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康熙朱熹诗碑现存放于新乡市红旗区政府(原清代学宫旧址的东墙北角)。碑高180厘米,宽68厘米,上面的是朱熹六言诗:“春晓云山烟树,炎天雨壑林。江阁月临静夜,溪桥雪拥寒襟。”书体行草相间,运笔潇洒秀丽,章法疏朗有致,颇有二王董赵之风,与康熙传世墨迹相同。末行“寒襟”字下有“朱子诗”三个小字下镌“康熙宸翰”“剃几清晏”篆文方玺,

  • 标签: 康熙 诗碑 朱熹 区政府 新乡市 六言诗
  • 简介:纵观佛教美术的历史,许多佩戴着美丽饰物的菩萨像就会进入你的眼帘,观赏者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会被它那华丽、庄严的氛围所感染,敬畏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 标签: 南北朝时期 菩萨 中国 佛教美术 观赏者
  • 简介:戒指,中国古代又称为约指、指环(缳)、驱环,为手上装饰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各种材质的戒指,如仰韶文化的石指环,良渚文化的玉指环,马家窑文化、青莲冈文化的骨指环,大汶口文化的陶指环,齐家文化的铜指环等等。战国时期出现金银材质的戒指,汉代金银戒指开始增多,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均有发现。

  • 标签: 南北朝时期 戒指 两晋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 简介:<正>杜友晋《仪》,《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唯不见传本,对杜友晋所撰《仪》年代发生歧异。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第二二五页《仪》条内说:“友晋事迹无考,新唐志置于最末,殆是唐末五代人。”日本学者那波利贞在《<元和新定仪>与杜友晋所编<吉凶仪>》①中认为,杜友晋可能是宪宗、文宗时代人。诚然,王重民先生和那波氏据伯三四四二号写卷,推断杜友晋的生存及著述年代,是可以的;但未叙述充分理由,似属臆断。我们不同意上述二位学者关于杜友晋生活及著述年代的

  • 标签: 书仪 成书年代 著述年代 艺文志 日本学者 唐末五代
  • 简介:一般钱谱里熙宁异钱以“省冠”为代表,折二异钱似未有所闻。随着北宋钱币的大量出土,熙宁异钱时有发现,据拙藏所知,熙宁元宝钱有多种异存在,折二熙宁重宝也有“缺笔熙”钱面世。

  • 标签: 北宋钱币 文物 中国 元宝钱
  • 简介:王莽以发行不足值货币搜括天下财富,最后自食其果。然其货币品种繁多,式样奇特。异“大泉五十”出水于襄樊汉江,其四字巧妙相连,为各谱未载。

  • 标签: 大泉五十 货币 王莽
  • 简介:《旧唐书·食货志上》载:“初,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隶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这是中国钱币史上第一次由名家制词并书写钱文的明确记载。

  • 标签: 开元通宝 旧唐书 开元钱 欧阳询 给事中 钱币史
  • 简介:六十年来,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文在城址与遗址、墓葬、佛教文物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河南省该时期的重要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址布局,墓葬分区、分期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早期石窟寺等遗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河南 魏晋南北朝 六十年 发现与研究
  • 简介:钱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坛泰斗,他的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钟先生的故居“钱绳武堂”位于无锡市城区新街巷,是无锡老城区内极为重要的名人宅第之一。该宅不仅建筑特色鲜明,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半个多世纪中,钱绳武堂涌现出七、八位成就卓著的杰出人物。因此,无锡市修复钱钟故居、

  • 标签: 无锡市 “钱钟书文学馆” 故居 修复工作
  • 简介:石容器作为我国史前考古的一种重要遗存,集中发现于燕山南北地区。本文认为,燕山南北地区含石容器的考古遗存基本属于筒形罐文化系统;石容器不是一般的器皿,应该是祭祀或行巫术的辅助工具;我国石容器的出现,并不晚于陶器,探索其起源与文化传承,将有助于燕山南北地区史前考古的分期研究。

  • 标签: 石容器 燕山 史前 祭祀 巫术
  • 简介:近年来,随着各地原始瓷器的不断出土以及南方原始瓷窑的发现,对于中国陶瓷考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学术界关于原始瓷的起源问题讨论激烈,主要集中于“南方起源说”与“北方起源说”两种观点。北方地区出土原始瓷数量多,分布地域广,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陕西、河北等“中原文化圈”及其附近。器形较为统一,与当地陶器、青铜礼器近似,胎质、釉色等也已有进步趋势。并且北方原始瓷主要出土于高等级的建筑遗址与墓葬中,当与其珍贵性有关。另外,将其与南方出土的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北方地区出土的商周原始瓷其产地主要是南方地区,但是不排除北方当地烧造的可能。

