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主体民族”的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群体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文章阐述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现实需求、事实依据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 标签: 主体民族观念 民族关系 和谐社会
  • 简介:<正>香港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在中国夺取的重要出海口岸,但是,在鸦片战争前期,香港并不是英国试图在华攫取的第一个目标,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不被英国政府视为是“理想之地”,英国对香港的夺取,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英国对华战略的若干调整过程.

  • 标签: 舟山 鸦片战争时期 义律 巴麦尊 英国政府 香港岛
  • 简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中国在东亚的地位虽不是一成不变,但处于核心位置的时间还是相当之久。《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一书就从中国古代开始追溯,梳理中国在东亚秩序中的地位变迁,并对当前中国在东亚秩序中如何自处进行分析。本文将就此书内容略谈感受,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 标签: 东亚 中国 秩序 地位
  • 简介: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不仅体现为身份和职业意义上的转型,还体现在传统超越和角色转换上。在传统超越方面,农民要超越人际关系网络同质化倾向,超越传统的信任机制弊病以及组织化程度低下的状况。另外,还要实现其在生产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社会权利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角色转换

  • 标签: 农民市民化 传统超越 角色转换
  • 简介:《儿女英雄传》汉语中穿插出现的满语属于作家写作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策略,而这种策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文康旗人身份及其对满语的态度、创作动机等深刻影响了写作过程中的满语转换,并通过满语转换助力建构小说主人公的旗人身份。

  • 标签: 《儿女英雄传》 满语转换 身份建构
  • 简介:张学良自1991年恢复自由以来,为什么不能顺利返回祖国大陆?这一度是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依我观之,许多见解多有偏颇。有些浅尝辄止,不敢涉及内中奥妙,有些虽知其因,却因种种顾虑语焉不详,所以不足以让国内读者认识张学良晚年不能返回大陆的真正原因。笔者拟依据对张学良多年之研究以及一些海外知情者披露的内幕,

  • 标签: 祖国大陆 张学良 专家学者 知情者
  • 简介: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关心所有社会成员是每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博物馆。

  • 标签: 博物馆 尤障碍设施 公众服务
  • 简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引入,阻隔城乡联系的各种制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在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中,由于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的变量,其城市适应过程显得更复杂、更丰富,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焦点问题。同时,随着社会变迁步伐的逐渐加快,

  • 标签: 流动穆斯林 城市适应 兰州市 少数民族人口 市场机制 城乡联系
  • 简介: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蕴含着诸多间接和直接有助于商人伦理转换和建构的思想及其依据,这些思想主要包括:良知说;“体用一原”论;“百姓日用即道”;理欲观、公私观及其唯我论,尤其是“新四民观”和“贾服儒行”论。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为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转换和建构提供了诸多理论和思想来源,帮助他们实现了传统商人伦理的转换和新伦理的建构。

  • 标签: 阳明心学 世俗伦理 徽商伦理
  • 简介: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大通道,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这条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通道被重新激活,成为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就民族走廊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这个研究仅仅囿于国内的民族走廊,而没有从走廊更进一步延伸到丝绸之路这个国际大通道上。本文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将国内的民族走廊研究与国际的丝绸之路研究整合到一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大背景下,讨论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论题。

  • 标签: 中国民族走廊 国际民族通道 “丝绸之路” 研究范式
  • 简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障碍。流入地政府要通过不断完善服务和管理、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及强化民族文化宣传等途径,着力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困境,促进我国各民族的交融以及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

  • 标签: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障碍 对策
  • 简介:本文以广西为例分析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的障碍,主要包括国家处于探索和转型期、中央与地方权力难以划分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难以突出和立法技巧欠缺等四个障碍,并从党和国家的重视、广西改革发展事业的迫切需要、长期立法实践已经积累的经验等三个方面论证了自治条例出台面临的机遇。最后,文章提出加快出台自治条例的7条原则、对策和措施。

  • 标签: 自治条例 立法 困境 突破
  • 简介:张华腾,《中国1913——民初的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长期以来,受革命史观和左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史学界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历来冠之以以“北洋军阀”之名,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往往以“黑暗”“专制”等负面概念简单概括,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一直相当冷落。

  • 标签: 政治转型 北洋军阀 张华腾 民初 中国 陕西人民出版社
  • 简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对青海“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耦合协调理论和障碍度理论对青海2006-2016年的“四化”情况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其主要的障碍因子分布在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工业结构水平、工业环境水平和工业经济水平方面,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步伐,提升互联网在传统工业转型、拓展农业多功能中的运用水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度,重点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和不足,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标签: 四化 协调发展 障碍因子 青海
  • 简介: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其地理位置、地域面积、资源分布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经济发展与繁荣对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整体发展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同其他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障碍,如政治、法律、宗教、伦理、文化、心理、制度、教育等。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障碍因素 经济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 经济发展水平 非经济因素
  • 简介:英国本土学界的中古政治史研究百年:彩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向。斯塔布斯所代表的“追求民主”的宪政主义解读模式在20世纪中期就已被放弃。二战前后以麦克法兰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群体人物学的研究方法,转而以“追求利益”的庇护关系解释中古政治现象。麦克法兰创立的功能主义解读模式强调中古王权与领主之间的基本和谐,突出政治史中人的因素和细节探索,从而推动了地方史和人物史研究的勃兴。麦克法兰比斯塔布斯更像是当代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奠基者。近二十多年来,新生代史家试图改变麦克法兰模式造成的研究细碎化弊端,把思想因素重新引入中古政治史研究,其中卡彭特等人倡导的“新宪政史”力图对英国中古政治发展再次进行宏观的观察与解释,不过强调这是“没有宪政主义”的宪政史,并非试图回到斯塔布斯。然而这一探索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问世。

  • 标签: 宪政主义 群体人物研究 庇护关系 新宪政史
  • 简介:消灭贫困、共同富裕,当然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但绝不能认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生产、消除贫困就没有任何政治、体制上的障碍了。1949年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阶级,但却加重了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等级色彩。

  • 标签: 经济结构 二元化 共同富裕 胡耀邦 消除贫困 城市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