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这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年轻人的死亡档案.说他年轻,是因为他死的时候只有34岁.如果他活到今天,该是一位76岁的老人.1963年5月11日,人们发现他死在单位一间破败不堪的独身宿舍里.

  • 标签: 死亡档案 毕业生死亡 清华毕业生
  • 简介:I'mMaXiaoyan,aHui,andIcomefromDadamutuTown,YiningCityinXinjiangUyghurAutonomousRegion.IamagraduateofChina'sCriminalInvestigationPoliceUniversity,andnowworkasapoliceofficerintheXinjiangPublicSecurityDepartment'sdrugenforcementunit.

  • 标签: 新疆 毕业生 中等教育 中国
  • 简介:高校毕业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难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英语专业就业被第三方调查公司列为十大红牌就业专业之一。存在着特有的困难和空前的挑战。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创业现状以及思想观念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就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就创业问题在意识观念、教学改革和组织保障上提出建议和对策。

  • 标签: 英语专业 创业现状 对策研究
  • 简介:'倭'、'倭人'是日本、日本人的古称,这在中国学术界是没有疑问的。在日本学术界,70年代以前也是没有争论的,70年代以后出现了扩大解释的倾向。有的学者认为:倭人不仅存在于日本,而且在朝鲜半岛南部、中国的江南、东北和内蒙古都有倭人。我把这种看法称之为'广义倭人论'。90年代后'广义倭人论'似有成定论之势。

  • 标签: 倭人 弁韩 朝鲜半岛 扩大解释 弥生时代 大化改新
  • 简介:对于1945年以前日本人在澳门的活动,国内外的研究尚属薄弱,仅以日本而言,战后对日占时期中国的研究因研究经费的充足而如日中天,出版了大量的论著,但有关1945年以前日本人在澳门活动的却寥寥无几,笔者至今未见一篇论述日本人在澳门的论文,更不要说是专著了。揆其原因,主要是史料的缺乏难寻及在史学界未形成一课题重点。早期日本人在澳门的活动据上海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出版社《教务杂志》1887年第18卷所刊《澳门历史大事记》第218─219页所收一多少有些磨褪的关于倭寇在澳门活动的汉文石碑,原镌于澳门真塞纳多楼后墙上,时间为1913年7月1日。类似这样的明朝末年倭寇在澳门活动的史料较多。尔后,记载日本人在澳门

  • 标签: 澳门 近代日本人 特务机关 总领事馆 日本陆军 日本外务省
  • 简介:在庆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在脑际萦绕,即:发动侵华战争固然是当年日本政府犯下的历史罪过,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有着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责,但是,倘若没有日本社会主体的及时呼应和大力支持,没有君民、劳资、军民等各种因素的彼此影响和互动,这场战争能旷日持久么?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开战后,《雪的进军》《妇女从军歌》在日本国民中广为流传。

  • 标签: 侵华战争 不可饶恕 劳农 受害国 著名思想家 福泽谕吉
  • 简介:在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二百多年里,日本与朝鲜基本上维持了平等的睦邻关系。18世纪末以前日本人对朝鲜的认识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形态,即一方面尊敬先进于自己的朝鲜文化,另一方面又对朝鲜抱有优越感甚至蔑视感。而后者逐渐成为日本人对朝鲜认识的主流。从18世纪末开始日本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这使日本人产生了民族意识,它转化为扩张主义,侵朝论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德川时代日本人的朝鲜观经历了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它是'征韩论'和近代日本对朝鲜半岛政策的主要的思想根源。

