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媒体科技日新月异,使相当部分博物馆在面对时常有目眩神迷之惑,感叹对技术趋势掌控乏力,更谈不上正确引入和运用。如何对博物馆可能运用新媒体技术走向进行把握并进而取得应用主动权,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问题。美国新媒体联盟(NMC)所出《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为此提供了一份具有较大实用价值趋势报告。

  • 标签: 新媒体技术 博物馆 地平线报告
  • 简介:位于我国西北腹地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湖?白。该湖湖面曾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但至1972年,却最

  • 标签: 楼兰古城遗址 历史文化 罗布泊 气候环境
  • 简介: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Kervgn)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类似文字符号。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犹如天书符号。这些符号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天书”究竟来自何方,它们又给世人传达怎样信息呢?

  • 标签: 契丹 王朝 1922年 巴林右旗 传教士 比利时
  • 简介:洛阳北魏时期世俗石刻线画艺术,作为陵墓装饰雕塑艺术一种形态,多见于此期墓葬中石棺、石棺床、石室、石墓门及墓志之上,自明末清初以来,已发现多件。其中著名有宁懋石室(孝昌三年,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孝子画像石棺(存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元融石棺、元谧石棺、秦洪石棺、元文石棺、王悦石棺、升仙画像石棺、元日韦石棺(武泰元年三月十六日)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石棺床、石墓门(楣、框、扉)、石碑座等。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遗存数量较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本文试图对其本身艺术风格和它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地位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 标签: 北魏时期 雕塑艺术 石刻 洛阳市 画像石棺 艺术发展史
  • 简介:黑釉凸线纹瓷器是宋金元时期北方磁州窑系诸窑场中常见而具有鲜明特色黑釉产品。本文以罐这一典型器类为切入点,根据其装饰特征和形制变化,并参考出土单位早晚关系等,将黑釉凸线纹瓷器发展演变划分为萌芽、繁荣、衰亡三期,年代分别为宋末至金代前期、金代中后期、金末至元代;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兴衰与磁州窑市场地位、社会生活背景及人们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此外,笔者推断黑釉凸线纹技法直接源自白釉凸线纹碗盘,后者可能是受定窑“出筋”技法启发而成。至于初创窑口,目前学界有“鹤壁窑说”“钧台窑说”“观台窑说”“磁州窑说”等四种观点,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其创烧年代应在宋末金初,而不是通常认为北宋中晚期。

  • 标签: 黑釉凸线纹 白釉凸线纹 瓷器 出筋
  • 简介:<正>1977年,在三台县花园公社中学内,发现一块宋代单线阴刻孔子及七十二贤图像碑。型体长方形,高200厘米,宽90厘米,厚12厘米。立于长方形基座之上。分上下两阙,上阙线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图象,下阙是楷书阴刻县尉张埴题跋。

  • 标签: 圣像 阴线 孔子 线刻 县尉 跋文
  • 简介:四合花纹纳石失辫线袍,元代,织金锦,袍长142厘米,两袖通长246厘米,袖口阔14厘米,下摆宽115厘米,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村出土,是目前国内保存相当完好一件辫线袍。

  • 标签: 藏品整理 藏品收集 四合花纹 "纳石失" 线袍
  • 简介:法门寺唐代丝绸捻金线是大批量出土早期中国丝绸装饰金属线、本文以法门寺捻金线形貌观察和材质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调查线索,分析“捻”金线相关历史文献,排除利用其他捻金线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室模拟验证,得出法门寺捻金线是通过对芯线加捻,在芯线旋转过程中将金箔务自动捻绕在芯线外而制成技术结论.

