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党争,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题中仍不乏剩义。本文主要考察党锢的缘起及党人集团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党人集团的失败绝非偶然,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值得总结。其一,把宦官作为败坏东汉政权唯一的罪魁祸首有失公允;其二,清流官员欲尽除宦官的计划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且他们的过激言论招致皇帝的震怒;其三,党人集团中缺少雄才大略的领袖,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致使功败垂成。

  • 标签: 东汉 清议 党锢之祸 党人失败
  • 简介:嘉道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既缘于《古文辞类纂》等不断完备的传衍内容为其提供了基础条件,也缘于书院讲学、家学传授、私人讲学、文人雅集、书信往还、文人游幕等多样化传衍方式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不仅是此期桐城派壮大自我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在风云变幻时局下寻求发展的策略抉择,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动因。

  • 标签: 嘉道时期 桐城派 传衍内容 传衍方式
  • 简介:公元4世纪80年代吕光用兵西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本文以藏文文献《红史》记载为依据,结合汉文文献记载,对吕光用兵西域原因再行探讨。主要考证内容:1.关于西域车师前部国师其人其事;2.关于鸠摩罗什身世及生平的最新考证。

  • 标签: 重大历史事件 西域 原因 出兵 文献记载 十六国时期
  • 简介:十六国胡人政权速亡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胡人统治者在统治民族本身不够成熟和强大的情况下,普遍实行民族本位、民族压迫和民族防范政策,既埋下了统治力量先天不足的隐患,又加重了民族隔阂,激化了民族矛盾;二是各政权普遍存在内乱不断的现象,导致自相残杀、自取灭亡和外敌乘虚而入的惨重恶果;三是统治者普遍在政治、生活上极度腐败,重用奸臣,沉迷享乐,不恤民力,穷奢极欲,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了统治基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大大削弱了十六国胡人政权自身实力,制约了政权发展壮大,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崩溃和灭亡。十六国胡人政权速亡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

  • 标签: 十六国 胡人政权 速亡
  • 简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不以利润、不以收益为主要关注对象的事业。近年来,中国慈善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危机和挑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慈善在发展中可能少了一些事业心,多了一些产业心。关于慈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

  • 标签: 慈善事业 文化遭遇 民族 事业心 感恩 问题
  • 简介: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汉语典籍译介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汉语典籍译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既注重理论方面的阐释,也注重实例方面的分析。

  • 标签: 汉语国际传播 译介 典籍
  • 简介:作为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由于个体差异和社会差异,读者必然会对报刊所传播内容产生千差万别的反应,即读者的分化。基于心理因素和外在现实因素,读者的分化对报刊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

  • 标签: 报刊 读者 分化
  • 简介:引言:谭其骧的创见与相关学术背景1955年5月,谭其骧以“黄河与运河的变迁”为题目,在中国地理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做了一次报告,指出历史时期黄河决徙频仍,主要是流域内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所致。几年以後,至1961年5月,谭氏在复旦大学的科学报告会上又做了一次重要讲演,

  • 标签: 黄河 原因 东汉 治河 中国地理学会 学术背景
  • 简介:对于以往的北京地方史研究,学者一般从传统正史中的地理志与地方史志中寻找研究资料,其中以明清资料居多。关于元代北京地区的专门性史志相对较少,《析津志》一书即是元末江西学者熊梦祥所著,是关于北京及北京地区历史的一部志书。由于原书早已不存,北京图书馆所辑的《析津志辑佚》就成为一部重要的研究参考文献。正是因为此书是从其他古籍中辑录而成,所以此书就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本文拟对《析津志辑佚》中的“朝堂公宇”、“台谏叙”、“工局仓廪”、“人物”部分进行对照考订,将书中存在的讹误进行订正,并试图找出致错的原因。并对其中一些记载不一的部分加以分析与订正,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也试着订正。力求将书中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 标签: 辑佚 北京地区 地方史志 参考文献 地方史研究 北京图书馆
  • 简介:《炎黄春秋》2012年第二期刊载了《知情者谈饶漱石》一文(以下简称《知文》)。文中有关于刘少奇的记述:李振田谈到刘少奇到上海期间,饶在接待上确实有过“怠慢”:刘少奇夫妇那年来(1950年)住了大概一个月,

