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河北蠡县发现一件北朝四浮雕石棺,后入藏河北省博物馆。石棺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周围的4块石板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图案。此类石棺的发现在河北地区尚属首例。为研究河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 标签: 河北省博物馆 北朝石棺 四神图案
  • 简介:关于王的探讨金申一、王的出现及诸规律从北魏晚期开始,在石窟中和单身佛造像台座上出现了成组的王像。数量从数尊到数十尊不等。著名的如龙门宾阳中洞,巩县石窟、响堂山石窟、安阳宝山小南海石窟、太原天龙山等均可见到。西北地区目前发现宁夏须弥山石窟中也有数...

  • 标签: 夜叉 印度 响堂山石窟 十神王 中原地区 树神
  • 简介:本文重新校录了上博48册《后唐清泰四年(935)八月十九日曹元深等祭神文》,并以此为核心史料,结合大量考古材料和传统文献,对唐宋时代敦煌的墓葬煞进行了考辨.试图不仅恢复敦煌万神殿中这些重要神祗的"席位",而且揭示民生宗教的神灵信仰体系中这一组成部分的基本特征:墓葬煞的"历史延续性"远远超出松散型宗教中其他类别的神祗,佛教的"入侵",道教的确立,改变的只是和地狱、天堂有关的信仰,墓葬领域则几乎没有触动.

  • 标签: 唐宋 敦煌 墓葬神煞 民生宗教
  • 简介:汉代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深深地吸引着研究汉文化的东西方学者,促使他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尤其是汉代铜镜,无疑是汉文化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汉代铜镜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都超过了前代。汉镜从艺术构图上,有别于战国多层次的纹饰表现手法(图一),若从铜镜上简明的锯齿(单线、复线)、双线、双线_二角、流云纹上来看,

  • 标签: 汉代文化 规矩镜 古代文化遗产 艺术风格 文化体系 西方学者
  • 简介:<正>《搜记》原本三十卷,为东晋史学家干宝所撰。对此,《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皆有著录。唯《宋史·艺文志》载为十卷,且云“不知作者”,可见该书在宋代已经散佚。今本《搜记》二十卷,为明人胡应麟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及《北堂书抄》诸书所辑。《四库提要》作者疑此书“即诸书所引,缀合残文,傅以他说”而成。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则称它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

  • 标签: 艺文志 四库提要 艺文类聚 新唐书 史学家 太平御览
  • 简介:武则天在洛阳执政数十年,最后登上女皇宝座,武则天在洛阳的数十年间是唐代洛阳最辉煌时期,武则天与洛阳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洛阳武周时期历史离不开武则天。通过含嘉仓与丝绸之路就可以深刻了解武则天对洛阳历史的贡献。

  • 标签: 武则天 洛阳 二三事
  • 简介:北朝石窟中的王像赵秀荣我国的石窟遗存以中原北方居多。在大部分北朝石窟中,其四壁下部接近地面处(壁脚)或中心塔柱下部靠近地面处(塔柱基坛),常常雕刻或图画一排排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的形象,有的画像甚至作兽头人身。这些形象究竟是什么?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金...

  • 标签: 响堂山石窟 龙山石窟 《大正藏》 印度教 石窟寺 婆罗门
  • 简介:土主在甘肃并不多见,地方史志有记载的仅有两位。一位是河西的西夏忠武王李彦忠:另一位是陇南的仇池国主杨难当。本文就此做以阐述。

  • 标签: 土主神 土主神庙 阐述
  • 简介:元明之际,民间信仰的门神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尉迟恭。尉迟恭原本是唐初大将,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并不是。中国的门神信仰由来已久,其形象有如汉代的荼、郁垒,也非尉迟恭。尉迟恭如何由人变成了门神,门神形象又怎么选择了尉迟恭,尉迟恭由人到的这种变化历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门神信仰的深刻文化内涵,同时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文化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 敬德 民间信仰 元明之际 审美情趣
  • 简介:濮族的族属关系,尚是个谜团。除《左传·文十六年》孔颖达疏云“濮,为西南夷也”、《逸周书·王会篇》孔晁注云“卜人西南之蛮”外,几乎连濮族族属的模糊迹象都查阅不到。濮人是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在社会发展的阶段中,确实存在。为了破解这个千古之谜,拟由汉字的造型缘由及其音韵再进行探讨。

