开设“雪耕斋文玩号”的古董商、人称上海古玩业“四大金刚”之一的张雪庚,最近从北平进手了一批好东西。而这批所谓的“好东西”,其实正是包括终于出头露面的部分浑源彝在内当年未能启运出口的一批文物珍品。

  • 标签: 浑源彝器 卢芹斋 古玩市场 历史研究 “雪耕斋”
  • 简介:燧石刮削的微痕观察夏竞峰一、研究简史微痕分析是研究石器的方法之一,从最初的研究开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由于研究者未给予普遍的注意,所以发展得很缓慢,直到本世纪中叶才广泛地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史,按时间顺...

  • 标签: 磨光面 燧石刮削器 加工物 微痕观察 刃部 形态特征
  • 简介:在商周青铜器中弓形是较为常见的器物之一,为其定名、究其用途,历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田野考古、传世文献和历史学的有关资料,并结合以前学者所考证的成果,认为弓形是商周时期贵族辅弓用的工具,即所谓的弼。

  • 标签: 弓形器 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