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减铁,减,减金,是自宋以来直到明清始终流行着的对金属加工方法的一种称谓。宋佚名《百宝总珍集》卷六有“减铁”一则,前面一首小诗曰:“减铁元本北地有,头巾环子与腰条。马鞍作子并刀靶,如今不作半分毫。”下云:“减铁北地造作漏尘碎、草蚩虎、牙鱼之属,如突镂作生活,多用渗金结裹,腰条皮束带之类老旧官员多爱,今

  • 标签: 减铁 减银 减金 金属加工方法 《百宝总珍集》 宋佚名
  • 简介:自唐后期以降,苏州因其富庶成为国家财赋中心,同时也是赋役繁重之所.明中后期,苏州成为赋役改革的肇始之地,一条鞭也在苏州得到推行和深入.明一条鞭处在试行阶段,名为一条鞭,实为多条鞭,未能克服长期以来回赋、差役和丁三项分征的现象.清代一条鞭,田赋、差役和丁逐步合一,一切归于回赋.从明至清,一条鞭的展开在苏州府有明晰的轨迹.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考察一条鞭在苏州府的演进脉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税制从实物税到货币税、力役之征归于土地税的发展历程.

  • 标签: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实物税 货币税 苏州府
  • 简介:润笔(稿费)虽然产生于隋代,但长久以来,润笔的支付并未像现在这样形成制度。古代文人的稿费来源要靠自己索取,或别人主动提供。因此,这给那些手头拮据但又羞于启齿的文人带来诸多不便。'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在任期间因助农民胜诉和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在其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与别

  • 标签: 郑板桥书画 扬州八怪 古代文人 羞于启齿 现金交易 盖公
  • 简介:桥十一岁参军,大半生伴随着共和国创始人毛泽东南征北战,十五年与毛泽东形影不离,也亲眼见证了共和国从创立到发展的六十年。在度过自己八十二岁生日后不久,9月22日早上7点15分,李桥在北京不幸辞世。

  • 标签: 毛泽东 工作人员 毛主席 西柏坡 学习方法 幸福
  • 简介:雀山汉简《王兵》:“是故将者,审地刑(形),选才(材)官……”(简869)《管子.七.选陈》作“故兵也者,审於地图,谋十官”。整理小组注说:“据简文,《选阵》之‘十宫’当为‘才官’之误。‘才’、‘材’二字古通。漠代称步卒为材官。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管子》 《王兵》
  • 简介: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台司方被罢废。

  • 标签: 北宋 通进银台司 中枢决策 封驳权
  • 简介:笔者早在几年前河南省委举办的一次重大选题笔会上结识了杨禄,此次有机会对杨禄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更了解到这位中办老秘书鲜为人知的经历。杨禄给人的印象是忠厚而又不失机敏,政坛历程让这位普通解放军战士出身的前"中央文革"秘书养成了平静面对一切的超然性

  • 标签: 事件杨银禄 杨银禄秘书 电影事件
  • 简介:明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侵夺,卫所军饷、宗室廪禄开支的增大和宝钞的贬值是造成地方政府公费转嫁给里甲人户承担的原因。其实地方存留粮除用来支付官员俸禄、儒学师生廪给和孤铎口粮之外,主要用于卫所军的备用粮,并不负担地方政府的公费开支。因此,使用地方存留粮补足屯田子粒的缺额,不但有据可依,而且与地方公费不足用的问题之间也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各项公费支出使用的“官钱粮”其实专指存留钱钞,所以明前期持续的宝钞贬值是造成公费转嫁的直接原因。里甲人户最初以“甲首钱”的名目负担各项公费支出,随着地方财政用量的增大,最终在正德时期形成了正式的“杂办”制度。

  • 标签: 公费银 杂办银 存留钱粮 财政功能 备用军饷 宝钞贬值
  • 简介: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79年公布的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两个规定可概括为一个通俗口号: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是一个司法原则。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司法原则 八议 金书铁券 贪污腐败 封建社会末期
  • 简介:万历年间戏曲选本《风月词珍》(《词珍雅调》之一种)中辑录的《新兴闹五更[纽丝]》、《时兴十二时闺情妙曲[金纽丝]》、《时兴桐城山歌·斯文佳味》等民歌,既是对向来已知的明代民歌尤其是桐城歌内容的丰富,亦有助于廓清此前人们对于[纽丝]、[金纽丝]等流传情况的错误认识。

