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科学与智慧”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充满了人文和历史色彩。史学家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四库全书》和故宫文渊阁的历史。

  • 标签: 《四库全书》 史学家 文渊阁 历史 故宫
  • 简介:汉俑新说刘弘汉源是只发现于我省少数地区且颇具特色的文物。由于汉柞短,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攻入成都,建元建初,草创大成国起,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汉止,一共只经历了45年。汉是史称“五胡个六国”期间,先后出现的二十三...

  • 标签: 天师道 范长生 汉晋时期 体质特征 古蜀国 三星堆
  • 简介:敦煌博物馆现藏有一把尺子.2000年4月出土于敦煌市佛爷庙一新店台墓群一聚族葬2号墓葬中。2002年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标签: 敦煌市 西晋 鉴定委员会 博物馆 甘肃省 文物
  • 简介:回首我集藏西域古钱的经历,深感古人名句往往很有哲理。我生长在祖国的东北边境、汉唐的东边道,与西域古道可谓天东地西,两地相隔八千里,可望不可及,要想集藏西域古钱谈何容易。但是一个钱币收藏,却硬生生的让我对西域魂牵梦绕。三十年前,我还是收藏队伍里的新兵,听闻西域古钱都是红的,于是只要是红铜古钱,我都加以收藏。

  • 标签: 钱币收藏 东北边境 西域 古钱 三十年 红铜
  • 简介:铸大钱,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上向来都是政局动荡、战乱纷争、财政危困的集中反映;是统治当局为维护其统治、转嫁危机的一种手段。铸大钱的直接后果是货币流通混乱无序,私铸兴起,形成“大钱出而私铸盛”的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广大群众拒用大钱,重回“以物易物”的实物货币时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次严重的冲击,造成社会政局更加动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不聊生,战乱纷起,严重阻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了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社会倒退现象。

  • 标签: 大钱 统治 政局动荡 历史发展 后果 兴起
  • 简介:2000年5月初,有人从吐鲁番新城老街市一户家里,发现20多张清代宣统年间吐鲁番“福聚”商号票帖,拿到乌鲁木齐出售,随即被众多钱商和钱币爱好者抢购一空。6月中旬,笔者也有幸在吐鲁番市新城老街市一家中发现福聚商号票帖,并购下。

  • 标签: 吐鲁番市 商号 乌鲁木齐 爱好者 街市
  • 简介:传世文献关于汤灭夏之役的记载既比较零星又互相矛盾。上博楚简《容氏》的相关记述优于传世文献,但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宇未识。通过拆分及与相关诸字比较,试图将其释作“京”,读作“亭”,并认定其为“庭”字的通假,进而重构出汤攻占夏都之后,在最主要的“中庭”举行的“革命大典”。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对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个关键字的释读问题,也对说解二里头一号宫殿的遗迹现象颇有帮助,从而为重构成汤灭夏之役提炼出一段重要史实。

  • 标签: 容成氏 二里头遗址 中庭 革命大典
  • 简介:<正>一.前言一九六四年秋至一九六五年五月底,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郑韩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和钻探工作。制遗址就是在这次钻探中发现的。该遗址位于“郑韩故城”外廓城(东城)的北部,北距张龙庄约400米,东距故城墙约500米,县城至火车站的公路由西向东穿过遗址中心(图一)。

  • 标签: 郑韩故城 遗址 文物调查 前言 钻探 文物工作
  • 简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精美的内郭五铢,《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及其它诸谱皆定为南朝梁武帝天监五铢。1940年罗伯昭先生在《泉币》杂志创刊号发表《所谓天监五铢之疑问》,又将这钱定为南朝陈文帝的天嘉五铢。其主要依据是内郭五铢的形制与文字书法近于南朝陈宣帝时铸行的太货六铢。

  • 标签: 五铢钱 北周 古钱 南朝 梁武帝 形制
  • 简介:  为配合内蒙古自治区岱海煤炭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2003年6-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电厂所属废料处理区内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发掘结果简报如下:……

