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今年四月,江西省博物馆为充实通史陈列内容,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并得到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支持,将该市文化馆所藏一铜鼎(照片3)调来。该鼎有盖,双耳,鼓腹,三牛蹄形足,双耳对称置于腹上部,今残一耳。鼎通高34、唇径24、腹径31厘米。鼎腹外壁饰饕餮纹及云雷纹,足上部亦饰兽首,盖上置三兔,兔下端饰鸟纹。盖如(西复)碗。盖内及腹内壁均有铭文,文字相

  • 标签: 江西省博物馆 端饰 云雷纹 饕餮纹 鼓腹 鸟纹
  • 简介:钱的版别常以“”字的变化情况来划分.传统的分法有“大人”、“小人”、“连山”、“十字”,但其中的竖划多只顶框架的上栏而不出头。有种半中竖却是穿过框栏,与上横相接。比起常见的“”字犹如多出个颈脖,人称“有颈半”。而正是多了这么一点,就成了一种珍稀的版别。我们注意到.在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里没有这种版式。后来此书出了个马定祥的“批注本”,评介了不少新的版式.也没有提到“有颈半”。

  • 标签: 变化情况 “两” 半两钱 丁福保 马定祥 版别
  • 简介:以现代眼光来看,古中国的货币是没有制度可言。譬如金银虽自古即有价值,却没有制造金银币,即便铸过货币形状也不是用来作流通工具;真正作流通用的,基本上都是铜钱。到清朝时,大体上仍然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与银间基本上维持一千文兑一的比价,以增减铜钱的重量来配合市场的变化。

  • 标签: 金银币 香港造币厂 上海 铜钱 货币 银两
  • 简介:《钱币博览》2004年第2期中,笔者对“上海壹”的来龙去脉做出了说明。现因蒐集到更多英文资料.于此再做一次梳理,同时将随其后出现的“关平壹”纳入.祈使中国泉界对此有更完整的了解.能与国际认知接轨。

  • 标签: “上海壹两” “关平壹两” 古钱币 图案设计 制作背景
  • 简介:河南省鲁山县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位于鲁山县城南关与望城岗村之间。(图一)鲁山县城按规划要修建的南环路通过该遗址的北部。为配合该路的修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县文物部门的协助下,于……

  • 标签: 发掘 遗址 简报 汉代
  • 简介:宋、辽、金玉器是中国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皆受中原玉器的影响却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依据近年来出土的玉器实物资料,结合传世玉器,对这一时期玉器的类型、工艺、用途、鉴别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玉器 中原 出土 资料 时期 依据
  • 简介:历史上的白铜钱相对较少。笔者藏有枚北宋白铜钱。其一为宣和通宝小平钱(图1),钱径24mm,穿6mm,厚2.3mm,“宣”字较大,“和”呈斜势,“宝”字方贝。查阅诸谱均未见此品,应是宣和小平钱的又一版别。

  • 标签: 铜钱 北宋 小平钱 “和” 版别
  • 简介:我县文化馆藏有一枚西汉四铢半,径2.4、穿0.9厘米,穿上横郭(见图)。秦汉半钱,大多无记号。西汉文帝五年到景帝六年,国家、地方、官民皆可铸币,因而出现了品类繁杂的半钱,这时的铸币上偶尔出现一些记号,但是也并非无意而成,有的星月、竖

  • 标签: 四铢 景帝 郭五 文景
  • 简介:一、裴文中先生与史前陈列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奠基人、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裴文中先生(1904年~1982年),于20世纪40年代曾度应聘到燕京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史前考古学,并筹建史前陈列馆.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也是富有历史意义的件创举,今就这个方面作一些记述.

  • 标签: 裴文中 史前陈列馆 燕京大学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1884年6月6日,法国与越南在京城顺化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共19条。主要内容为:越南接受法国保护;法国有权在越南各地驻军;法国设总监督,控制越南对外关系;保证保护权的行使;在东京各地设监督,节制越南官吏等。从此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 标签: 越南 银锭 对外关系 法国 国有权 殖民地
  • 简介:开元通宝钱自唐武德四年始铸.到南唐清泰三年停钱,前后共经历了二、三百年历史,铸量较多,版别丰富。开元通宝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种,即早期钱多为光背,但铸工较好。

  • 标签: 开元通宝 南唐 版别 经历 百年 丰富
  • 简介:山西侯马东周、汉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在配合侯马市的基建工程中,我站分别于1957年夏、1958年秋、1985年春、1990年和1992年冬,在侯马市房管局商品房基地、铁厂、农业局、蔬菜公司批发市场等地发掘出东周至汉时期墓葬共28座(图一)...

  • 标签: 汉墓 随葬器物 五铢钱 灰陶 圈足 鼓腹
  • 简介:拙文《宋金银钱通考》曾发表于《钱币博览》2007年第4期,本文为其续篇。一、宋金银钱的铸造工艺金、银的熔点远高于青铜,以铸造铜钱的工艺来铸造金银钱,主要的问题是材料的耐热性和干燥度。耐热性不够,则表面易破坏,导致铸成品粗糙或不易脱模。相对铸铜钱适当的干燥度,在更高的温度下,残余水分大量气化.或进入型腔急剧升高气压使得金银液不得注满而形成铸缺,或直接导致材料崩塌使得型腔被破坏。

  • 标签: 银钱 两宋 铸造工艺 耐热性 铜钱 干燥
  • 简介:笔者不久前在赵泰老先生处帮助整理安徽泗县平山出土罐藏数千枚半钱时,拣出一枚花穿半。其径24.0mm,穿6.7mm,重3.3g,正八角型花穿(其中面穿向内有坡度),角与角对称精确,花型美观,平背光洁齐整。“半”二字含汉隶风格,方正严谨.“人”字短,钱文与穿孔八角形图案风格统一,肉好平坦、圆整,外廓有一点流铜注角,通体生坑锈色斑斓,包浆完整。从整体风格推断,此钱应为文景时代所铸。

  • 标签: 整体风格 半两钱 八角 严谨
  • 简介:笔者藏有枚异品古钱。一.面“工”字五铢钱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前后铸行7百余年,其版别十分复杂,更有人在币上进行“外科手术”,盗铜牟利,形成磨郭、剪边、埏环和对文等异常现象。笔者所藏系磨郭(边)五铢钱。

  • 标签: 古钱 五铢钱 外科手术 异常现象 “工” 汉武帝
  • 简介:“半”钱始行于战国之秦。自秦惠文王二年(—336)“初行钱”,经历秦朝、至汉武帝元狩四年(—119)铸“五铢”(其间武帝初年曾短期行“三铢”钱),前后跨越三个朝代,流通二百余年。从秦始皇时(—221)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的法定货币,对以后的币制有着深远影响。其轻重、厚薄、大小有很多变化,但其文则始终为“半”二字。尽管版别极多,笔意各殊,却因字数既少,笔划亦稀,一般研究者只据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创小篆为界,

  • 标签: 秦始皇 钱文 五铢 汉武帝 秦朝 李斯
  • 简介:在世界各国硬币中,如果按品种多寡来排列座次的话,那么除中国和印度而外,就要数德国最有资格坐上这第三把交椅了。

  • 标签: 德国 拜恩两盾银币 市场流通 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