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邢台与温县两地有关邢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对比研究后,认为商代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目前所发现的商代都城的五条标准比较而言,邢探索只能从河北邢台与河南温县同时加大研究力度,方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标签: 商代 邢都 邢台 温县
  • 简介:地处三国古战场的宜昌市(古夷陵之战遗址),近几年出土了许多古钱。但很多古钱被送入废品收购门市部。甚至当作炼铜的原料,化为乌有。本人业余爱好收集古钱币,对此深感可惜,于是克服困难,争取多方支持,尽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力抢救出一批比较少见的古钱,这里仅列出数枚,供读者参考,亦希望有关单位为保护国家文物而努力。

  • 标签: 古钱币 夷陵之战 秦半两 废铜 五行大布 炼铜
  • 简介:原湖北江陵与潜江(西南)之间的龙湾一带经过考古发掘证实是一处大型王宫遗址并有城址,沙市秦简记述竟陵至江陵之间的地名有寻平,新蔡楚简记有楚王驻跸之地“鄩郢”,推测,楚之“鄩郢”或有可能就在秦时“寻平”一带,地处龙湾。

  • 标签: 潜江龙湾 沙市秦简 楚都纪南城 新蔡楚简 鄩郢
  • 简介:高句丽由继承广开土王的长寿王于427年将都城迁至现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这里开始成为朝鲜的王朝,其意义自是巨大。这是从鸭绿江流域中尚可谓广的狭小平原的贫瘠集安,南迁于拥有大平原的大农耕地带,作为它的背景则被认为急于提高生产力。而且还可看出,旨在确保广开土王所扩大的南方领土,以及积极对抗百济和新罗。高句丽在这里开始了它的后期。

  • 标签: 高句丽 后期王都 朝鲜 平壤 历史发展 考古发现
  • 简介:国内与丸集安在吉林省的西南端,市区以老岭山脉分为东南的岭前和西北的岭后。岭前为中心部,以鸭绿江流域而拥有更广阔的平原。岭后面对浑江。清朝时尚为封禁之地,1887年成立怀仁县、通化县时,岭前和岭后各自分属两县,到1902年才作为辑安县而独立出来。据说取“抚绥安辑”之意而为名。1965年改为集安,1991年升格为市。

  • 标签: 高句丽 中期王都 朝鲜 文物考古 防御体制 交通路线
  • 简介:<正>据文献所载,楚自熊绎居丹阳,入春秋,由丹阳迁到郢,依武王徙郢或者文王郢的两种说法,时期大约也在春秋早期或者早中期之交,和纪南城,楚皇城两处地下考古资料所得出的时间结论有很大的矛盾,其时间都比文献所载的时间晚得多.这一矛盾,只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证明始郢之郢不在纪南城,更不在楚皇城.

  • 标签: 纪南城 楚皇城 古城遗址 考古资料 左传 丹阳
  • 简介:文献有关夏王帝宁(杼)曾以老丘之地为其的记载是可信的。从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来看,夏老丘的地望应限定在今河南省境内。今豫西北、豫西、豫南等地不可能是老丘所在,老丘理应在今豫东的开封地区境内。文献有夏老丘位于开封县陈留镇以北的记载,今开封东北的国都里一带和陈留镇东北的王陈寨一带值得重点关注。王陈寨虎丘岗遗址位置与文献记载较为接近,遗址本身地势较高,范围较大,文化堆积厚,年代早,其为老丘故地的可能性较大。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期的都邑—斟寻,中间未曾中断或废弃。夏斟寻与老丘并非一制前提下的前后兴关系,二者有一定的并存期,前者应为夏王朝中晚期的主,而老丘则为夏王朝一段时期内的辅。便于统治和东方军事战争的需要是夏王朝设立老丘辅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夏都 老丘 开封县 辅都
  • 简介:1997年夏季,陇西县博物上馆人员在清理原文化馆仓库时,找到了由元代书法家、高僧雪庵大师题写的玄观匾额,使这件存世已700多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并填补了陇西馆藏文物匾额类的空白。

  • 标签: 陇西县 玄都观匾额 元朝 文物考古 中国 形制
  • 简介: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商代王人口众多,对盐的需求量甚大,在当时生产和交通条件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单靠从商都之外运入,恐怕难以满足。今天的豫北地区在商代虽然比现在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但仍然存在某些盐碱性土壤。因此,殷食盐除了从山东、山西以及四川等地区输入外,普通百姓也可能就地取材,制造土盐,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

  • 标签: 殷商时期 商都 制盐
  • 简介:<正>1982年至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兰县发掘了一批唐代墓葬,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令人震惊和瞩目。以往,这一时期的丝绸重要的出土地首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剌和卓墓葬群,其次为敦煌藏经洞及莫高窟K130等处,近年,陕西

