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敦煌偏居西域一隅,历史上少数民族林立,民风勇武善骑射,狩猎在古代敦煌民众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中狩猎材料的释读,可知敦煌狩猎活动从最初的经济目的逐渐演变为游艺活动,带有显著的休闲娱乐色彩,尤其是鹰猎游艺更成为当时敦煌上层社会的身份象征.

  • 标签: 敦煌 狩猎 游艺
  • 简介:这里所谓的“朱开沟文化”,是指朱开沟遗址中出土的以蛇纹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是内蒙古考古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高原发掘的……

  • 标签: 朱开沟文化 蛇纹鬲 典型遗址 中国 文化内涵 历史分期
  • 简介:中国古代不存在“同范镜”。对陶范黑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陶范在经过高温铜液浇注以后,范面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浇铸前,范面的化学成分正常,经铜液浇铸以后,范面除含有28%的CuO以外,CaO的含量达到28%,本不存在的PbO也突然在范面的黑灰层里占有13%以上,Pb也达到21%;这时的范面再不像未曾浇注铜液前那么光滑,而是到处闪烁着Pb的金属光泽,被一层Pb和Ca及S等物质的化合物覆盖。Pb的氧化速度比较快,几天以后,厚薄不匀的黑灰层面有不少部位起皱纹,整块范面变得很粗糙。另外,铜液注满范腔凝固后,镜体与范腔之间产生了负压。负压值的大小与镜体的重量成正比,镜体越大,负压越大。因此,浇铸过的镜范一般不会再完整无缺供第二次浇铸。由此可以认定,“同范镜”是不存在的。

  • 标签: 阴模 阳模 泥范 陶范 黑灰层
  • 简介:'自扑'及相关的词语'举身自扑'、'婉(宛)转自扑'在汉译佛典和敦煌变文中频繁出现,但有关辞书未收这些词条并作出解释.对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查有关语料,对其进行探讨和解释.

  • 标签: 自扑 举身自扑 婉(宛)转自扑
  • 简介:<正>一斗口跳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是结构较为简单的一种,是斗拱出跳的简洁形式。《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对四至八铺作的各类斗拱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唯对斗口跳和把首绞项作两项未曾涉及,卷三十和三十一“大木作图样”中也同样缺如。因此,斗口跳拱的具体作法在《法式》中并不明了。但在卷十七“大木作功限”中规定了“斗口跳每缝用拱斗等数:“科口跳每柱头外出跳一朵用拱斗等下项泥道拱一只华拱头一只栌头一只交互斗一只散斗二只闇栔二条”

  • 标签: 斗拱 补间铺作 泥道拱 人字拱 大木作 营造法式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外藏椁的基础上,尝试界定了外藏椁的概念,探讨了几种常见的墓葬附属设施——壁龛、耳室、回廊与陪葬坑等的性质归属,论述了外藏椁的起源与演变。将古墓葬外藏系统分为三个等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秦汉时期部分中小型墓葬存在外藏椁的观点。

  • 标签: 外藏椁 概念 起源与演变 等级
  • 简介:玩新疆钱币有些年头了,从刚开始收到一枚真币的欣喜若狂,到现在的对大多数钱币的熟视无睹,甚而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从收到一枚小红钱都要拿着放大镜看上半天、努力搜寻未知,到现在的即使收到一枚银元也会束之高阁,不加理会。不禁自问:这是怎么了?直到有一天单位放假,平时忙碌的我突然间无事可做,心里面空荡荡的。这时,忽然想起了我杂七杂八的小藏品,便开始打理起来。藏品虽然算不上好,但仔细端详也是个个爱不释手。

  • 标签: 生活 收藏 新疆钱币 放大镜 藏品
  • 简介:龙门碑刻中古地名及相关问题杨超杰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12.5公里的龙门山上。自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营造①,隋唐大规模续凿,历数百年镌刻磨砺,现存窟龛2345个②,造像10万余躯,造像题记2780品③,佛塔60余座④。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

  • 标签: 造像记 古地名 龙门石窟 石窟造像 北魏 地方行政机构
  • 简介:唐代,浙江宁绍地区的越窑以产青瓷闻名于世。从而成为“南青北白”瓷业布局青瓷的代表,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唐越窑的发展越窑自东汉创烧出成熟青瓷后,一直不断地向前发展,至唐代进入了它发展上的兴盛时期。唐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促进了制瓷手工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要量的增加,越窑烧瓷窑场迅速扩展。根据窑址调查资料表明,进入中唐以后,瓷窑遍布于宁绍地区的每个县落.目前已在宁绍地区共发现唐宋瓷窑320多处。台

  • 标签: 越窑 宋瓷 越瓷 上林湖 瓷业 越州窑
  • 简介:在夫余王国比较发展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在汉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夫余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比青铜时代土著减人时期有很大改善,当然这种改善主要体现在奴隶主贵族和下户中的上中层——即与封建时代“农奴”近似的人群。兹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顺序论述如下:

  • 标签: 夫余人 物质生活 古代 衣食住行 青铜时代 封建时代
  • 简介:自1805年武威首次发现西夏钱币窖藏以来,西夏钱币陆续有所出土。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甘肃等地陆续有一批西夏钱币的出土,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70年代末,特别是到了80年代,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关于西夏钱币出土的报道屡见于报刊,这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 标签: 钱币窖藏 西夏 流布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 简介:一、迪化宝新局最后的铸币光绪十二年(1886年),新疆巡抚刘锦棠为使天山南北两麓钱币统归一律,决定成立“迪化宝新”钱局,改铸红钱。从传世至今的宝新局红钱上能看到,开炉初至后期(至少在光绪三十二年前),宝新局铸币质量都比较好,轮郭凸显,币文清晰,重量标准。但最后由于原料用尽,以及全国广铸铜元的影响,宝新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炉。

  • 标签: 铸钱 库车 新疆巡抚 光绪 刘锦棠 铸币
  • 简介:这里说的巴蜀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任何考古学文化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都是和其它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的,巴蜀文化也不例外。在考古发现中巴蜀文化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因素,同时也输出自身的文化因素。这些方面已有许多例证。现就巴蜀文化和周边文化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请各方专家指正。

  • 标签: 考古学文化 巴蜀文化 考古发现 指正 文化关系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对建国50多年来邯郸境内的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做了回顾性的综述,同时,对今后邯郸区域史前考古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如:进一步做好现有资料的纵深研究,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分析古人类的生存状况,及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结合研究等.

  • 标签: 邯郸地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考古 综述 邯郸
  • 简介: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个有相当影响的古老民族.秦汉时期,匈奴部落联盟成为秦汉政权在北方的最大威胁.匈奴强盛时,控地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东,西逾葱岭.近百年来,在匈奴活动的地域内,陆续发现有关匈奴的文化遗存.根据目前的发现,匈奴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区,即俄罗斯外贝加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匈奴文化遗存包括墓葬和城址,尤以墓葬资料最为丰富.在外贝加尔的伊里莫瓦①和蒙古的诺音乌拉②等地均发现匈奴单于及贵族的大型墓葬.尽管这些大墓均被盗掘,但仍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其中包括玉器.本文拟就匈奴遗存中玉器的来源及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尚望同人批评指正.

  • 标签: 匈奴玉器 来源相关 玉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