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考古出土丝绸保存状态的研究对丝绸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工作选取丝纤维中最主要的桑蚕丝及柞蚕丝作参照,以考古出土的明代丝绸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绸的纤维结构形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化学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晶度,用薄层色谱分析丝绸中氨基酸的组成,并进一步用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丝绸中酪氨酸含量等方法,对一件出土的明代丝绸织物的保存状态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明代丝绸为桑蚕丝,纤维丝松散且断裂较多,结晶度下降,多数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只检测到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与谷氨酸。酪氨酸含量为13.78%,比参照桑蚕丝含量低。

  • 标签: 丝绸 桑蚕丝 柞蚕丝 氨基酸 纤维结构形貌 结晶度
  • 简介:唐代敦煌地区观音信仰十分流行,所以此期的莫高窟中绘有大量的观音画像。然而,岁月的流逝与历代的修缮以及藏经洞发现以后遭遇的数次劫掠,使观音画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并大量流失海外。目前的保护为延迟画像消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开放和研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也就是说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的现存状态不利于研究者窥其全貌并作整体把握。故此,本文在对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特点及分类略作论述的基础上,重在调查、统计其分布及存在状态,以期廓清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的基本形态,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启示。

  • 标签: 莫高窟 唐代观音画像 现存状态 分布
  • 简介:博物馆的陈列与展览效果好坏、生动与否、对观众有无吸引力。主要是形式设计能否利用合适的形式和艺术手法去抓住和打动观众的心。如何去抓住和打动观众的心,产生一定的魅力,做为形式设计工作者就需要对观众心理进行一些研究和了解。

  • 标签: 观众心理 形式设计 展览效果 设计工作者 视觉习惯 心理活动
  • 简介:博物馆陈列的直观性和感染性符合现代观众在接受信息源时的非强制和非灌输性要求,因而最适合现代人们自我教育的需要。每一个带着不同参观动机的人进入博物馆,陈列工作者都有给予他一定收获的任务。因此,研究参观心理,并努力寻求对策,是现代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一、四种参观心态的交融和撞击观众的参观行为产生于不同的参观动机;不同的参观心态,产生不同的参观效果。参观心态的不同源于参观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教养的差异。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支配博物馆观众的是四种心态的交融和撞击,这就是:求知心理和猎奇心理共存,自主心理与从众心理同在。

  • 标签: 现代博物馆 博物馆工作 灌输性 自我教育 文化教养 直观性
  • 简介:本文认为隋代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美学心理主要体现在"丰富性动机创造整体和谐"、"巧妙简化构筑华丽精致"、"审美知觉独特性构筑独特的线条形象"、"情感体验与表象变异"等方面.

  • 标签: 隋朝 敦煌壁画 美学心理
  • 简介:在博物馆领域内开展的第一项心理学研究项目是梅尔顿氏于1933年在美国进行的调查,结果他发现了(或者说第一次描述了)一个非常普通并广为人知的现象:博物馆疲劳。脑袋象塞满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铅锤一般沉重,脚踝又酸又疼,这种体会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博物馆疲劳在观众中导致了某些特定的行为:在博物馆里停留的时间越多,朝出口方向的移动就越快;在陈列室参观的时间越长,对展品的注意力就越差。

  • 标签: 展览设计 博物馆工作 出口方向 心理学理论 梅尔 陈列工作
  • 简介:博物馆的陈列是一门艺术,它在给观众提供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一个陈列展览只有寓教于美,将主题内容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对观众有吸引力,才是成功的.

  • 标签: 陈列展览 陈列设计 熏陶 主题内容 观众 过程
  • 简介:新方志应增加社会心理内容刘胜方方志是记述一方古今演变的百科全书,概括他讲,其主要内容是该行政区域内世代相继的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其中,也包括社会心理活动,从一个方面来看,所谓地方特色,它就是地方个性的人格化,基于此,在新方志的编纂中,我们理应对社会心理...

  • 标签: 社会心理 新方志 社会行为 心理内容 心理活动 社会调查
  • 简介:本文拟就教育宗旨博物馆的陈列,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来考察陈列设计工作.更确切地说,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心理学和教育学对博物馆陈列设计者有哪些帮助和指导.要说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助于陈列设计者的思考,或许有部分读者会感到奇怪,那是因为长期以来,陈列工作是由几乎没受过心理学和教育学正规训练的人承担的.由这样的设计者从事陈列工作,很少能产生博得好评的陈列,其中有的还办得很糟糕.但就便如此,也不见得有人提出寻求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帮助的建议.究其原因,当然会有人纳闷,为什么需要这两方面的建议呢?

  • 标签: 陈列设计 教育学 陈列展览 教育心理学 学分 教育宗旨
  • 简介:目前我国博物馆已进入对公民进行普遍教育的阶段,不少具备前瞻眼光的博物馆开始积极探索观众的分众化教育。而重视儿童群体,改善其服务方式、拓展其服务领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不可推卸之责任。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亦因之浮出水面。但此类教育往往无的放矢,并无严谨的学理支撑,教育策划和实施趋同于成人。本文以学科交叉为视角,首先借由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窥寻影响儿童教育效益之症结-儿童教育心理学缺失,接着通过对现代儿童教育观和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分析,尝试建立博物馆儿童教育观,以期能有助于博物馆形成儿童群体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 标签: 儿童教育 教育观 教育心理学
  • 简介:为了了解过火铁器特殊形貌产生的原因和保存的真实状况,采用扫描电镜、体式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方法,对吉林省集安良民云峰水库出土的部分过火铁器样品本身和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铁器经火葬高温加热,其基体中的铁已完全转变为赤铁矿而使化学性质变得非常稳定,但质地变硬且脆、机械强度降低。一定程度的高温在改变器物性能的的同时,也制造出黑灰泛蓝的颜色效果。过火器物匀致多孔的微观结构,使器物表面质感干涩。本研究对文物保护中过火铁器的腐蚀与保存、考古学中丧葬习俗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火葬 过火铁器 特殊形貌 保存状态分析
  • 简介: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的成长历程,强调要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启发其创造潜能,引导他们结合认知与经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结合博物馆学习和教育的特殊性,笔者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博物馆教育规划的启示意义总结如下:规划博物馆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要重视营造观众进行意义学习的环境;必须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博物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要教会观众某方面的知识,而是在于要激励和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会学习。

  • 标签: 博物馆教育 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启示意义
  • 简介: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热潮是甲午战争后清末留学救亡实践的产物。中国公学作为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是在清末留日学生的倡导与推动下,在中国近代史上建成的第一所先有学生而后有学校的大学。考察晚清留日学生与中国公学,可以充分认识清末留学救亡思潮及留日学生和中国公学创建的关系。中国公学的成立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 标签: 留日学生 取缔规则 中国公学
  • 简介:废除科举,对归国留学生进行考试,验其学业,并予科名与官职,是清政府奖励留学的重要政蓑。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的制定,是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录用人才的一项举措。清末留学教育的目的是为洋务运动储备人才。后来,留学生中不少人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当时中国各业的领军人物。

  • 标签: 清末 詹天佑 归国留学生考试 奖励任用制度
  • 简介: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基础。通过更好的方式将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背后知识呈现给观众,缩短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是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了多样化的课程创新,缩短学生观众与藏品的距离。“藏品阅读”课便是其中的成功案例。该课程针对初中以上学生、围绕藏品展开,创新课程形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以发现和体验为核心的教育参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 藏品阅读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