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特殊历史时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知识精英,还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均有建树。这一骄人业绩取得与西南联大教授治校是分不开。教授治校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教授组成专门委员会,是学生入学与毕业主要决定者;教授是塑造良好校风中坚力量,与学生们形成了独特师生关系;教授是校园组织和高校管理主导者,教学与管理双肩挑;教授授课自由、管理严格,是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关键;教授们凭借良好影响力,为学校搭建了沟通政府和影响社会桥梁。重新梳理西南联大教授治校举措,对于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 标签: 西南联大 教授治校 具体举措
  • 简介: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曾是两汉时期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故地。汉、唐时期在龟兹设立统管西域军政“西域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成为中央政府统辖西域咽喉之地。阿克苏地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历史进程和人文环境,在新疆古代货币铸造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中原地区货币文化体制一脉相承。是中央政府在新疆行使主权有力见证,是中华货币文化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阿克苏地区 历史进程 西域都护府 铸币 中央政府 货币铸造
  • 简介:七世纪初传入中国《银蹄金角犊子经》,历史上一直被当作"疑伪经"看待。该经虽于唐以后失传,但它所讲述佛本生故事,通过讲唱、本生故事绘画、民间故事等形式,历经宋元明清而传至当代,并影响到朝鲜半岛、蒙古、阿拉伯等广大地区,在不同国家、民族与宗教文化中传播交流,变形衍生。本文围绕敦煌写本与传世文献记载,结合佛教遗存、壁画等材料,对此经典及其衍生故事在一千多年里中外传播演变过程、形态进行考察,剖析内涵,梳理脉络,厘清源流,以期为认识中外文化交流传承提供一个有益视角与例证。

  • 标签: 佛本生故事 敦煌写本 金牛太子 中外交流 讲唱 壁画
  • 简介:灯具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照明器具,包括灯和烛台两大类。灯具延展了人们作息时间和空间,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类生活,同时承载着丰富社会历史信息。本文以南方地区出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灯具类型学研究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探讨相关问题。六朝铜灯具可以分为竖柄灯、横柄灯、提吊灯和座灯四类。通过比较当时南、北方铜灯具形制,可知铜灯具造型和工艺承袭自汉,虽独立发展,然南北交流存续未绝。通过比较铜质和陶瓷灯具,可知虽然陶瓷灯具逐渐占据主流,但是铜、瓷材质各有优势,二者互为补充并相互借鉴,可满足不同阶层审美和使用需求。六朝是中国古代灯具转折时期,汉灯余韵和时代新风在六朝灯具上显得尤为突出,反映出深层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内容。本文是基于物质资料对汉唐社会历史进行实证化、具象化研究新尝试。

  • 标签: 铜灯具 灯和烛台 六朝 社会生活 汉文化
  • 简介:对新建海昏侯墓北藏椁内青铜器及填土样品进行取样分析。青铜器中铅含量普遍较低.部分容器经过锻制成型。锈蚀产物可分为两层.近基体处以赤铜矿及单质铜为主,其外为灰黑色均匀薄层.为基体中Cu、Sn元素向外迁移并次生沉积而成。填土渗透性不良,可溶盐含量低,与青铜器腐蚀有密切关系。

  • 标签: 海昏侯墓 藏椁 青铜器 土壤环境
  • 简介:为了对108窟内不同位置温度、湿度和空气压力进行监测,设置了12个点传感器。监测结果表明,窟内温度存在着显著昼夜和长期变化,其中上层空气温度变化尤其明显,而下层空气温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在夏天,窟内上层空气温度高于下层空气温度。窟内空气绝对湿度受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存在近似昼夜变化。在分布上,窟内空气湿度在上层和前部高,而在下层和后部则较小。窟内存在着净水汽输入过程,但水汽不是从洞窟入口进入。同样,窟内空气压力也存在着明显昼夜变化过程,并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升高或下降,窟内东侧空气压力大于西侧空气压力。这些结果一致说明,在108窟东侧上层存在着水汽和热量来源。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盐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空气温度 空气绝对湿度 空气压力 水汽和热源
  • 简介: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大型墓葬,其腰坑底部距地表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体现,商墓底部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入口,腰坑中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引领者。

  • 标签: 殷墟 商代墓葬 腰坑 黄泉观念
  • 简介:商代甲骨卜辞里牢、■分别指经过系养牛和羊。西周以来牢字取代了■。为了区别经圈养牛和羊,在牢前加上大小,用大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羊要大经圈养牛,用少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牛要小经圈养羊。《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关于"太牢""少牢"分别是牛、羊说法更贴近周代社会实际。

  • 标签: 商周时期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美洲地区一种名为阿尔帕卡(alpaca)金属材料,利用与该地区相关历史文献、影像资料、考古出土器物、博物馆藏文物,并参考冶金考古方法,认为这种金属材料很可能是一种含有铜镍锌三元合金,即镍白铜。然而,这种金属在美洲出现时间及发展情况仍有待更深入考察和研究。