  • 标签: 北方原始瓷 产地 南北流通
  • 简介:本文收录笔者考释张家山汉简字词札记八则,释简17的"(龙)"为"襱"异体,改释简20的"落"为"要",读作"腰",并读简100的"落"为"胳";辩析"信"、"倍"二字,并读简21"参信"为"(参)伸";改释简24的"虎"为"柜";读简72的"應(应)"为"膺";改释简111的"達"为"通";读简62等处的"去"为"阖";考释简34的"(覃页)"读为"(函页)".

  • 标签: 张家山汉简 《引书》 字词 考释
  • 简介:"乘"简是目前整理中分歧比较大的一组简文,尽管所作的调整有不同的几种,但其中仍缺乏一种有足够说服力的整理结果,对此,我们认为要对这组简文作出最恰当的整理,应该从简本流传的角度,把其祖本中这段简文可能存在的分栏书写的情形加以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应可以得到更合理的整理.

  • 标签: 《算数书》 “乘”简 分栏
  • 简介:河南洛阳保存一通金代全真道石碑。碑阳为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镌刻的谭处端《唐杜天师忽惊之图》及歌诀,碑阴是刊于正大八年(1231年)的丘处机五言诗两句。碑之阴阳刊刻时间相差近半个世纪,文字均为个人隐居潜修内容,反映全真道提倡的三教合一宗旨。两人书法特点明显,谭处端弱冠涉诸经史诗书,尤工草隶,承袭柳公权,重视法度,崇尚意趣,是当时金源文化纂辽宋的典型特征。丘处机幼稚孤贫,成年师从王重阳时日短促,之后诗书皆自修。丘氏书法与其诗文一样,恬淡闲逸,无所拘碍,以豪放气度与质朴冲和书见长。这种风格说明金代晚期已经脱离了对唐宋文化的依附而形成了自身成熟的文化。谭处瑞、丘处机作为全真道掌门,存世迹罕见,该石碑对于了解全真道和金代书法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金代石碑 全真道 谭处端 丘处机 书法
  • 简介: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经阐述过一条重要的农牧地区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东起今山西河津县黄河两侧的龙门山,斜向东北行至渤海岸边的碣石山。此线以北为游牧经济区,南为农耕经济区。春秋战国以来,在游牧经济区内以刀币为主要流通货币;而在农耕经济区内则以布币为主要流通货币。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龙门——碣石一线南北附近地区的进退更易,不仅会引起两大农牧经济区所属空间范围的消长与变迁,同时也影响了货币的流通与货币经济的空间特征。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祈指教。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流通货币 南北地区 分界线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 简介:《孔子项讫相问》以论辩为特点,其相类似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太子晋》,它们都采用的“五打三胜制”的论辩方式,相互论难辩说,都属于民间故事赋的范畴。

  • 标签: 《太子晋》《孔子项记相问书》 论辩 民间故事赋
  • 简介:《云南纸币》是“中国纸币标准图录”系列中的第三本,是范昌明、苏骏先生经过近三十余年对云南纸币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后完成的,第一次将纸币以省级区域进行划分,对清末至民国时期云南流通过的所有纸币进行整理和归纳。

  • 标签: 纸币 云南 出版发行 省级区域 民国时期 整理
  • 简介:<正>在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民间文学艺术宝库里,蕴藏着极为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隐了牛郎织女、盂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者外,还有无数其它为群众热爱、传诵的故事,流传在祖国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不少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传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逐渐隐晦不显,甚至散失遗忘。今天在深入展开民间文学遗产研究的时候,除对传统研究课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应该勘探、发掘一些新课题,开拓一些新领域。流传近两千多年、地域遍及中原和西域、吐蕃的孔子与项託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

  • 标签: 孔子 子曰 战国策 敦煌 吐蕃 论衡
  • 简介:汉代时四川社会安定,经济兴盛,文化繁荣,表现在艺方面刻石遗存极多。从形制上可分为碑碣、墓记、石阙、石经及摩崖题刻等;文字内容分记功、纪事、题名、契约、经典等。时至今日,虽佚存参半,精粗并存,但原有内涵永远无法取代,仍可进行综合考述,为我国

  • 标签: 四川 汉隶石刻 书法艺术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