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灶神是民生宗教的神灵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至为密切.本文综合运用敦煌占卜文献和具注历,结合传统典籍、农书、类书和睡虎地秦简中的资料,对这一信仰进行了考辨.

  • 标签: 敦煌 灶神
  • 简介:弥勒据、等经中言:他是佛陀时代出生于印度天竺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名阿逸多.他皈依释迦佛为弟子,因他聪慧超群,悟达至深,成为众大菩萨之首佛,称为"阿逸大士",与文殊菩萨并立,视为释迦佛的左右臂.弥勒先于佛入灭,上生弥勒净土--兜率天,享受种种乐事."兜率天"意思是妙足天,是"侯补佛"的乐园,经过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后,弥勒下生人间成佛,广传佛法.佛经中言:释迦生母死后往生于此天,若皈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者,死后往生于此天.由于、等经的传译弘传,弥勒信仰在中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因受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的风气沿续影响,弥勒造像在此时期亦极其昌盛,弥勒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故弥勒造像中出现菩萨、佛不同形象的造像,且造像形式多样化.这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特殊的造像题材.有关弥勒信仰及其造像艺术,曾有不少专家学者研论过,本人就现知有限的资料也谈点浅见的看法,以乞求教指正.

  • 标签: 佛陀 文殊菩萨 弥勒信仰 造像艺术 皈依 弟子
  • 简介:翟法荣是归义军时期继洪辩之后的第二任都僧统。依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翟法荣的二篇《邈真赞》的相关记述,我们可对翟法荣的宗教信仰有大致的了解。其一,法荣不仅本人重视戒、定、慧三学的修习,而且作为“三学教授”,他还督促指导其他佛家弟子修习三学。其二,法荣不仅精通律学,还是一名兼信南北二宗的禅师。其三,法荣的禅宗信仰渗入中观思想。

  • 标签: 翟法荣 佛教 信仰
  • 简介:东灰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四坝文化类型遗址,距今3900—3400年之间。因先民们生活居住时间长.生活垃圾堆积成“灰山”而得名。遗址内曾出土石器、陶器、骨器、铜器、金器等各类文物1003件。从考古资料和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得知东灰山先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及宗教信仰

  • 标签: 东灰山人 生活 生产 信仰
  • 简介:在佛教诸神中,弥勒身份仅次于释迦牟尼,而其造像有多种特定的形式,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是佛学与佛教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00多年来,有关弥勒信仰起源、形态与发展过程的研究论著颇丰,本文收集200多篇相关论文目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方便。

  • 标签: 弥勒研究 弥勒信仰 弥勒图像
  • 简介:“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者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 标签: 社会民俗 习俗 国学 画像 汉代 民族
  • 简介:大足石篆山石刻"佛会之塔"第二级刻有"僧人启门"图,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窟中存有对称的"妇女启门"图。两处启门图与弥勒信仰有不可分之关系,体现出启门图在佛教造像中的独特含义。

  • 标签: 弥勒信仰 石篆山佛会塔 北山第176窟 “启门图”
  • 简介:本文主要收集了关于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将研究论文论著目录作为附录收入,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地藏 信仰 图像研究
  • 简介:古代印度宾头卢信仰的产生及其东传王惠民早在西魏大统年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上就出现了宾头卢化跋提长者姊的故事画;五代至元朝间的敦煌壁画上,有三幅作为十六罗汉之一宾头卢像;晚唐至宋初的敦煌遗书中,保存着的六件《请宾头卢疏》;中国佛教史料中也时常...

  • 标签: 古代印度 《经律异相》 十六罗汉 故事画 《大正藏》 敦煌遗书
  • 简介:诃利谛信仰自公元2世纪左右在西北印度犍陀罗兴起,并出现大量的造像。与佛教其他的神灵类似,诃利谛的这些造像也明显带有希腊文化的特征。据图像特征,将之归纳为两种主要样式:持丰饶角式与不持丰饶角式。结论是佛教中著名的夜叉神诃利谛,在犍陀罗时期没有任何夜叉的特征,在那里她只是一个小儿的瘟神,成为夜叉女是佛教后期的编纂。

  • 标签: 犍陀罗 诃利谛 丰饶角
  • 简介: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其饮食起居一如阳世,而墓葬就是死者灵魂的住所;据考古发掘,在汉画像石墓葬中,祠堂与墓室均发现饮食的画像,分别为祠堂和墓室的"祭案"、"庖厨"图。

  • 标签: 汉代墓葬 饮食起居 民俗信仰 宗教意义 图像 灵魂不灭
  • 简介:本文以陕西佳县白云观真武大殿东、西壁所绘的真武修行图为中心,探讨该壁画的相关环境、故事来源和图像风格,以及对该壁画排序的宗教意义与佛教因素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白云观 真武修行图 佛教因素
  • 简介:根据《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记载,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中有十六篇有关观音的经文。这些经文中有显宗经文,也有密宗陀罗尼明咒文,有些经文名称与藏文《大藏经》中的藏文佛经的名称完全相同。此文通过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的观音经卷内容分析比较,探讨吐蕃观音信仰形态特征。

  • 标签: 敦煌藏文文献 吐蕃 观音信仰
  • 简介:为了研究周原出土甲骨的灼烧状况与风化原因,用测色色差、X射线衍射、热重、扫描电镜和显微红外等多种分析手段对九种周原无字甲骨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分析样品都曾经受不同温度的灼烧,造成有机质丢失与骨头结构的破坏,这是导致甲骨风化的主要原因.出土后用酸浸泡清洗水垢,可能是导致甲骨风化的另一原因.在用于研究甲骨灼烧状况的诸多方法中,X射线衍射与扫描电镜分析两者的作用突出.

  • 标签: 周原 甲骨 颜色变化 X射线衍射分析 热重分析 扫描电镜
  • 简介:第165窟主像结构,有七佛,也有弥勒信仰的上生与下生;体现了天上尽管美好,依然要回到人间;无论过去、未来多么遥远,终究要回到现实。这样的图像构成分别对应于天上和人间,过去和现在,可以视作北石窟寺第165窟的对生命轮回参照的终极期待。

  • 标签: 北石窟寺 七佛 弥勒信仰
  • 简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新疆小河墓葬出土的毛纺织品进行形貌观察,并采用红外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测试,对出土自不同地层墓葬的样品归类分析讨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补充文物数据库;初步讨论了小河墓葬出土毛制品的保存状况;以小河墓地为例,讨论了墓葬位置对毛纤维老化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小河墓葬出土毛织品的埋葬位置对毛织品的劣化状况有较大影响。劣化形式表现为:纤维横向、纵向的裂痕;红外光谱中酰胺Ⅱ带与酰胺Ⅰ带吸收峰峰高比值的变化;纤维上附着的结晶物推测为雨水或地下水带入的结晶盐。

  • 标签: 新疆小河墓地 出土毛织品 形貌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 简介: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状况与特点李友谋在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共同的规律,亦有不同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自然亦不例外。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状况,本文拟根据考古资料、结合历史传说记载,...

  • 标签: 新石器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 发展水平 发展状况 文明起源 二里头文化
  • 简介:1842年以后,中国博物馆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到1900年,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已有15个,其中多数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建的博物馆数量少、规模小。本文拟对1842-1900年间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和简要分析。

  • 标签: 博物馆发展 中国人 博物馆事业 外国人 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