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城市是经济和文化产物:在漫漫五千年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古代文明,同时,也在辽阔中原和遥远边疆,建立起一座座雄伟壮丽城镇和一处处幽美的江村渔市。今天,我们生活城市除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外,还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各种需求。如何对城市进行形象设计和功能定位,如何协调它在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个性与共性、文化与经济、美学与生态上关系,将对一个地区对外形象甚至经济战略至关重要。城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最大限度反映出人类思想、经济、政治和艺术成就。历史上,一次次民族沉浮和一次次文化盛衰无不或多或少地通过城市变迁反映出来。因此今天,城市问题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方面面。鉴于昆明在城市建设上忽左忽右和屡屡走入误区,作者提出从“时空”角度来分析昆明城市问题。

  • 标签: 昆明市 城市价值 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 名胜古迹
  • 简介:"Lavie"是柏格森哲学核心概念,也是其美学思想基石。在法语中既指具体社会生活,也指无形精神生命。关注生命意味着柏格森美学具有形下与形上双向思考:艺术既要关注现实生活,借助智能反映当下实用与功利,又要不断超越现实,凭借绵延直觉去感知终极实在。正如生命不停变化,柏格森美学与其哲学如形随形,历经了从生活到生命、从喜剧到纯艺术、从同情到直觉动态发展过程。

  • 标签: 柏格森 生命概念 美学思考
  • 简介: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李大钊著《史学要论》,标志着李大钊史学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在此书中,李大钊提出了"历史"完整定义。他这个定义是有两个形成过程。他曾经思考过诸多国内外历史学者对于历史定义,但在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后,他才真正明确了"历史"概念。他对"历史"定义,是他史学思想中很有价值重要内容。

  • 标签: 李大钊 《史学要论》 “历史”
  • 简介:萨特存在主义是自由哲学,这已是常识。但萨特所说自由指什么,其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与人们通常所说自由区别何在?这方面人们常常发生混淆和误解。本文阐释了萨特哲学自由概念产生和来源,特别是力图清晰地勾画出萨特哲学自由概念与人们通常所说自由区别。笔者深信,对一种哲学理解就是严密地分析其概念,把握其确切含义,否则就只能在朦胧和模糊中指向它,滋生混淆和误解就在所难免。

  • 标签: 自由 意识 虚无 意向性 目的 本质化
  • 简介:研究并构建地方志理论概念体系,是地方志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理论概念体系构建,首先应探索确定一些遵循原则。我国方志界对地方志理论体系构建共识已初见端倪,大体框架主要由基础理论、编纂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理论和方志史等5个部分组成,与此相应理论概念体系也有了提示和导向,这就是围绕地方志这个核心概念而展开延伸概念、派生概念、延伸和派生概念概念即再生概念等构成了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关联,层次性和整体性都比较强体系。

  • 标签: 概念体系 核心概念 延伸概念 派生概念 再生概念
  • 简介:本文对八十多年来校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校读法》,对校读法概念、具体进行方法、涉及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校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作用等作了深入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校读法基本形式,使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

  • 标签: 陈钟凡 校读法 彭铎 《古籍校读法》 《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 《文言文校读》
  • 简介:为了写好《世界文明史》,当务之急是要确立一个科学'文明'概念,因为我们准备编写是《世界文明史》,而不仅仅是通常见到西方文明史,而目前国际学术界流行'文明'概念,主要反映是西欧文明内容。目前流行'文明'概念,在英文中写作'civilization',它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1)是它产生时代背景。据宾维尼斯特考证,

  • 标签: 世界文明史 西方文明史 维尼斯 布罗代尔 CIVILIZATION 米拉波
  • 简介:“人丁”一词在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曾经有着非常高使用率,属制度性词汇。为政府财政税收专业术语,不仅在社会管理中,而且在人们生活中广泛流行。但是到封建社会晚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税收制度变革,“人丁”概念内涵发生本质性变化,并且逐渐在人们语境中消失。

  • 标签: 人丁 赋役 编审 属性
  • 简介:本文回顾了民族概念在中国出现及其学术探讨三个时期.前1949时期,民族概念学术讨论与国家和政治密切相关,受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理论影响深远.1949-1989时期,民族概念学术讨论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分析框架,焦点是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译名问题讨论.1989年以后时期,面对西方理论冲击和与世界学术对话需要,关于民族概念讨论向解构和多元化反思发展,其中'族群'概念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争论.本文认为,在持续一个世纪发展以后,综合国家政治与学术讨论影响,中国民族概念已经形成了独特内涵和使用方式.

