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汉调皮黄腔随着闽、粤的海外关系流传到了东南亚。特别是粤剧,从清末开始,除传到东南亚地区外,还传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闽、粤有三个唱皮黄腔的剧种,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据我1982年去闽西和粤东采访汉剧老艺人及有关业务研究人员(陈坤福、罗恒报、邓景舟、丘煌等同志)所得的资料来看,汉剧不仅在东南亚各国演出,还播下了汉剧的种子,并生根开花。早在光绪初年“荣天彩”班到泰国等处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清宣统初年,“老三多”班,是个大戏班,有百余演员,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长达三年多时间,演出效果甚佳影响很大,使南洋群岛的华侨戏曲爱好者先后成立了业余戏班,如:新加

  • 标签: 湖北汉剧 外江戏 向国外 皮黄腔 东南亚 新加坡
  • 简介:汉剧流传面很广,据我所知,全国13个省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54个剧种与皮黄腔有关联。汉剧向国内传播皮黄腔的时间很早。大约明末清初时,皮黄腔(南北路)就传播到了鄂西与四川交界的土家族容美土司,他们不仅演出皮黄腔,还把皮黄腔传播到了四川的川剧,由川剧又把皮费腔传播到了云南的滇剧。滇剧称“西皮”为“襄阳腔”,称“二黄”为“胡琴戏”。虽叫法不一样,腔调板式相同。明嘉靖与万历年间,当时昆曲遍及全国,流行一时,但楚调在沙市同昆曲由唱对台戏,到分庭抗礼,后盛行全省,并影响邻省兄弟剧种。清初康乾年间,楚调向汉调演变,皮黄腔流行全国南北各地,并影响几十个兄弟剧种。清末民初,汉调改为汉剧,皮黄腔发展到了更高峰

  • 标签: 皮黄腔 湖北汉剧 清末民初 九江弹腔 广东汉剧 明末清初
  • 简介:汉调演员进京传播皮黄腔,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乾隆九年(174年)张涑石《梦中缘》传奇《自序》中日:“长安之梨园……而所好唯秦腔、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而散去。”罗即罗罗腔(又名七句半),是楚调声腔之一。剧目有《打麦缸》、《王氏跑庙》、《思凡》等,还有罗罗腔与皮黄合流的剧目,如《穆桂英下山》(又名《穆柯寨》),先唱罗罗腔,接唱西皮腔;《李大打更》先唱西皮腔,后唱罗罗腔。以上均属八贴花旦戏。赵翼著《格曝杂记》中提到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十大寿,召全国各地戏班赴京演出,楚调在京师与各地剧种一起为皇太后两次祝寿,演出了自己的拿手戏,但不少的剧种因在京没有演出戏园而返回本

  • 标签: 皮黄腔 余三胜 程长庚 京剧 唱腔特点 演员
  • 简介:<正>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 标签: 道教 菲律宾人 中国传统文化 菲律宾华人 文化传播 谈话记录
  • 简介:“过赶年”是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人民自古流传至今的习俗。它的形成是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民众的智慧创造,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其俗的广泛传播,为土家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长期以来,在土家族文化史上,这是一个谜。本文拟就何谓“赶年”、它的产生与形成以及传播路线,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 标签: 赶年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地区 传播路线 土王 土家人
  • 简介: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就史诗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广泛传播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格萨尔》 藏族 传播
  • 简介:本文从文化政策的角度来解读《洪武正韵》,着眼于国家对《洪武正韵》的传播及社会回应,探讨此书在明代的实际表现与传播效果。研究表明,《洪武正韵》在明代有着广泛的传播,基本上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规范字音的官韵,其功用在很大程度上却体现在行政文书的文字规范方面。

  • 标签: 《洪武正韵》 官韵 传播 效用 明代 文化政策
  • 简介:《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是宋代司马光(1019一1086)及其助手集十九年之力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史巨着。它系统地编纂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後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中包括时间最长的一部巨着。《通鉴》广徵博引,取材宏富;其所叙史实,条理井然。章太炎曾说:“(《通鉴》)采摭之书,正史而外,杂史多至三百三十二种。此一千三百六十余年中,事迹纷乱,整齐不易。荀《纪》点窜班

