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7 个结果
  • 简介:因明的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因明本身而言,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因明义理的理解,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因明疑难,实现新的综合。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而言,有助于理解两民族的思维形式有哪些同异之处,这些差异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从现实意义看,有利于藏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民族团结与和谐相处。本文从宏观体系、逻辑论和知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多维视角比较的设想。

  • 标签: 藏传因明 汉传因明 比较
  • 简介:<正>在我国,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同居住在西南、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茶马贸易又是藏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前后相沿数百年,成为藏民族维持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茶马贸易 茶叶 吐蕃 茶马互市 汉藏民族 宋朝
  • 简介:和声”走进世界乐坛喜饶尼玛世界屋脊西藏不仅仅以巍峨的雪山美丽的布达拉宫著称,她的一切都无不吸引着现代人的注意。藏族音乐和歌曲就是最让人梦牵魂绕的。正因为如此,许多首藏族歌在国内各民族人民中广泛流传。最有力地证明便是前几年那盘走红大江南北的《红太...

  • 标签: 《阿姐鼓》 藏族文化 世界乐坛 西藏 汉藏 国际现代音乐节
  • 简介:<正>清代康熙中,陕甘官营茶马市受到四川商茶体制冲击,贸易中心南移,形成打箭炉与松潘两大贸易中心,将边茶贸易推向了历史高峰。边茶贸易是清政府推行民族羁縻政策的重要政治经济手段。通过发展边茶贸易,清政府有效地加强了对康边疆地区各土司的抚治,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从而巩固了西南边防。边茶贸易以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政权干预,加深了民族经济的依附性;加以乾嘉以后封建茶政腐败,边茶流通体制僵化,经营方式保守落后等原因,导致以边茶为主体的藏贸易一度中衰,进而为印茶涌入区倾销提供了可乘之机。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对处理藏民族关系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将不无镜考的意义。

  • 标签: 藏汉 打箭炉 清政府 贸易中心 流通体制 民族地区
  • 简介:日本籍,其总数无人敢妄自断言。依其国家文化财保护委员会之规定,分籍为“日本国宝”、“重要文化(美术)财”、“善本”(包括希见书)及“普通”四级。我自八十年代以来,数次在日本工作。蒙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委会之支持,察访古籍秘本,历尽艰辛,得“善本”及“善本”以上书七千余种。今应《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之约,就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宝”之籍(唐写本28种,宋刊本13种)作一《钩沉》,介绍于国内外同行,并就正于方家。周易注疏十三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疏南宋初期刊本陆子遇手识本共十三册足利学校足迹图书馆藏本原陆游陆子遹等旧按:此本于1955年(日本昭和三十年)6月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 标签: 古文尚书 图书馆 周易 日本国 唐写本 天皇
  • 简介:”经济交流的形成、发展、演进是一个历史过程,这里所说的“”是指西藏以及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区,“”的内涵也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除了汉民族以外,还有其他与“”经济往来的民族;除了历史不断演进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原地区以外,还包括其它地区,为了便于论述而以“”一词代之。

  • 标签: 经济交流 民国时期 历史演变过程 演进过程 云南藏区 经济往来
  • 简介:古时姓氏分而为二,战国秦代以后混而为一,由少而多,纷繁多彩,反映了民族关系之发展演变。关系源远流长,从姓氏也能映照。“论”姓源于吐蕃,繁衍地。噶尔家族与关系有多方面关联,从赵姓论姓的演变可看到其发展演变的某种规

  • 标签: 姓氏演变 民族关系 论姓 汉藏关系
  • 简介:《普贤行愿品》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为两系佛教所共同重视。现在通行的藏文译本,虽然其基本内涵和反映的佛教精神相同,但在内容、结构、文字翻译、科判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普贤行愿品 汉藏译本 异同考释
  • 简介:内地丝织与西藏佛教结缘已逾1300年,在增进艺术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文章聚焦明代佛教织绣,依据文献及15件传世实物,从图像内容、布局、形态、色彩、款识、尺寸、装裱等入手,通过分析、比对,论述其渊源、产地及相关问题,并对无款识佛教织绣的年代做了初步推断,进而指出明代佛教织绣既是艺术交流的结晶,也是雪域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 标签: 明代 缂丝 刺绣 藏传佛教 艺术交流
  • 简介:清末以来,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近代康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发生较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本土政治力量与国家力量的消长,式民间信仰空间被挤占和挪用,以及藏人传统宗教空间的保留。随着城镇空间布局的变化,以社会教育为主要渠道,面向城镇汉民众的社会生活改良举措开展起来。在官府、本土力量和各类民间组织之间关系的调和下,近代康区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特色通过公共生活中的关系充分地展现出来。

  • 标签: 康区 公共生活 汉藏关系
  • 简介:作为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西藏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叫斯朗·丹增曲培(以下简称丹增),藏族人,1971年2月出生在拉萨。我的少年时期在雪域高原长大,初中之后在内地的西藏中学读书,已扎根湖北三十余年。我的一家是一个'团结族',我是藏族,我妻子陈娟娟是汉族。我们家也有'团结族'的传统,我爸是汉族,我妈是藏族。

  • 标签: 武汉市 西藏山南 民族团结
  • 简介:本文阐述了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戒律作为构建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注重来世的果报和解脱,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精神和超越情怀;注重临终关怀和心灵安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汉传佛教则既重视现世又重视来世的果报和解脱,显示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重视人现实的心性修养,强调在人间成佛。

  • 标签: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 因果报应论 特色 比较研究
  • 简介:目录绪言第一章文献A)汉文文献B)藏文文献C)其他文献第二章地点和人物附录第三章西藏的复兴A)东西部蒙古的皈依B)西藏内战(1603—1621)C)1637—1642年D)1642年事件的意义E)达赖喇嘛的世俗活动F)关系(1578—1644)第四章顺治(ShunChih)(1644—1662).

  • 标签: 藏文文献 十七世纪 目录 绪言 关系史 汉藏关系
  • 简介: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从印度接受观音菩萨信仰与多罗菩萨信仰。藏传佛教的观音始终保持为男相菩萨,而多罗菩萨通过起源故事的再建构,发展为与观音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慈悲女神——度母,而进入地的多罗信仰逐步被地唐宋以后兴起的强大的女性观音信仰系统所吸纳和取代。地的观音信仰与区的观音叠加度母的信仰尽管在现今表现出许多差异,但是究其源头则有重要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和宗教故事的梳理,厘清观音信仰与度母信仰的源头关联与其后的不同流变。

  • 标签: 藏汉观音信仰 度母信仰 多罗菩萨
  • 简介:本文归纳和提炼了王明珂教授的专著《羌在之间》的学术业绩和治学路径,指出该书在探讨身为边缘族群的羌人方面的独特见解以及在研究方法方面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 标签: 族群 力作 王明珂
  • 简介:2007年6月22日下午,我国首个佛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在京成立。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继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之后,对国学进行创新性阐释的又一尝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朱晓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汉藏 佛学研究中心 汉藏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