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正>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 标签: 比较文学 比较学 比较研究 对象与方法 文学社会学 文学关系
  • 简介:“入世”后,我国统计方法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为此,必须深入分析我国统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及时调整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合理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加快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

  • 标签: 入世 统计制度 统计方法接轨
  • 简介:秦汉时期对于残障人口形成了有效的统计制度,包括对残障人口身份类型的特殊标识、严格的统计程序和法律禁条、形式不一并不断完善的文本载体等内容。本文厘清秦汉时期傅籍制度下“罷癃”的特殊身份,并以此为基础,对秦汉时期残障人口统计制度所涉诸方面做完整的描述。

  • 标签: 罷癃 占癃 人口统计
  • 简介:黄志强教授的(香港新风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是一部系统研究佛家逻辑的学术专著.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因明研究中,作者坚持历史分析、实事求是和比较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摒弃陈见,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启人颖思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作者的许多观点富有创见,值得因明研究者予以关注和重视.

  • 标签: 《佛家逻辑比较研究》 黄志强 因三相思想 因明论式
  • 简介:1947年8月,第六届国际劳工统计专家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派社会部统计长汪龙出席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员出席此类会议。汪龙回国后详细汇报了本次会议的情况,回顾了前五次会议概况,并对当时我国劳工统计工作提出建议。

  • 标签: 国际劳工统计会议 汪龙 报告书
  • 简介:赵平安先生《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与吴良宝先生《〈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补正》二文,曾对汉印中的复姓材料进行搜集考证。我们近年在使用《玺印姓氏徵》、《汉印文字徵》及其《补遗》和翻阅新旧印谱时,发现其中还有不少复姓可以增补。本文就是在上面二位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上三书和新旧印谱中所收汉印复姓的补充搜集与考证。

  • 标签: 汉印 复姓
  • 简介:1927——1937年间,陈济棠统军7年,统政5年多,使广东在军阀混战中维持半独立局面。广东的统计事业,适应当局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几经周折中建立,在逐步建立中发展。无论政府统计,还是社会团体调查,都有或大或小的建树。一、政府统计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民国初期,广东的政府统计事业屡遭挫折,并未真正建立。在一片舆论声中,统计事业渐为当局所重视。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属下的建设委员会,率先建立统计事务处,办

  • 标签: 统计事业 广东省政府 陈济棠 调查统计 事务 政府统计
  • 简介:《文史》第四十八辑刊登了赵平安先生的《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以《汉徵》及其《補遗》为主,结合《姓氏徵》,统计出汉印中的复姓共有一百八十种。这个结论较以往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疏漏。今试作补充说明。

  • 标签: 汉朝 《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 历史考证 谱系学 中国
  • 简介:《关雎》为风之始,对于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毛诗》说它是歌咏'后妃之德'的,欧阳修《诗本义》认为是'述文王太姒为好匹,如雎鸠雄雌之和乐'。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宫中之人见其(太姒)贞静之德'而作。今人多认为这是一首情诗,描写了一个青年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的爱慕与相思。《蒹葭》一诗在诗风粗犷奔放的秦风中以其婉转缠绵而独树一帜,对于它的主旨也颇多争论。姚际恒、崔述、方玉润都认为是招贤诗,胡承珙认为是'怀人之作'。从全诗看,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是一首情诗,写一个青年在露重霜浓的秋天,徘徊水边,思念情人。

  • 标签: 《蒹葭》 《关雎》 太姒 姚际恒 胡承珙 采荇
  • 简介:志书要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作用,为地方党政领导借鉴历史经验和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准确地反映特点。而突出地方特点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对地方特点的足够了解和充分的把握。在编写《吉木萨尔县志》中,为保证志书质量,我们在拟定篇目,抓住本地特点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要求每一个编写人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方特点,不仅对县情要有透彻的了解和