  • 标签: 濮文化 族属关系 中国 原始宗教 表亲关系
  • 简介:,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常见于秦汉以来古墓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瓦当、铜镜等器物上。最初四是区别方位、观测天体运行、表现天象的一种图画形式。因此又称做“四象”。后来随着人死后能够升天思想的流行,四成为护送死者升天的神灵,所以又叫做“四灵兽”。魏晋以后,四又往往用来表示祥瑞、驱邪厌胜,成为镇守四方的“守护”。

  • 标签: 壁画墓 集安 高句丽 古墓 铜镜 守护神
  • 简介:从考古学上看,中国早期的文化是多样性的,苏秉琦先生描述为“满天星斗”。由此,苏秉琦先生提出“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是历史认识的一个怪圈。苏秉先生的考古学总结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尚书》、《史记》等古典文献看,中国古代又确实在很早的历史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历史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言:

  • 标签: 族群认同 商周时期 神观念 祖先 中国早期 历史认识
  • 简介:<正>《敦煌变文集》卷八所收句道兴《搜记一卷》,是与干宝《搜记》和《稗海》本《搜记》不同的又一种《搜记》。不过仔细探究起来,若干蛛丝马迹表明,它和《稗海》本《搜记》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和干宝《搜记》则全不相干。本文考证句道兴《搜记》故事的来源,也略及少数与它同源的类似故事及受它影响而产生的故事。为了条理清楚,我们对《敦煌变文集》所收句道兴《搜记》的各段故事加编了序号,并根据主要人物的名字加拟了标题。

  • 标签: 孝子传 太平御览 搜神记 史记 东观汉记 三国志
  • 简介:2013年,对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近旁的夏家墩和墩两个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炼炉、房址、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灰坑等,出土陶器、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石器、铜器以及炉渣、炉壁等冶铜遗物。其中西周早期炼炉保存有炉基、炉壁,并发现配套设施,是国内性质明确的同类发现中年代最早、发现最全面的一例。这些发现为我们探讨皖南地区周代的铜料生产技术、流通方向以及冶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都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的发现也为我们认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墩形遗址的居址模式提供了线索。

  • 标签: 安徽铜陵 夏家墩 神墩 周代 冶炼遗址
  • 简介:<正>广汉三星堆遗址,在1986年相继发现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了近千件遗物。其中,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金杖”系用纯金皮包卷而成,杖上刻有三组图案:最下一组为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人头戴冠,耳垂饰三角形耳坠,……上面的两组图案相同:下方为两背相对的鸟,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压有一穗形叶柄。二号坑出土两棵青铜树(其一残高达350厘米左右),树座呈喇叭状,座的三方各跪有一

  • 标签: 金杖 神树 鱼凫 祖先崇拜 祭祀坑 图腾
  • 简介:一、窦大夫祠概况及历史沿革窦大夫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大夫窦犨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场所。祠堂位于太原市西北25公里尖草坪区上兰镇,坐北向南,背靠烈石山,西南依傍汾河、与冽石寒泉相连接,东与保宁寺、观音阁。

  • 标签: 大夫 祭祀建筑 春秋时期 尖草坪区 太原市 观音阁
  • 简介:一、民族文物学的形成民族文物学(1)这个概念,是在我国民族文物工作普遍兴起,尤其是民族文物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告别过去、开拓未来的转折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我国的民族工作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民族文物、民族博物馆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

  • 标签: 民族文物学 民族文物 民族博物馆 中国
  • 简介:中国古代彩塑,是以宗教题材为主的.因此,作品的形式往往会受宗教理念和仪轨的影响.形式化的彩塑为数不少.但也不乏有注重生活、手法写实、饱含创作激情的艺术品.有些作品甚至达到了神人交融,艺术和人性高度统一的效果,双林寺彩塑可谓一例.

  • 标签: 双林寺 彩塑艺术 佛教文化 艺术风格
  • 简介:199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发掘了五座西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批彩绘砖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省考古所编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一书已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中绘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的占了很大比例。

  • 标签: 出土 画像 敦煌 文物考古 发掘 墓葬
  • 简介: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大湖平原,土地肥沃,经济繁荣,向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之誉。苏州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拟对春秋晚期的苏州吴国都城进行探讨研究,尚祈学界同仁教正。史载公元前514年公子光派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成功,公子光即位,是为吴王阖闾。《左传》、《史记》作吴王阖庐,闾、庐古通故也。阖闾即位之初即召伍子胥与谋兴霸之术,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

  • 标签: 吴国 公子光 吴王僚 阖闾 阖庐 兴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