  • 标签: 饶漱石 知情者 《炎黄春秋》 1950年 刘少奇
  • 简介:明代《易州志》收录的《清河公到任记》一文,以往被认定为武则天时代的作品。本文从皇帝称谓、皇帝在位年代、典章制度等方面入手,指出《清河公到任记》撰写于辽圣宗时代,是一份珍贵的辽代碑刻文献。发掘该文献的史料价值,有助于解决辽史研究中的某些问题

  • 标签: 清河公到任记 辽代碑刻 弘治易州志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计划为每位荣誉学部委员各出一本文集,我也忝列其中。虽然当年社科院在评选荣誉学部委员时给我评定的专业是国际问题和中共党史,但实际上我从1950年离开地方工作踏上外交战线后,主要和一直从事的都是国际问题研究。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只是在1999年离休后才开始,至今也不过十多年。

  • 标签: 国际问题研究 论文集 《前言》 时代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危害
  • 简介:一、甘肃藏区民族教育概说甘肃藏区泛指甘肃省辖区内藏族生活的地方,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陇南市的宕昌县、文县、武都县和张掖市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以藏族为主的居民生活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又辖夏河、玛曲、卓尼、舟曲、碌曲、迭部、临谭和合作共七县一市,总人口66万余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8%。新中国成立前夕,甘南地区有91所小学,在校学生193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只有245人,

  • 标签: 甘肃藏区 民族教育 教育问题 甘南藏族自治州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
  • 简介:张学良人生百年,一直致力于国家和平统一,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个人代价,甚至是半生的自由。当他到了晚年回首往事的时候,并没有计较以往的个人代价,而是沿着民族要独立,国家就得强大,国家要强大就得统一的思路继续前行。在回顾历史、总结人生经验的同时,他把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投在了两岸统一问题上,并从国家未来、台湾岛情、国际局势三个角度谈了他对于两岸统一重要性的理解、统一难点的症结所在、破解困局的办法等。“要问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 标签: 两岸统一 统一问题 张学良 纵论 人生经验 和平统一
  • 简介:<正>在做中日翻译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名词短语等,在这里结合个人的经验粗浅的谈一下中日互译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专有名词的处理在做翻译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只有日本人才了解的专有名词。而翻译者通常选择直接原样找抄下来。但是作为翻译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翻译出的文章的含义。许多的专有名词连翻

  • 标签: 专有名词 名词短语 翻译处理 负迁移 学习过程 人称代词
  • 简介:随着县级综合年鉴数量的不断递增,条目编写质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结合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实际,就一些普遍性的选题选材、条目标题、条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略作分析,并找出对策:一是制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编辑人员和供稿单位主笔人的编写行为;二是组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编辑人员和供稿单位主笔人的编写水平;三是掌握运用编写知识,提升编辑人员和供稿单位主笔人的稿件质量。

  • 标签: 县级综合年鉴 条目 编辑 稿件
  • 简介:所谓“文体学法要点”,在这里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将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文体的阅读策略、方法、技能等,能够自主地运用于自己的语文阅读实践;“问题策略”是指教师依据和运用各种文体的学法要点与规律,从阅读教学的维度将之具体化为学生阅读实践的系统性问题,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成为让学生运用它定向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方法与途径。这里,我从小学语文教材里常见的若干文本体裁的问题策略来谈谈练习设计。

  • 标签: 练习设计 文体 学法 语文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 科学指导
  • 简介:新课程理念下,基于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活,从而使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使教学更加尊重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新课堂如何处理好“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怎样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让不同学生“吃饱喝足”呢?

  • 标签: 新课堂 问题设计 层次性 平衡性 学会做事 教学方式
  • 简介:清华简《金縢》的发现,对解决有关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在周初历史研究中,关于武王开国在位年数与周公居东历史真相,历来都是聚讼纷纭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对《金縢》竹书本和传世本细加考析,说明武王开国在位三年、周公居东即东征等说法是真实可信的。《金縢》可能成篇于春秋前期,竹书本与传世本互有歧异,各见优长,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清华简 《金縢》 武王在位年数 周公居东史料价值
  • 简介:周宣王时期,基于井田私有化现象的出现,从而采取了“不修籍于千亩”、“料民于太原”和“锡田”等变革经济制度诸举措。井田从公有向私有化方向的转变,无疑意味着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周宣王在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还相当微弱之时,即已以共敏锐目光洞察到了社会深刻变化的苗头,进而采取经济变革举措,足见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奴隶制时代政治家。

  • 标签: 周宣王时期 井田私有化 经济制度变革 封建生产关系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