  • 标签: 志书质量 吉木萨尔县志 编写人员 存史 地方特点 地方党政领导
  • 简介:当今世界性的国际化潮流里,跨国文化比较研究颇受重视。本论文基于中国人和韩国人之间的文化比较视野,将中国人与韩国人对祖先的祭祀礼仪作一比较。韩国人非常重视祭祖,几乎每家每户都保持着祭祖活动,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典范的一种文化现象;相对地,如今在都市中一般中国人的家庭里很少看到祭祖活动,但中国地区宗祠的庙祭颇为普遍,个别家庭的祭祖活动(忌日祭)也能考察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祭祖活动 祭祀礼仪 文化比较研究 中韩 韩国人 中国人
  • 简介:藏汉因明的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因明本身而言,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因明义理的理解,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因明疑难,实现新的综合。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而言,有助于理解汉藏两民族的思维形式有哪些同异之处,这些差异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从现实意义看,有利于汉藏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民族团结与和谐相处。本文从宏观体系、逻辑论和知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多维视角比较的设想。

  • 标签: 藏传因明 汉传因明 比较
  • 简介:中庸与中道,二者意义较为相近。中庸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道美德这一观点.指出在实践事务上也和在感情事务上一样,存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情形。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适度,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中庸与中道相比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诸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异同,本文将从中庸与中道的理论提出、思想内涵、达到途径等方面予以论述。

  • 标签: 中庸之道 中道美德 伦理思想
  • 简介:“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沧浪诗话》提出此论之后,后人着重讨论李杜之长处,而李杜优劣论逐渐消失了。尽管李杜优劣论往往褒贬过甚,但这种争论突现出两大诗人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互补特色。众所周知,李白、杜甫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形成了两大主流,他们各有各的成就。李白《蜀道难》一首中所提的蜀道地名只有太白、峨眉巅、清泥岭、剑阁四处,可见此诗作意不在于实景描写,而在于感情依托。与此相比,杜甫的蜀道诗按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以每个地名或景点来作题,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仙”与“诗圣”的差别。李白的《蜀道难》使人感到空灵;杜甫的蜀道诗让人觉得充实,李白诗好在于“空灵之美”;杜甫诗美在于“质实之真”。

  • 标签: 优劣 杜甫 李白 《蜀道难》 诗美 诗仙
  • 简介:在中国,我们至今还没有一本真正让法语老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有效可行的文学教材。而在法国,在法语学科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法语教材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选择。本文对中法两国的文学教学进行大纲和教材的比较,旨在学习法国文学教材的先进之处,为完善和改进我国的文学教材提供一个参考。

  • 标签: 文学教材 文学教学
  • 简介:2005年10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5位史学界专家、学者相聚于安徽芜湖,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及安徽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理论与方法:历史比较和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在瞿林东教授的主持下,刘家和教授、王世华教授、邹兆辰教授、蒋大椿研究员、张文杰研究员、杨豫教授在大会上先后做了发言。在分组讨论中先后又有46人做了小组发言。

  • 标签: 理论与方法 学术研讨会 历史比较 史学界 研讨会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清代历朝《大清会典》和《清文献通考》等典章志书中的田土统计数据存在统计口径错误。乾隆以前历次官方统计数据中,仅康熙《大清会典》所载康熙二十四年数据较为准确,其中"田土总数"包括民田与当时已归并州县各卫所的屯田,"屯田数"为当时尚未归并州县各卫所的屯田数。雍正、乾隆两朝《大清会典》与《清文献通考》中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乾隆三十一年的"田土总数"和"屯田数"各省统计口径不一,某些省份的两个数据均未计入已归并州县的屯田,另一些省份的两个数据则重复计算了屯田。利用各省省志中的数据修正统计口径问题,可知清代前期登记土地总数的增长速度比前人估计得更为平稳。

  • 标签: 清代 土地面积 统计口径 屯田 卫所归并州县
  • 简介: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对人口数的还原是再现一个地区在某段时期社会状况的关键。在本文中,笔孝通过对有限的资料认真详细的考证、周密细致的分析,论证了民国时期青海省人口发展具有较高的增长率——30‰左右;并以此为基础,对民国时期青海省各个年份的人口数作出估算,希冀能对青海地区社会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 标签: 民国时期 青海省 人口
  • 简介:荣立宇在《西藏研究》2014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提出20世纪30年代,于道泉将仓央嘉措诗歌从藏语翻译成汉、英两种文字,开创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先河。截至目前,仓央嘉措诗歌已经有21个汉译本。从统计学的视角来考察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语翻译,可以看出它们在汉语文化圈中译介的一些特征,也可以呈现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翻译频率、译者身份构成以及译本特征等三个方面考察了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译情况。

  • 标签: 仓央嘉措 汉译本 统计学 诗歌 汉语翻译 《西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