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文字记载的文献,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但在物质文化领域,文字记载则不够全面、具体和形象,给学术研究造成局限。直到20世纪中叶,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学者在继承传统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利用出土和传世文物中的形象史料,结合文献对文化史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形象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取得突出成绩。在考古学科快速发展,提供大量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形象史学的理论方法逐渐为学界认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完全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研究表述的中国通史,是形象史学创新理论的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工程的竣工还可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语言和国界的读者展示中国历史,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华文明 形象 史学 工程
  • 简介:近年在洛阳出土的北魏《源延伯墓志》所载志主的世系、生平与葬地等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作者基于以往所见的该志录文屡见讹误,导致释读困难的情况,对录文重新校对,并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对北魏时期源氏家族兴衰、墓志书写、谥法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作者认为该志所载六镇起义时夏州被围、陷于困境的情况,根源于北魏末年滥置州郡这一行为,从中也可以窥见六镇起义时各州溃败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北魏 源延伯 墓志 考释
  • 简介:《“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的探索》一文列举了六幅汉代画像来证明汉代已有“马戏”或“戏马”表演,但作者列举的六幅画像没有一幅是“马戏”或“百戏”表演,这些画像或为麒麟,或为马但并非“马戏”,亦与百戏表演无关。

  • 标签: 汉代画像 错误释读 相关研究
  • 简介:本文对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安乐店一号墓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青釉罍进行了比较分析,推断是以齐地青铜垂为原型进行仿制的,应为齐国当地产品。对一件釉陶罍器盖的釉层进行了无损ED-XRF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器物为铅釉陶,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铅釉陶制品。

  • 标签: 临淄 釉陶罍 风格与产地 釉陶起源
  • 简介:河北永年娄山群臣上寿刻石”自清道光年间发现后,成为晚清金石学重要议题之一。沈涛、刘位坦、张德容、俞樾、赵之谦等先后就其年代论辩数十年,最后同治末年陆增祥折衷诸说考订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厘清金石学者在刻石年代问题上的贡献,故宫博物院藏沈树镛旧藏拓本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拓本记录收藏家、金石学者之间的交游和学术思想异同,为了解晚清学术传播提供了实例。

  • 标签: 群臣上寿刻石 晚清金石学 刘位坦 张德容 俞樾赵之谦沈树镛 陆增祥
  • 简介:文献中汪汉地区存在“有南赤龙”与“有南之国”的传说,但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重视.近年来,叶家山、文峰塔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出周代曾固与周代“南”氏、南土之间的关系.使得重新检视“有南之国”传说变得具有价值。分析传世文本,可见此传说内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南土有关,二是与商人有关。理解湖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发现时,在充分重视曾国与西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外.还要注意这个地区的商要素。虽然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关系和机刺。但商要素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和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的文献主证是明清时期的晚期文献,这类文献如何在考古学中加以应用,目前的讨论不多,学者一般会弃而不用。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文献方面的理论探索工作也应该有相应的推进。本文尝试以“有南”相关问题的文献利用为例,对考古学研究中晚期文献的“可信”与“可用”、适用性与使用路径等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 标签: 有南氏 有南赤龙 邓国
  • 简介:民俗陈列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种类别,在我国,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启蒙民众到对抗全球化和现代化,再至伴随非遗保护运动的兴起而备受关注,民俗陈列的理念和方式也在因时因地不断更新。目前,民俗陈列方式基本呈现出三种模式:版块式、串联式和并列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界更加注重观众在民俗陈列中的体验,也倾向于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体验方式,除了上述三种模式,艺术式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民俗博物馆 民俗陈列 陈列理念 展览模式
  • 简介:目前中国博物馆的通史类展览,往往不是按照时间轴模式就是按照信息组团模式组织,二者各有其固有的问题。通过对展览叙事应用和信息组团模式的分析,调整思路,不采取目前通常模式对信息团分类,而改用展示信息团形成过程的方法,就可以综合二者的优势,弥补二者的不足,可能探索出博物馆通史类展览的第三种模式,创作出新颖的博物馆通史类陈列展览。

  • 标签: 通史类展览 通史陈列 叙事 编年体 信息组团
  • 简介:“互联网+”时代,新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给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更多维度的要求。博物馆在数字化工作中引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包模式,通过网络汇集大规模人力以并行“运算”的方式处理相关数据,进行考古研究,运用得当能够大幅度节约经费,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研究进度。众包模式在数字化考古、文物古籍数字化、藏品征集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工作方面,将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成为推动文博事业向前发展的又一助力,成为拓宽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另一种特殊渠道。

  • 标签: 众包模式 博物馆 藏品数字化 MicroP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