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遗址,位于张家回族自治县马关乡石村东北山前二级台地上,2008年8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处地处石河上游干流的夹角地带,靠近水源。遗址所处位置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呈倒三角形。该遗址的采集物较多,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发现灰层,长约100米,厚约1.5~2.5米。在灰层中夹杂有篮纹、绳纹、刻划纹夹砂陶片和泥质陶片,并发现大量彩陶,还有少量灰陶.采集物有器物口沿和器底,可辨器形有敛口钵、深腹罐、盆、瓶等.还发现有石器。遗址东西约250米,南北约300米,时代为仰南北约300米,时代为仰韶文化晚期到齐家文化。(照1)

  • 标签: 遗址调查 张家川 2008年 文物普查 文化内涵 100米
  • 简介:在中国的近代货币中,白银流通货币——银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这些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银锭之内,有一类主要流通于康地区的椭圆形银锭又是银锭家族中的“大户”,它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税收制度等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未见有系统、深入地论述、

  • 标签: 银锭 流通货币 社会经济生活 税收制度 白银
  • 简介:秧歌是古代农民插秧时所唱的歌曲,也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演唱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娱乐性、欣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秧歌也叫“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村庄都有盛况空前的“耍秧歌”、“闹社火”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耍秧歌是农村春节期间主要的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蕴。

  • 标签: 秧歌 民间歌舞 春节期间 演唱艺术 传统习俗 文化生活
  • 简介:<正>明清两代,我国的书画艺术,特别是文人画继续向前发展。总的来说,文人画仍然占据画坛主流。山水、花鸟画居多,人物画较少。水墨写意技法盛行,流派众多。一大批文人书画家如异军突起,他们用书画抒胸怀,写豪情,挥洒自如,形成了书画技法上绚丽多采的局面,使书坛上僵化刻板的“馆阁体”书风,画坛上陈陈相因、因袭泥古的画风为之一扫。

  • 标签: 费密 黄辉 四川 破山 明清两代 书画家
  • 简介:<正>砖头瓦块,本来是极其寻常的建筑材料,然而就在我国,经过匠师的勤劳智慧的创造,却列入艺林,成为陶器工艺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中国瓦当,起源于战国,汉代达到鼎盛时期。中国瓦当主要出土于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四等省。瓦当分为画像瓦当、文字瓦当、文字兼画像瓦当三种。近几十年来,四陆续出土、收集了一批汉代瓦当。四汉代画像瓦当

  • 标签: 瓦当 四川汉代 朽腐 长乐 成都市 相州
  • 简介:临邛位于古“蜀-身毒道”(“蜀-印度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康(藏)茶马古道”四由成都平原人“灵关道”丛山峻岭交界地带,也是古蜀人与西南其他民族聚居区分界处,临近邛、笮人居住的地方,故名“临邛”。临邛的大南河尤如盆底边缘的凹槽,过南河往西南地势逐渐浅丘、中丘升至浅山、

  • 标签: 邛崃 四川 文物保护 “川南第一桥”碑 考古工作
  • 简介:<正>高文先生编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四汉代画像砖》和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四汉代画像石》两书,汇集了四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砖(含纪年、文字砖)、画像石拓片(照片)606幅,与目前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砖、画像石较多的几个省区和已出版的汉画专著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画像石,以众多汉阙画像和崖墓画像为全国罕见;画像砖,则以内容丰富而数量众多居全国之首。这六百余幅汉画作品,再现了四境内1700多年以前的政治、军事、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的不同侧面,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大百科全书。

  • 标签: 四川汉代 汉画像砖 汉画像石 拓片 金石 石刻画像
  • 简介:贡院,是中国科举时代士子参加乡试的考场。通过贡院考试金榜题名,是当时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正途”。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看作是人生两大喜事,高中又新婚,就是双喜临门欢快至极了。

  • 标签: 贡院 四川 阆中 读书人 题名
  • 简介: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文科状元不过601人。其中四只有15人,他们是: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李余、五代时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桌、赵逵、元代文虚中、明代杨慎、清代骆成骧,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占了全状元1/4以上,可以说阆中是四的状元之乡了。

  • 标签: 文科状元 阆中 四川 科举考试 最高理想 进士科
  • 简介:近代四铜币考黄友良四铸造铜币始于西汉。《史记》、《汉书》之《幸传》皆记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公孙述据蜀时,“废铜钱,置铁钱官”①。刘备获益州后,用刘巴之言,铸直百五铢钱②。成都南较场侧502厂工地曾出土直百五铢钱,即...

  • 标签: 近代四川 铜币 四川省 铜元局 清政府 度支部
  • 简介:盆地周围的山地上分布着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在《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分册》中,有一千多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几乎占四野外文物点总数的十分之一,还有众多的小石窟点未被列入其中。就数量而言,四是当之无愧的石窟寺大省。之前人们对四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历史价值的认识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唐天宝之后,中原北方地区大规模开窟造像结束,

  • 标签: 四川盆地 历史价值 石窟寺 摩崖造像 北方地区 地图集
  • 简介:说到四的佛教起源,一般人总以为四的佛教是从西域经敦煌直接输入的,或是由洛阳经长安再翻越秦岭传入的。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文物考古资料,认为很可能是由比“丝绸之路”还早三百多年的蜀——身毒(音yāmdú,古印度的音译)道传入,即由古印度穿过缅甸再经云南,最后到达四

  • 标签: 汉代 佛教 中国 四川 传播途径 交通路线
  • 简介:<正>栈道,是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南地区特有的交通道路设施,在我国古代交通上起过十分重大的作用。对于古代栈道分布兴盛衰亡和栈道形式的研究,不仅对研究古代交通史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古代史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能为今天的交通建设提供许多借鉴。

  • 标签: 栈道 古代交通 四川 古代史研究 交通建设 交通道路
  • 简介:60年来四考古紧紧围绕着古人类、文明起源、区系类型、文化谱系、地区性文化特征,在古人类与石器时代文化的探索、巴蜀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初步构建、秦汉及其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特征,以及科技、艺术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 标签: 四川 考古 60年
  • 简介:《成都文物》在今年首期上,发表了《汉代佛教人途径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拜读了李豫先生的文章后,觉得有不少可商讨之处。故为此文,以求教于李先生。

  • 标签: 汉代 佛教 四川 中国 传播途径 交通路线
  • 简介:嘉定(1208—1225)是南宋宁宗赵扩所采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嘉定年间的铁钱钱文复杂,背文花样百出,发行数额惊人,在宋钱之中独树一帜。嘉定诸多宝钱蕴含着多彩丰富的钱币文化,历来是钱币收藏爱好者循名课实、求知若渴、备受关注地热门话题。

  • 标签: 铁钱 闲话 钱币文化 收藏爱好者 钱文 宋钱
  • 简介:正宁县罗村内的古民居有13处.而门牌号为“城关村180”号的路氏民居极具代表性.它是庆阳市目前保存现状较好的古民居之一。本文就此做以简单介绍。

  • 标签: 正宁县 罗川村 古民居 介绍
  • 简介:平定位于合水县太白乡,这里是子午岭。林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从北魏起,历隋、唐、宋、金、元,是佛教徒乐于选址建造石窟的地方,在内大大小小、断断续续座落的石窟不下十余处。

  • 标签: 合水县 平定川 石窟 北朝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