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马克思之前,一切社会历史学说都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这并不否认其中也不时有唯物史观个别因素的思想闪光。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就是典型的一例。马克思指出:爱尔维修“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的,他的唯物主义具有真正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也随即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爱尔维修从事著述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基础上创立社会学说和

  • 标签: 爱尔维修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生活 十八世纪 洛克 资产阶级
  • 简介:<正>要开创史学工作的新局面,把历史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发展史学工作和坚持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列宁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唯物主义并不象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想的那样,‘多半是科学的历史观’,而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整个社会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意义,列宁说得十分明确。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史学界对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指导意义的认识上,实际上

  • 标签: 唯物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人民之友 历史研究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
  • 简介:编完书稿后,多年积下的一些疑问,几乎都拥上心头。这既说明我的认识能力不强,也说明认识客观事物是多么不容易。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的“惑”,是从如何结合现实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产生的。“解”,最重要的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为师。此外,学有专长的众多专家学者,也可以助我解惑。这些年,为了解惑,我读了不少有关著作,确实从中获益不少,但“惑”终未得“解”。

  • 标签: 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 《集外集》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全国省级刊物主编会议,于2001年10月18~21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地方志》、《史志林》(贵州)、《江西方志》、《云南史志》、《河北地方志》、《志与鉴》(山东)、《巴蜀史志》(四川)、《天津史志》、《广西地方

  • 标签: 地方志 全国省级刊物主编会议 刊物质量 修志工作
  • 简介:在分析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众多矛盾时,人们时常使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明显的歧异。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把贯穿整个近代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称为“基本的矛盾”.把中日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的矛盾”。这里,他对“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这两个概念是区别使用的。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却有了改变。

  • 标签: 历史发展 “根本矛盾”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哲学理论
  • 简介:城市精神的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途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的有力抓手。多年来,西宁市十分注重塑造和培育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涵——西宁精神,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紧密结合,给予了西宁精神在新时期以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宁精神 引领
  • 简介:伊斯兰文明强调宗教信仰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既反对唯信仰主义也反对唯科学主义,认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离不开两个标准:一个是价值理性,即体现宗教信仰诸价值实体的理性;另一个是科学理性,即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由科学技术知识来定义的理性。西方世界的文明强调的是技术理性(或称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以它为基础的商品主义实际上操纵着现代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了价值理性的丢失和传统道德的解体。

  • 标签: 文明观 价值 理性 技术
  • 简介:本文以历史叙事理论资源的辨析出发,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围绕事实与虚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对挑战的回应。以及历史叙事研究的可能等三个方面,着重对历史叙事乃至教育历史叙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做出必要的理论阐述。

  • 标签: 叙事 历史叙事 话语 事实
  • 简介:高善必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界说历史,重建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进展为主线的印度生活史、社会史。高善必对"神话即历史论"、轻信史诗又具种族和教派偏见的马宗达资产阶级历史观、缺乏事实基础和理论依凭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缺少史实支撑的马克思亚细亚模式,以及苏莱金、安东诺娃、丹吉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评析,展示出其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之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的理论品质。高善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印度社会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高善必的印度历史分期,不落俗套,未给奴隶制安置一个位置,但其论说印度不存在奴隶制阶段的方式,含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印迹。高善必把强迫劳役视为印度封建制度典型特征的做法,在印度史学界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宗教和文化在高善必的历史解释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 标签: 高善必 印度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奴隶制 封建制
  • 简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的起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宗教源于何时,宗教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的看法是不同的。信仰者都认为宗教来源于神的启示,根本用不着去研究宗教的起源问题。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的宗教学,却是把宗教的起源包括进其研究范围之内的,近现代的宗教学对此的研究有其各自不同的说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根源 宗教信仰 社会现象 起源问题 宗教学
  • 简介:<正>史学评论是发展史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史学家要提高研究水平,倘不去听听史学评论家的意见,难免不得其门。这并不是说史学评论家比一般历史学家别具慧眼,后者不得不求助于前者,乃是因为:第一,史学评论家一般是读史而不写

  • 标签: 史学评论 唯物史观 研究水平 史学研究 历史学家 坚持
  • 简介:“认同”一词是从英文identity而来,是近数年来从国外传入的众多新词汇之一。目前,这一概念基本为我国学术界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如对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政党和政权的认同等。名词性的“认同”概念涉指身份、属性等,而具有动态意义的“认同”,则指“自我”在情感、信念上与他人及其他对象连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认同是指“我者”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

  • 标签: 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观 民族精神
  • 简介:价值是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特定思想体系的旨归和目标,社会主义价值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为依据的;同时,价值又是有用性的尺度和判断,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主义价值代表着超越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上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标签: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理论 实践
  • 简介:对毛泽东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刘少奇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了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毛泽东、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过渡学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其实践目标相同,精神实质相通,都是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两者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主要是对“过渡”的理解不同;两者体现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即稳定与活跃.

  • 标签: 毛泽东 刘少奇 新民主主义社会观 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 过渡学说
  • 简介: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一大理论贡献,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等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不同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旨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认识。

  • 标签: 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自信
  • 简介:探索真理、实现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真理性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价值性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理性为价值性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性为其真理性提供方向和动力。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理性 价值性 客观性
  • 简介:党的十八大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明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揭示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基本走向和实现文化认同的内在机制,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品位的目的,也是抵御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侵袭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实现符合当前主流社会所提倡的主导价值取向.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化自觉 文化认同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民族问题的过程。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的集中体现。

  • 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