  • 标签: 镍白铜 冶金考古 阿尔帕卡 美洲
  • 简介:袋状坑[1]是田野发掘中经常碰到一种遗迹现象,相对于直上直下筒状坑壁而言,袋状坑所呈现遗迹现象有一定"迷惑性"。正确认识袋状坑,不仅有助于我们发掘好一座灰坑,亦有助于对其它遗迹现象处理和相关研究开展。

  • 标签: 袋状坑 发掘 思考
  • 简介:六年前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期盼。”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还不断深入论述中国梦深刻内涵,例如,他强调指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大陆十三多亿人民梦,而且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 标签: 中国梦 中华民族 世界 中国人民 国家博物馆 伟大复兴
  • 简介: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指挥红军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企图,为抗日战争保存了骨干力量。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进行了广泛抗日宣传活动,团结和壮大了大批抗日力量,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并提供了人力保障,尤其是“北上抗日”方针明确提出,使党和红军由长征初期战略退却转变为奔赴抗日前线伟大进军,成为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行者。长征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好了充分准备,永垂不朽长征精神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 标签: 红军 长征 抗日宣传
  • 简介:沈周与北京文官群体交往,是关于沈周其人其艺研究中值得注意现象。作为明中期文坛领袖并积级参与绘画品评李东阳,是北京文官群体中具代表性的人物,且与沈周往来颇多。本文从李东阳对沈周绘画鉴藏入手,结合存世绘画作品与文献记录,考察交往建立与收藏途径、题跋与品评、鉴藏行为与沈周绘画互动等细节,试图厘清以李东阳为代表明中期北京文官群体对沈周及其绘画态度。本文得出结论如下:沈周与北京文官群体交往,有赖于苏州籍北京文官促成,书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媒介作用。沈周绘画能够在更广阔地域产生需求,与北京文官持续关注和频繁鉴藏活动相关。北京文官鉴藏行为,曾对沈周绘画产生影响,而沈周在绘画主题与风格上选择,也积极地回应并参与到了北京文官生活和文化空间之中。

  • 标签: 李东阳 沈周 北京文官 绘画鉴藏
  • 简介:出土于太原东山《□憘墓志》记述了墓主作为军事将领一生履历,其中两次出现“大贤真”一词,为鲜卑语汉文音译.梳理碑志和文献中出现大贤真,“大贤真备身都督(或内直备身都督)”是颇为独特北齐禁卫军军官鲜卑一汉组合式名号.为我们认识北朝后期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内涵,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鲜卑语 大贤真 备身都督 东魏北齐 □憘墓志
  • 简介:河南淅川徐家岭M9墓出土蘧子受鬲铭文自名之字当隶释为“”,“”从“圭”得声(指圭是盥声符),应是“鬲”字异体或鬲别称用字。

  • 标签: 蘧子受鬲 自名
  • 简介: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独出心裁。

  • 标签: 启门图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 简介:山东古代碑刻有着悠久历史,不仅在全国存世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极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是齐鲁文化瑰宝。其中拓片技艺在体现和提升山东汉魏碑刻价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且旧拓中齐鲁先贤题跋,同样是优秀齐鲁文化体现。

  • 标签: 拓片 山东 汉魏碑刻 齐鲁文化
  •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分析表明,石料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研究提出了新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
  • 简介:在瓷器上使用化妆土,三国时期首先在南方出现,目的是为了改善器表粗糙,后期成为改进青瓷釉色重要方法。而北方地区许多著名窑场在最初生产白瓷时都采用了化妆土。晚唐到北宋初,始形成以定窑为代表不施化妆土精细白瓷,以及以磁州窑为代表化妆白瓷。二者发展了富有自身特点装饰。化妆白瓷成为制作日用瓷主要方法,开创了一系列富有特色装饰手法,特别强调了黑白反差,成为宋元时期瓷器中特点鲜明装饰风格。明代以后,精细白瓷基苓都来自景德镇,北方窑址几乎全部生产化妆白瓷、宋代先后在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在青瓷器露胎部分施护胎釉工艺,护胎釉成为化妆土一种新发展形态、

  • 标签: 瓷器生产技术 化妆土 化妆白瓷 装饰枝法 护胎釉
  • 简介:要想客观地完成对粉彩瓷技术史分析,需要进行相应测试分析并获得数据支撑。为此,通过景德镇早市购买和收集到不同时期粉彩瓷样品,采用美国EDAX公司生产EagleⅢ型EDXRF测试分析其主次量化学组成,同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各时期粉彩瓷化学组成异同点。讨论结果验证了景德镇粉彩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而后逐渐衰落考古学观点,并作出了清三代时期官窑与民窑粉彩配方存在差异,民国时期粉彩颜料发展在前朝基础上有所传承创新,以及早期粉彩中紫彩是由红彩和蓝、绿彩调配而成推论。

  • 标签: 粉彩 景德镇 EDX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