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新密李家沟遗址是一处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它的发掘为学术界深入研究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间的历史文化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李家沟遗址石器加工技术可能受非本地技术因素的影响,但遗址所见早期居民所用优质燧石很有可能为本地所有,不大可能为“远距离采集运输所得”。李家沟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大型食草类动物数量“锐减”,似乎与以大型食草类动物骨骼制作成骨器有关,与生计方式变化似乎无必然关联。从李家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到裴李岗文化,陶器制作技术似乎并没有继续向前发展,甚至出现一定的倒退,继承性远没有“变异”性明显。李家沟遗址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石磨盘很有可能即为“研磨采集品的工具”,其与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石磨盘、石磨棒的功能显然是有区别的。仅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就将李家沟遗址确定为联结两个时代的重要剖面,填补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缺环与空白,甚至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相联系,结论为时过早。

  • 标签: 李家沟遗址 优质燧石 骨器 陶器 石磨盘
  • 简介:摘要:现存的馆藏壁画和部分原址壁画中,为了加固、保护壁画颜料层,在20世纪70—90年代,曾经大量使用加固剂和封护剂壁画颜料层进行保护修复。受当时修复材料和施工工艺的局限,经过仅40余年的变化,一些早期的保护修复有机材料老化,导致许多壁画出现了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眩光、变色、龟裂、起翘等病害,严重影响壁画的长期保存和展陈。文章列举了国内外早期修复材料因老化失效而损害壁画的几桩案例,讨论了现代有机材料的老化壁画保存的不利影响,并修复材料的“失效”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可以认为,修复材料老化导致壁画外观的变化及保护材料未失效但造成壁画性质改变引发潜在病害的两种情况中任意一种,均可视为修复材料“失效”,为了长久保护壁画必须予以清除。最后探讨了清除失效修复材料时使用凝胶清洗和微乳液清洗等方法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 标签: 失效 保护材料 清洗
  • 简介:中国古典建筑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显著的文化特征。这些古典建筑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而且是先民们智慧创造的结晶。

  • 标签: 有害生物 古建筑 防治 危害 古典建筑 文化遗产
  • 简介:蔺西峰先生和唐养文先生围绕一枚“万历通宝”大花钱,曾在《新疆钱币》2009年第2期、2011年第1期及2012年第3期上,先后刊出了《一枚“过年花钱”》、《“过年花钱”是赝品》及《再论“万历通宝”花钱》等三篇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两位先生主观臆测较多,均未能揭示大花钱的真实面目,从而误导了读者。下面,我万历大花钱谈几点看法,以供两位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

  • 标签: 万历通宝 花钱 2009年 新疆钱币 主观臆测 过年
  • 简介:本文就青铜文化、边塞文化、石油文化谈谈建设玉门文化内涵和核心的重要性。

  • 标签: 玉门 文化品牌 城市建设
  • 简介:空气中的S0-2气体丝织品文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课题分别试验了各种丝织品试样在50μmol/mol的SO2气体下不同时间的影响变化。通过色差分析,红外分析,氨基酸分析及XRD分析丝织品进行表征,得到了40℃下50天的干热老化丝织品试样在50μmol/mol的S0-2气体下,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其色差变化最大。经S02气体处理的丝织品试样的氨基酸成分发生改变,结晶度也变大,老化程度加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保存和保护丝织品文物提供依据。

  • 标签: 丝织品 SO2气体 老化
  • 简介:文章通过“文化遗产”概念的分析,指出“文化遗产”转变了以往博物馆以“物“为核心的特点。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博物馆必须接受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材料。“文化遗产”拓宽了博物馆保护对象的范围,改变了博物馆经典的时空观念,博物馆理论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于当下博物馆而言,正面临着一场触及核心理念的挑战。

  • 标签: 文化遗产 概念 语境 博物馆 博物馆理论
  • 简介:采用有毒化学药品防治动物标本害虫是博物馆使用的传统消杀方法。然而,考虑到化学药品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危害,迫切需要寻找更为安全的防治方法。采用安全无毒的-20℃低温冷冻法标本害虫白腹皮蠹进行消杀实验,结果显示防治效果显著,寄生于动物标本皮毛的白腹皮蠹成虫在6小时内全部死亡。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降温速度和标本制作材料的隔热特性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低温平衡时间的延长,害虫低温冷冻的适应能力将逐渐增强,最终导致害虫消杀时间显著延长。此研究工作为博物馆采用安全无毒的低温冷冻法防治标本害虫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博物馆害虫 动物标本 低温冷冻 杀虫效果 平衡温度
  • 简介:在农业粮食中细菌、白蚁和线虫是影响产量的三大因素。化学杀虫剂尽管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它对植物、土壤和动物有一定危害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多年来,植物精油在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广泛关注。

  • 标签: 植物 杀菌作用 精油 线虫 白蚁 生物
  • 简介:文人雅集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可谓绵延不绝而至今。在美术史上更以母题的方式形成一种流行亦近两千年的文人雅集的绘画创作现象。本文集中分析了兰亭修禊事件后世文人雅集从内容到形式的突出影响,也指出其直接形成了文人雅集绘画的基本模式。

  • 标签: 兰亭 修禊 文人雅集 母题
  • 简介:云冈石窟的保护受到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人为的污染,使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日显严峻,必须综合治理。然而,在这些复杂因素中,岩体的风化治理最为关键。岩石的孔隙尺寸及其分布是表征岩石力学、水理性质的重要参数。同种岩石,其孔隙率越高或者孔隙分布越大,则表示岩石的力学和水理性质越差。由此可见,借助孔隙率及孔隙分布状况,可表征同种岩石的风化情况。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与岩石孔径分布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随着石雕风化的加剧,岩石可视孔隙率增大,孔径大小的平均值也将相应增大。基于这一前提,本研究尝试采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分析石雕文物不同深处的孔径分布情况,通过实验室云冈石窟新鲜岩石样品,结合抗盐风化安定性实验,和自然风化样品采用便携式核磁进行无损检测,探讨其风化程度和深度,以便深入研究石雕文物的风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岩石的新鲜层只有一类小孔隙,弛豫时间约为2~6ms,风化层岩石有大孔隙生成,且随着岩石风化程度增强,小孔径孔隙所占孔隙比例降低,大孔径孔隙所占比例增多。根据不同深度岩样的孔径分布情况,及新鲜岩石的孔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岩石的风化深度为5mm左右。本研究可为后续的现场保护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核磁共振 孔径分布 横向弛豫时间T2 风化
  •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型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充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埘允型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充型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型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钱币型腔的液流充型时间和液流在型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型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型腔的设置充型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型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缩短充型时间的要求高于充型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型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 标签: 西汉 铸钱工艺 竖式浇铸 内浇道 计算机模拟
  • 简介:李学勤等先生清华简《楚居》中古史传说的专论,认定洲水就是均水。那么,“逆上洲水”后所出现的地名,如方山、京宗、夷屯也应都在均水流域。如此则不能解释季连家族迁徒路线的合理性。本文认为,洲水即丹江,这样,还可在古文献和考古发掘上找到支撑。

  • 标签: 清华简 战国 楚居 古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