  • 标签: 风月词珍 民歌 价值
  • 简介:每一次变法,都会遭受到利益集团的打压阻挠。反对者会想出一切办法除掉变法者,而每一个变法者又都是一腔热血,甘愿为变法奉献一生。有识之士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商鞅的尸体被车裂了,但是,他颁布的法令制度却流传了下来,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政治制度。

  • 标签: 政治制度 利益集团 变法 反对者 抱负
  • 简介: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瑶族人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直到近现代,民间还保留着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以筹记事、扎标记事、物像图画记事等原始古老的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 标签: 结绳记事 刻木为契 梅山神 社会历史调查 社会科学研究 广西通志
  • 简介:前几年在修志工作中,屡屡发现寺观宗祠梁枋及碑碣上有一些奇怪的纪年方法和纪月方法。如:“大清咸丰八年岁在著雍敦(爿羊)(音脏)橘如月春分前一日”这里的“橘如月”即夏历二月的别称。可是“著雍敦(爿羊)”到底是什么意思?颇令人费解。于是一方面请教前辈,

  • 标签: 纪年 咸丰 修志工作 宗祠 碑碣 意思
  • 简介:《市政官》在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君士坦丁堡的金银珠宝、丝绸、香料等行业。瑞士学者朱尔斯·尼克尔最早在瑞士图书馆发现该法律手册,经过其整理、编辑后,于1893年出版希腊丈、拉丁文校勘本和译本,这是目前国外拜占庭研究学术界认可的权威版本。本文即根据朱尔斯·尼克尔的希腊文校勘本,并结合弗雷什菲尔德的《市政官》英译本进行译注,意在提供更符合原文的、完整的中文译本。

  • 标签: 拜占庭 君士坦丁堡 《市政官法》 译注
  • 简介:回族习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被回族穆斯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伊斯兰教经典对回族习惯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吸收了汉族习惯中的某些成份,使回族习惯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婚姻、财产继承、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如何正确对待回族习惯、协调好国家制定法与其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回族地区生活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多还原

  • 标签: 回族 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 简介:侗族人口一百一十一万,其中贵州六十二万多,湖南二十七万多,广西二十多万。在这三省毗邻的侗族村寨里,常可见到一种记载侗族习惯法规的石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停洞区信地公社宰兰侗寨的寨门外就立有一块叫“信地新规”的石碑。碑文说:“国有律,寨有规。律必守,规必尊。同心同德,国富民安。众人思安,同定如下约规……”。这是信地大队全体社员于1980年农历8月25日共同订立的习惯法规,侗语叫biacjiv。根据民族特点订立乡规民约,共同信守,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保持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 标签: 从江县 侗语 寨门 社宰 民族特点 乡老
  • 简介:《农业》是拜占庭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法典。它规范了拜占庭农庄中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内容涉及村庄组织、土地占有与使用、农民权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等方面,反映出拜占庭帝国中期农村经济生活的一般状况,是研究拜占庭农村经济制度的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自该法典被发现以来,国外学术界对其研究已有多年,其中阿什布尔纳的希腊文校勘本与英文译本是现今学者们认可的权威文本。本文根据阿什尔布纳的校勘本为底本、并参考其译本对《农业》进行译注,意在提供更切近希腊原文的中文文本。

  • 标签: 拜占庭 《农业法》 译注
  • 简介:《史记》在不同篇章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运用了"迭见"。司马迁运用"迭见"重复记载人事,其目的在于寄寓褒善贬恶之义,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叙事难题,以及展现时代精神与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服务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宗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称霸争雄的竞争,人的智慧与力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历史撰写的重心于是从以礼义原则褒贬人事转移到记述生动活泼的人物事件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迭见"重复记事应运而生。《史记》运用"迭见"记载人事既强调文事相符、实录其事,又寓褒贬于人物的个性、意志、品性以及时代精神与历史发展趋势之中;这不仅缓解、克服了《春秋》编年之"体"(变化的历史进程)与褒贬之"义"(固化的道德评判)之间的张力与矛盾,而且起到联络本纪、世家乃至表、书、列传的作用,集中展现了《史记》的义例体系及其特点。

  • 标签: 司马迁 《史记》 迭见法 义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