  • 标签: 民族概念 民族学 人类学
  • 简介:建构中国救灾研究的话语体系,需要对传统历史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义仓和社仓是传统民间仓储两类重要救灾仓储。他们在历史救灾实践中多有混同,从概念到实践,均有交叉,士人对此多有混同;不过,两者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救济方式、运行主题、运作模式等,因而他们本质上仍是两类仓储,不能混为一谈。从以往学人讨论来看,两仓相同说有其历史史料,但是两仓相异说有更多历史依据。从清代义仓和社仓救灾具体实践来看,两仓认识有模糊之处,但最终都走向积谷仓发展,这是两仓最终发展结果。历史概念界定需要置于特定历史时空中,依据特定历史实践性质判断。

  • 标签: 义仓 社仓 救灾实践 积谷仓
  • 简介:大家都知道,“国学”这个名词是梁启超、章太炎、邓实等人从日本引进来。日本则是从欧洲学得“民族国家”观念之后,针对自己情况创造这么个词。中国人把这个词引进之后就顺带把“民族国家”观念也引进来了。“民族国家’砚念中“国家’,和中国原有的“天下’砚念中“国家”,涵义很不一样。“民族国家”观念中“国家”核心内容是“土地”、“人口”、“政权”三要素,“天下观念”中“国家”,除了这些之外,涵义较为广泛,还包括:

  • 标签: 关系问题 国学 “民族国家” 概念 文化 “国家”
  • 简介: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一词语义有"江河湖泊→隐居场所→不在都城、在野"嬗变过程.这个过程肇始于庄子寓言,转变于陶渊明,集大成于杜甫,其后文人相沿成习.一方面,江湖仍然保留着本义用法;另一方面,与"江湖"共存着"江海""湖海""沧洲"等近义词语.诗人可以交替使用"江湖"不同义项和同义词,使得诗歌语言既有一定约定语义色彩,又可以表现作者各自个性特点.

  • 标签: 江湖 中国古代诗歌 诗歌语言 杜甫 陶渊明 诗人
  • 简介:<正>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六十年代末叶推出,嗣后如风卷残云般席卷欧美的解构(Déconstruction)理论,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种晦涩艰深,且是疑义丛生玄学。英国学者大卫·诺维兹,在其《隐喻、德里达和戴维森》一文中,干脆便说:“任何试图揭示解构论本质,予此种学说与实践一个客观详尽阐说努力,都注定立时便陷入窘境,因为说来矛盾,就解构理论实质而言,这类详尽阐说根本

  • 标签: 德里达 对立概念 解构理论 传统哲学 形而上学 解构论
  • 简介:侗族人口一百一十一万,其中贵州六十二万多,湖南二十七万多,广西二十多万。在这三省毗邻侗族村寨里,常可见到一种记载侗族习惯法规石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停洞区信地公社宰兰侗寨寨门外就立有一块叫“信地新规”石碑。碑文说:“国有律,寨有规。律必守,规必尊。同心同德,国富民安。众人思安,同定如下约规……”。这是信地大队全体社员于1980年农历8月25日共同订立习惯法规,侗语叫biacjiv。根据民族特点订立乡规民约,共同信守,作为国家法律补充,保持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

  • 标签: 从江县 侗语 寨门 社宰 民族特点 乡老
  • 简介:理学西传得益于对“理”概念译介。20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哲学术语译释日益重视。卜道成、德克·卜德、陈荣捷、吴怡、成中英、葛瑞汉等著名学者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理”翻译与诠释,观点有分岐与争辩,也有相互借鉴,从中可以管见“理”概念英译实践形式、基本面相以及西方理解与接受中国哲学核心概念思想进路。

  • 标签: 关键词 英译 德克·卜德
  • 简介:本文旨在既有人类学对时间本质讨论脉络下,由季节、生命内涵入手,探讨木座白马藏族时间建构上与日常生活体验及时间价值、策略和操弄间密不可分关系,阐释其时间概念。并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木座白马藏族社会。

  • 标签: 时间 木座寨 白马藏族
  • 简介: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至宋元时期最为鼎盛。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提出,则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本文试图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产生与流变做一梳理,厘清其发展脉络。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