  • 标签: 丝织品 丝织物 都兰 图案 出土 唐代
  • 简介:本文通过对崇源铜器群的分析,认为该铜器群可能出自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白玉冢,其墓主等级为上大夫且与楚王关系密切,铜器群年代为战国早期晚段。荆州区马山镇蔡桥村发现的蔡桥台基遗址群,年代早于纪南城。清华简《楚居》所述历代楚君的居处,多达14个,唯独不见“葳郢”,似乎表明“葳郢”的出现不得早于《楚居》成篇之时。有可能“葳郢”的出现在“郡郢”之后。“葳郢”有可能位于目前多数学者认定的秦将白起所拔的楚纪南城之内。那么,纪南城的始建年代就不会早于楚肃王时期,也不会晚于楚宣王早期,废弃年代则为公元前278年,而江陵蔡台基址群,也有可能是早于“葳郢”的“郡郢”。春秋时期的楚郢,在宜城楚皇城附近可能性较大。

  • 标签: 郢都 崇源铜器 蔡桥基址群 楚居 纪南城
  • 简介:武则天在洛阳执政数十年,最后登上女皇宝座,武则天在洛阳的数十年间是唐代洛阳最辉煌时期,武则天与洛阳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洛阳武周时期历史离不开武则天。通过含嘉仓与丝绸之路就可以深刻了解武则天对洛阳历史的贡献。

  • 标签: 武则天 洛阳 二三事
  • 简介:<正>在楚文化探索工作中,关于楚立国伊始的都城丹阳在哪里的问题,是解决楚文化渊源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很早就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安徽当涂说、湖北枝江说、湖北秭归说和河南丹浙说。近年来当涂说已很少人提及了,而其他三说仍在争论之中。主张湖北秭归说的,对长江西陵峡北岸的鲢鱼山遗址十分重视,不少同志以古代文献记载和部分考古资料著文论证鲢鱼山遗址就是楚国早期的都城——丹阳所在地,我

  • 标签: 楚文化 遗址 丹阳 考古资料 长江沿岸 文化堆积
  • 简介:<正>《史记·项羽本纪》云:“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首次指出了殷墟地望。之后,《汉书》、《水经注》相继记载了殷墟所在。近八十多年来,安阳小屯出土的十数万计的刻辞甲骨及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证实了上述文献所载的殷墟地望是可信的。至于该遗址曾经是哪些商王的都城?太史公和班固均未述及。而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人,却是西晋时的束广微。他认为盘庚迁殷,即迁往“今安阳西”

  • 标签: 盘庚迁殷 安阳殷墟 小屯 殷墟文化 武丁 出土
  • 简介:东北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集团割据的地方。公元3世纪,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到沿海南部有沃沮,在今江原道至咸镜道的广大地域有秽人居住。西边的鸭绿江中游有高句丽,其北有夫余,东北千里有挹娄^①。挹娄又称肃填、或勿吉,当中国北魏、北齐时,曾派使朝贡,

  • 标签: 渤海 王都 管辖地区 东北亚地区 朝鲜 管辖范围
  • 简介:一、兰寺概况兰寺,藏语全称“兰噶力登桑俄雅佩林”,意为“都兰县善密宗兴隆洲”,是青海省海西地区著名的以蒙古族为主要僧源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寺院。寺院座落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乡东侧10公里处的塔延(又名秀克尔特)山麓,座北朝南,南临兰河,青新公路315线在寺前1公里处通过.交通便利。寺周群山耸立,山形十分奇特。东有著名的铜普山,

  • 标签: 都兰县 建筑 海西地区 藏族自治州 藏传佛教 交通便利
  • 简介:传世文献关于成汤灭夏之役的记载既比较零星又互相矛盾。上博楚简《容成氏》的相关记述优于传世文献,但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宇未识。通过拆分及与相关诸字比较,试图将其释作“京”,读作“亭”,并认定其为“庭”字的通假,进而重构出成汤攻占夏之后,在最主要的“中庭”举行的“革命大典”。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对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个关键字的释读问题,也对说解二里头一号宫殿的遗迹现象颇有帮助,从而为重构成汤灭夏之役提炼出一段重要史实。

  • 标签: 容成氏 二里头遗址 中庭 革命大典
  • 简介:1987年6月上旬,许昌县张潘乡盆李村农民,在责任田里挖井时,在其土井的东壁发现了一批铜钱,重335公斤,许昌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后。这个窖藏位于汉魏许故城东城垣中段的西侧,铜钱距地表深1.5米,因坑窖已被破坏,其开口层位不明。仅看到破坏后的残存不规则形口径0.85、底径0.97、残深1.1米。在坑壁土层发现有战国时代的陶瓮肩部残片及陶豆高柄残段,这些遗物夹杂在褐土层中,鉴于没

  • 标签: 许都 钱文 陶豆 陶瓮 底径 汉魏
  • 简介:一、概述及说明青海乐柳湾遗址位于湟水中游北岸.自1974年至1986年共发掘史前时期墓葬1732座.由于《青海柳湾——乐柳湾原始社会墓地》①(以下简称《柳湾》)出版时间早,而且仅收录了1974~1978年发掘的1500座墓葬.其中,有符号的陶器至少679件,出自226座墓②.1978年以后发掘的M1501-M1732也出有一批带符号的陶器,但资料尚未公布.

  • 标签: 乐都柳湾 墓地彩绘 彩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