  • 标签: 法门寺 唐代 捻金线 工艺
  • 简介:1973年在河南焦作发掘邹(王复)墓是目前国内发现为数极少金代画像石墓,它对于研究金代建筑、雕刻、服饰和社会生活状况都有重要价值。该墓发掘后即被拆迁,建筑构件先保存于焦作市博物馆,后几经辗转又先后调拨给河南省博物馆和河南省石刻艺术馆,最后于1997年调拨给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99年复原展出。

  • 标签: 金代 画像石墓 邹(王复)墓复 “温酒图”
  • 简介:2009年,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1000余件鲁绣文物。其中大型发丝绣范增作品《竹林七贤图》,可谓是发丝绣作品中精品。其长140、宽303厘米,于1987年历时13个月完成,1989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金杯奖)。整个图轴针线细密,绣工整齐均匀,丝理疏朗有致,线条流畅优美,将竹林七贤们豪放、洒脱、脱俗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原绘画比较,更突出了人物画面立体感。

  • 标签: 竹林七贤 2009年 省博物馆 工艺美术 百花奖 立体感
  • 简介: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上三星堆一金沙遗址,与远在长江下游杭嘉湖平原上良渚文化,有着某种内在文化联系。三星堆出土骑虎铜人像和金沙出土玉琮及其线刻人像,是这种关系具体反映,为探讨三星堆文化来源及文化因素提供了新重要依据。

  • 标签: 三星堆文化 骑虎铜人像 玉琮线刻人像 青铜器 良渚文化
  • 简介:西域,一个神秘地域。最初印象是武侠作品中世外高人出没地方,奇门异术,让人充满了无穷想象。及至后来上学时,学到了张骞出使西域、汉设西域都护府、将西域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许多知识。还有后来丝绸之路,以及那首著名现代诗歌《楼兰新娘》,都成为了祖国文化组成部分。

  • 标签: 西域都护府 钱币 新疆 西域地区 丝绸之路 现代诗歌
  • 简介:共同注意是从小开始亲子沟通一个基础。此项研究透过54个家庭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对实景模型馆探索体验,探讨了加强共同注意将会如何引起学习强化。本文作者使用2×2析因设计,检验了两种旨在增进父母跟孩子(5-8岁)对实景模型里实物共同注意干预措施。在一种干预里,家庭使用手电筒去探索昏暗实景模型,由此限制其视野;在另一种干预里,研究者给家庭提供引导标示提示,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实景模型特征上。结果显示,相较于控制器,用手电筒去探究实景模型馆家庭明显更可能形成共同注意;而且,这些家庭一旦建立对某物共同注意,他们就更可能参与到对此物学习谈论中,由此表明在基于实物学习环境里,比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相对简单地操作共同注意是一种支持家庭学习有效手段。

  • 标签: 博物馆 共同注意 学习谈论 家庭学习 亲子交流
  • 简介:作为一名讲解员,首先得认识到自己是一位传播文化使者,是沟通古今文明桥梁,是联系文物与观众纽带。所以,其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以及讲解质量优劣、效率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在社会上形象和地位。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以提高讲解质量。

  • 标签: 博物馆 讲解质量 讲解方式 注意力
  • 简介: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一种新定量腐蚀检验标准对工业上应用铜缓蚀剂作出评价,关于2-氨基嘧啶(AP)、2-氨基-5-巯基-1,3,4-噻重唑(AMT)、苯并三氮唑(BTA)、5,6-二甲基苯并咪唑(DB)、2-巯基苯并咪唑(MBI)、2-巯基苯并氮唑(MBO)、2-巯基嘧啶(MP)和2-巯基苯并噻唑(MBT)缓蚀效果已经制定出来。

  • 标签: 铜器 文物保护 缓蚀剂 检验标准 缓蚀效果 检验步骤
  • 简介:引言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照片或藏品照片是广泛应用形象资料,无论是出版藏品画册、研究论著,还是制作展览、陈列,都离不开文物照片.对于文物考古学研究来说,也是这样,从考古学发掘报告、到考古学研究论著,都是需要使用大量文物照片.所以文物照片是展示、介绍文物本身所负载信息重要手段.把文物照片拍好,对于很好地完成文物照片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文物考古 藏品 视觉体验 出版 博物馆 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