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正>一、辞书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蒋礼鸿中华书局1959年初版,1962年3版,上海古籍社1981年增订新1版敦煌手册[日]金冈照光等大东出版社1982(本书系《讲座敦煌》第13卷)丝绸之路事典[日]前(共鸟)信次、加藤九祚芙容书店1975印度学大事典[日]山本智教金花舍1979

  • 标签: 敦煌学 丝绸之路 敦煌写本 伯希和 中华书局 敦煌遗书
  • 简介:甲骨文工具书是甲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工具书可分为'字汇类'、'会要类'、'索引类'、'字典类'等类型,是伴随着甲骨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出现的.甲骨文工具书是甲骨学发展的产物;甲骨文工具书也会对甲骨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标签: 甲骨学 甲骨文工具书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蒙古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但狩猎经济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曾是蒙古先民维持生存必要的经济形式之一.后来,牧养的牲畜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依靠后,狩猎作为衣食来源的一种补充和必要的护牧措施始终不曾被放弃.蒙古人的狩猎工具除马匹、猎犬、弓箭、猎刀、扎枪,套索、猎夹,以及后来使用的火枪外,还有一处传统的工具--布鲁.此为蒙古游牧民族特有的锤击和抛击猎物的击.

  • 标签: 工具布鲁 布鲁源流 狩猎工具
  • 简介:<正>匏又名葫芦。它是将正在生长的嫩葫芦纳入刻有图案的范中,使它局限于范的形状而生长,形成表面具有类似浮雕效果的器物。这种器物在质感上和竹雕很相近,越经人赏玩摩挲,色泽愈深,愈滑润可爱。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葫芦残迹,证明我国种葫芦的历史已有七千多年。长沙楚墓出土

  • 标签: 葫芦 河姆渡遗址 浮雕效果 阳模 图案 形状
  • 简介: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草原游牧人就地取材自制使用的木质车辆,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属于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物.勒勒车的制作,通常以草原、沙地、丘陵上常见的桦树、榆树等硬木树干制作,双辕,双轮,因用途和所适应环境的不同,辕长与轮高、毂的长度、轸的薄厚(舆底部左右两侧与伏兔连接起到提高辕的纵木)等部件,不尽相同,其中轮最高者可达4米多.勒勒车的基本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与制作工艺简单,方便且快捷,经久耐用(图一).根据地理环境、用途等因素,经过不同程度改进,能在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行驶,载重数百斤至千斤,适于牛、马、骆驼拉行,一般多用牛拉.

  • 标签: 北方草原 勒勒车 交通工具 起源 交通运输工具 半农半牧地区
  • 简介:<正>1978年5月至1979年5月,我们在固始县侯古堆发掘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古墓和它的陪葬坑。主墓为“甲”字形,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5、深17米。主墓上边为高7米的封土(当地群众俗称侯古堆)。墓坑内均为积沙积石,并掺少量青膏泥。斜坡墓道筑于墓坑东端,内填花土。墓坑下部置单棺双椁,棺内有墓主骨架一具,头东足西,经鉴定为成年女性,其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椁内除随葬部分铜器、陶器和玉器外,还有

  • 标签: 陪葬坑 春秋战国时期 成年女性 底座 固始县 清明上河图
  • 简介:铭文杂释王人聪一、君与者旨《文物》1980年8期刊载《江西靖安出土春秋徐国铜器》一文,报道了1979年4月在江西靖安县出土三件徐国铜器,其中一件自名为卢盘,此盘铸有铭文十八字:"君之孙(令)尹者择其吉金,自作卢盘"。盘铭第一字,该文初认为"似疾,...

  • 标签: 《说文》 《广韵》 文物研究 《金文编》 江苏丹徒 相关问题
  • 简介:博物馆的展示陈列和教育活动要以参观者为中心,使形式和内容导向符合观众的认知,这一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博物馆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本书是以参观者意向评估和调查的具体形式、手段和案例为主题的实用工具书,意在为博物馆和其他非正式教育场合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并分析观众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教育场合 博物馆 工具书 非正式 评估 指南
  • 简介:一、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竹刻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见,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

  • 标签: 贴黄技法 艺术风格 工艺美术 竹刻艺术
  • 简介:嚣伯非楚说夏麦陵我的《嚣伯断代与阝敖之地望》(《考古》1993年1期)一文发表后,周书灿、郭玮二位先生在《中原文物》1994年3期上著文提出两点异议:一是认为春秋嚣地不属郑国的附庸,二是认为嚣伯是楚。所以我再申论如下,也是给二位先生的答复,...

  • 标签: 《春秋大事表》 《左传》 楚文化 铜礼器 楚国 楚王族
  • 简介:1999年9月,笔者在礼县石桥镇发现1件青铜豆,身刻铭标明器物所属的地名、名及重量,且铭文显示该器物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西垂发祥地有关。本文对该铜豆的年代、历史背景、铭刻内容等问题作一考释。

  • 标签: 西祠器 礼县 铜豆
  • 简介:珐琅又称为“景泰蓝”,是我国古代工艺之一种。它主要以铅、硅、硼砂、瓷土、石英等为原料,制作工序包括铸胎、画样、掐丝、填蓝、烘烧、磨光、镀金等。依其加工之不同,珐琅又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四大类。

  • 标签: 珐琅器 掐丝珐琅 画样 制作工序 铜胎 此器
  • 简介:石器是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人类最初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在榆中县博物馆馆藏的众多石器文物中,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石研磨看似非常普通,但它却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这是为何呢?本文阐述其隐藏的奥秘。

  • 标签: 榆中县博物馆 石研磨器 探究奥秘
  • 简介:通过对盘状相关遗物命名的梳理,本文将论者对其功能分歧归为两大类:工具或毛坯。由于持“毛坯”功能论者找到了系列相关证据,因而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盘状”应为环(玦)类毛坯。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考古研究中如何确定某件盘状是否为环(玦)类毛坯,对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做了简单的说明,

  • 标签: 盘状器 环(玦)类毛坯
  • 简介:《首阳吉金》刊布的3件乔,应系滕州庄里西89M7散失之,其中乔觯、乔簋铭文对于周初分封的滕国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上述二铭文略作考释,力求廓清作者乔与滕国之关系。

  • 标签: 庄里西89M7 滕国始封君
  • 简介: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春,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的一些大户老板纷纷交头接耳在议论,因为他们风闻卢芹斋的上海代理商、在上海江西中路260号开设“雪耕斋文玩号”的古董商、人称上海古玩业“四大金刚”之一的张雪庚,最近从北平进手了一批好东西。而这批所谓的“好东西”,其实正是包括终于出头露面的部分浑源彝在内当年未能启运出口的一批文物珍品。

  • 标签: 浑源彝器 卢芹斋 古玩市场 历史研究 “雪耕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