  • 标签: 《资治通鉴》 朝鲜王朝 司马光 历史发展 中国 古代史籍
  • 简介:明代中后期,与朱子学"别立宗旨"的心学在徽州得到广泛传播,并在徽州士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入徽州的心学主要有二支,一是湛若水之学,一是王守仁之学.湛、王心学对徽州学术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既使南宋以来朱子学在徽州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同时也导致了新安理学学派中形成了二个不同的学术阵营.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心学兴起以后,朱子学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的削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徽州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标签: 明代 心学 徽州 新安理学 湛若水 王守仁
  • 简介: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机遇与困苦并存的时代。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危机四伏,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另一方面,江南等局部繁华地区在商品经济、市场空前发展和劳动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的背景下,开始出现微弱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 标签: 明清之际 西学传播 文化心态 徐光启 《几何原本》 《九章算术》
  • 简介: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山川险峻,是典型的边远山区。明清之际,贵州的交通虽然非常闭塞,但并没有阻隔外来文化的传入,基督教在贵州的传播就是一个实例。明末的永历王朝最先接受了天主教,使之传入贵州;鸦片战争之后,贵州发生了一连串的“教案”;清末基督教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这三件事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认真思考。

  • 标签: 明清时期 基督教 贵州 少数民族地区 苗族
  • 简介:1841年,美国文坛怪杰爱伦·坡发表的短篇探案故事《毛格街血案》,宣告了侦探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的诞生。从此,侦探小说这匹文坛“黑马”一跃而起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风靡全球。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紧步爱伦·坡的足迹,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伸张正义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丰富和完善

  • 标签: 爱伦·坡 文学体裁 近代中国 霍桑探案 小说界革命 柯南
  • 简介:<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习惯上,史学界将1917年到1923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期。事实上,1923年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趋广泛、深入。因此,笔者认为,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前,均可作为马克思主义在

  • 标签: 宣传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过程
  • 简介: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瑶族人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直到近现代,民间还保留着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以筹记事、扎标记事、物像图画记事等原始古老的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 标签: 结绳记事 刻木为契 梅山神 社会历史调查 社会科学研究 广西通志
  • 简介:前几年在修志工作中,屡屡发现寺观宗祠梁枋及碑碣上有一些奇怪的纪年方法和纪月方法。如:“大清咸丰八年岁在著雍敦(爿羊)(音脏)橘如月春分前一日”这里的“橘如月”即夏历二月的别称。可是“著雍敦(爿羊)”到底是什么意思?颇令人费解。于是一方面请教前辈,

  • 标签: 纪年 咸丰 修志工作 宗祠 碑碣 意思
  • 简介:回族习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被回族穆斯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伊斯兰教经典对回族习惯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吸收了汉族习惯中的某些成份,使回族习惯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婚姻、财产继承、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如何正确对待回族习惯、协调好国家制定法与其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回族地区生活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多还原

  • 标签: 回族 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 简介:侗族人口一百一十一万,其中贵州六十二万多,湖南二十七万多,广西二十多万。在这三省毗邻的侗族村寨里,常可见到一种记载侗族习惯法规的石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停洞区信地公社宰兰侗寨的寨门外就立有一块叫“信地新规”的石碑。碑文说:“国有律,寨有规。律必守,规必尊。同心同德,国富民安。众人思安,同定如下约规……”。这是信地大队全体社员于1980年农历8月25日共同订立的习惯法规,侗语叫biacjiv。根据民族特点订立乡规民约,共同信守,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保持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 标签: 从江县 侗语 寨门 社宰 民族特点 乡老
  • 简介:本文对摩尼教在中亚的传播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由于中亚当地原始宗教信仰与琐罗亚斯德教占据着优势地位,摩尼教的传播相对较弱,但要比佛教在中亚的传播要深入得多

  • 标签: 摩尼教 产生 中亚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