  • 标签: 凉城县成 发掘简报 庄遗址
  • 简介:文章从字形等基础性环节入手,认为荆子鼎铭的“”实即“荆”字,“荆子”即“楚子”;通过对器物年代、铭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考证荆子鼎铭的“荆子”即见于文献的楚王“熊绎”。又在李学勤“保卣、保尊与斗子鼎记载的,正是王岐阳会盟诸侯的史迹”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进一步推阐熊绎在盟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进一步证成了李说。最后,根据相关出土和传世文献所提供的信息,对岐阳盟会的时间作了具体推定。凡此可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对先秦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荆子鼎 熊绎 岐阳之盟
  • 简介:<正>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和笛发表之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今再介绍其中几件,以飨读者。1.龟甲标本M363:13,出土于363号墓。该墓为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合葬墓,在二次葬人之上放置一堆龟甲,共八个个体,均背、腹甲扣合成套放置,龟腹内大多装有数量、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小石子。标本M363:13为其中的一个,此龟呈土黄色,背甲长15.5、宽7—11、高7.1

  • 标签: 贾湖遗址 龟甲 骨笛 出土 二次葬 裴李岗文化
  • 简介:准格尔地区自晚奥陶世抬升以来,经过1亿多年的风化剥蚀,到晚石炭世复又下沉.海水时侵时退,为植物的繁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并生成巨厚煤层.煤植物从早到晚分为欧美、华夏植物群过渡类型、华夏植物群早期类型和华夏植物群繁盛期类型,伴随着植物的发展与演替,环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 标签: 准格尔煤田 成煤植物群落 环境变迁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为寻求一种实际可行、安全可靠的出土象牙、角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的方法,通过用几种加固剂在象牙等样品上做渗透加固实验,对比、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加固剂,用该加固剂对考古发掘现场的象牙等进行现场临时加固,效果尚可.

  • 标签: 象牙 骨角质 渗透加固 文物保护 金沙遗址
  • 简介:纳林套海汉墓群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纳林套海农场二分厂的东部和东南部,墓群西北距包尔陶勒盖古城约11公里.墓地地处丘状沙漠地带,除墓地保护区外,周围已经开辟为耕地,墓地较周围地区高.

  • 标签: 磴口县 汉墓群 人骨 HAN DYNASTY 墓地
  • 简介:本文对丹江库区龙口墓群出土的23例成年人个体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鉴定,结果显示,该墓群中战国时期居民多死于中年期,清代居民多死于壮年期。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古代居民口腔疾病中龋齿、牙周病及氟斑牙的发病率较高。

  • 标签: 丹江 库区 龙口墓群 人骨 初步研究
  • 简介:内蒙杭锦旗乌兰陶勒盖汉代墓葬,其骨骼遗存保存较差,尤其是头骨,现就已收集的材料鉴定如下。一、材料根据现有头骨、牙齿及骨盆材料,可确认男性个体5个,女性个体4个。男性5个出自M4、M7、M6、M3及M11。M4个体属于20岁左右。M6个体年龄

  • 标签: 乌兰陶勒盖 汉代墓葬 女性个体 鉴定报告 人骨 汉墓
  • 简介:文章对河南开封尉氏县新庄遗址二里头灰坑出土的两例成年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的研究。与亚洲各近代颅骨组比较,尉氏新庄组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朝鲜组和华南组在颅骨外貌形态上最为接近;与我国先秦时期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群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尉氏新庄组一方面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土著古中原类型居民,另一方面也与古华北类型居民和古西北类型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因此不能排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作为古中原类型的尉氏新庄组居民与北方和西北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发生联系并受其影响的可能。

  • 标签: 尉氏新庄遗址 二里头文化 人种学 古中原类型 古华北类型
  • 简介:1988年12月。甘肃省武威城郊修地下水管道时。在市北郊金羊乡宋家园村发现了一方隋代开皇四年(584年)的墓志铭(见《文物)1993年10期),志盖呈方盏顶形,边长51厘米,厚6厘米。蠡顶上部边长27厘米,厚9厘米。正中刻真书“公府君墓志”三行六字。志石方形,边长50厘米,厚6厘米;志文20行,满行22字。对研究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墓志铭 甘肃省 公府 武威 县令 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