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地当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属嫩江西岸支流甘河上源。嘎洞在一道高达百余米的花岗岩峭壁上,离平地25米,地表海拔高度为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对高度为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底宽20米,高12米,方向朝南偏西。洞内宽阔宏大,幽暗深遂,南北长120米,东西宽27米,穹顶最高处达20多米,依次可分为前厅、大厅、高厅、后厅四部分。

  • 标签: 嘎仙洞 阿里河镇 拓跋鲜卑 乌洛侯 大兴安岭北段 鄂伦春自治旗
  • 简介:<正>绵阳西山观,古名云观,始建年代无考,今存殿宇三重,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云观附近古迹甚多,扬雄读书处,尚有子云亭、洗墨池。山岩上有隋大业六年(610年),十年(614年),唐武德二年(619年)的道教摩崖造像。有宋代石雕的扬子云真像,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云观游记》,玉女泉道教造像等。

  • 标签: 八仙 范长生 蜀中 严君平 容成 李耳
  • 简介:在青城山朝阳洞旁,有一处环境清幽、古朴典雅的小庭院。院外古洞朝阳、林木森森,院内花木葱翠、兰香鸟鸣,亭廊独秀、窗明几净,好一处洞天福地,人间仙境。这里就是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青城山的别墅——琅环馆。

  • 标签: 青城山 抗日战争期间 洞天福地 蒋介石 朝阳
  • 简介:中国道教中的"八"指的是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八位仙人,即钟离权、李铁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何仙姑。他们出现早晚不一,外貌、特征前后出入较大。唐代,"八"中的个别人物始见于史籍,但语焉不详。宋代相关记载增多,内容更为具体。元代道教的盛行和戏曲文化的繁荣使得"八"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呈现出某种固定的趋势。明代中期以后,八组合和特征基本固定,并作为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出现于各类工艺品上。以往的研究中用明清时期对"八"的既定认识来考察宋元时期工艺品上的八图案,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较大的偏颇。本文梳理了元代瓷器上的八纹样,通过对比元明八戏及同时期墓葬壁画、砖雕、缂丝上的图像资料,论述了瓷器八纹饰之起承,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辨析。

  • 标签: 元代瓷器 八仙 杂剧
  • 简介:汉墓画像石雕刻的题材,除含有吉祥寓意的神话故事及装饰图样外,大部分为墓主人生前起居出行等情况的反映,以期墓主在地下仍延续其尘世间优越的生活;即所谓“大象其生”。画像石中之“楼阁拜谒图”里的受拜谒者即墓主人,双阏夹峙的楼阁即代表墓主人生前的房舍。汉墓所出装在木棺前挡之铜牌上标出的“天门”一词,乃指墓主之阴宅的大门。而汉代追求的成仙则指肉体的长生。当时尚未信奉死后灵魂升天堂的观念;直到佛教在中国盏行后,往生净土、六道轮回等说才广泛传播开来。

  • 标签: 汉画像石 楼阁拜谒图 双阙 交午柱 车马出行 天门
  • 简介:石刻文物是珠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头是人类最早用来表达和记录思想的载体,摩崖石刻就是记录在岩石上的史料,其价值和作用不可低估。珠海地区有较丰富的摩崖石刻,目前较重要的有二十几处,以清代为多,竹洞摩崖石刻群即为清代摩崖石刻中非常重要的一处,石刻中多数都有明确的纪年,且有一定的规模。

  • 标签: 摩崖石刻 珠海地区 历史文化遗产 石刻文物 清代
  • 简介:<正>1989年4月24日,都江堰市两河乡石城村罗家坡村民,在修复一个叫“七洞”的山洞时,洞壁坭土偶遇暴雨冲刷后,发现一通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镌刻的《薛洞记》碑。碑高1.3米,宽1.1米,嵌入洞4米处壁间。碑之上横排篆书“薛洞记”四字,碑文竖排真书29行,行32字,笔力雄健,至今完好。《薛洞记》碑载,该洞为青城七十二小洞之一,与青城八大洞之首太一洞相连。其洞深约千米,开扩处可容数百人。其间怪石嶙峋,支洞交错,异香馥郁,神奇莫测。洞之深处,有一小溪自岩缝中出,音韵清

  • 标签: 青城山 杜光庭 玉真公主 读书台 都江堰市 洞天
  • 简介: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宰李村西游仙山南麓,海拔1027米,唐代创建,初名慈教院。重建于宋淳化年间,金、元、明、清各代屡有修建。寺坐北面南,所处环境别致幽雅,三面环山,林涛松海,南向开阔,是北方典型的山野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高平市 建筑群 结构特征 山西 文物考古
  • 简介:《成都市二桥南宋墓发掘简报》公布了墓券拓片及释文,其中买地券和敕告文的识读多处有误。本文结合拓片及字形,对释文略作校补。

  • 标签: 买地券 敕告文 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