  • 标签: 德川时代 日本朝鲜 时代日本
  • 简介:日本民众对"日中战争"的认识并不清晰,与战后对日本战争罪责的审判有密切关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争的最高指挥者给予严厉处罚,但是关于日本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责任问题审理得不够,因此日本国民对战争时期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认识不够。1950~1970年代,日本国内围绕战争责任问题存在着承认和否定两方面的意见。1980年代,以教科书审定问题为契机,日本人的战争观出现变化。受到中国和韩国的严厉批判,日本政府修正了过去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日本侵略行为的罪责。日本国民承认侵略行为的人数不断增加。目前,日本国内受到两种方向相反的潮流的共同影响,一是要求调查、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研究和运动深入开展,二是否定战争责任的历史修正主义仍有市场。这两种潮流的对立将对日本人的战争观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 标签: “日中战争” 战争史观 历史教科书 历史修正主义
  • 简介:《韵镜》传到日本后被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神秘色彩,并被广泛应用于术数实践等世俗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日本20世纪初《姓名命运观》和《姓名作法、姓名判断》两本著作的介绍,论述了日本人依据《韵镜》而创造出"命名预测命运法"基本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讨论了《韵镜》与"纳音五行"的内在关系,从而阐述了"命名预测命运法"的理论基础,旨在对流行于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命名预测命运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韵镜》在日本民间神秘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示其作为音韵学著作跨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希望由此而引起中国学术界对这一尚无人涉足领域的关注。

  • 标签: 《韵镜》 命名预测命运法 《姓名命运观》 《姓名作法、姓名判断》
  • 简介:明末清初中国文人和黄檗僧为躲避战乱来到日本,他们带来中国先进的文化艺术成果。另一方面江户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人很难主动接触海外文化。心越禅师东渡日本时携带《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和关寿亭侯金印,受到水户藩主德川光囫的极度推崇。此后出现了《关帝灵应篇》和《关夫子经》,这些劝善书的读者不仅包括在日华人,也有为数众多的日本人;《三国演义》第一个日文译本《通俗三国志》带给日本大众一个栩栩如的关羽,亦把关帝信仰介绍给世人,以其为蓝本的许多三国故事书流行于市井,对关帝信仰在日传播推波助澜;江户时代出现了大量以关羽或关帝为题材的绘画和题画诗;长崎“四大唐寺”以及日本各地其他寺庙设立关帝堂祭祀关帝或举办盛大的关帝祭活动。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是关帝信仰在日本传播的全盛期。

  • 标签: 江户时代 关帝信仰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通俗三国志》关帝祭
  • 简介:每年毕业季,各种毕业赠言饱含深情,精简凝练,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而当年大师们的毕业赠言,独具魅力,更让人回味无穷。胡适阐释人生的真谛.胡适先生的毕业赠言,睿智中阐释人生的真谛。1929年,胡先生给当年的毕业赠言是:“不要抛弃学问。”这是因为,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 标签: 毕业赠言 大师 毕业文凭 毕业生 胡适 人生
  • 简介:相约硕果累累的季节,相约不忘初心的未来,这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是大学时光里的最后一堂课。向过去告别,向未来问好。让我们聆听校长对学子们的暖心告白,一同体悟其中的嘱托与期待……

  • 标签: 毕业典礼 高校 聚焦 校长
  • 简介:在同时代人的记述中,1920年代的上海究竟是如何形象?由于当时的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国际都会,对她的描述可谓不计其数,所持角度也多种多样,作者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1920年代日本人游记中对上海的描述,堪称视野独到,别具一格,栩栩如。游记作者笔下的上海城市印象,既有众所周知的繁华景象,也有半殖民社会生活的黑暗一幕,以及日本人在这座城市中的活动场景。此外,1920年代是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代,而上海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中心,于是游记中也留下了对民族主义运动现场的生动描述。

  • 标签: 日本人游记 魔都 上海印象
  • 简介:胡适先生是个喜欢演讲也很能演讲的人。1948年10月7日的《胡适日记》曾记载:“此行在武汉住了三天,讲演了十次,虽然辛苦,我很高兴,很满意。”在唐德刚1957—1958年记录的《胡适口述自传》中,专辟一小节“公开演讲的训练”,记载他为了作公开讲演的正式训练,在1912年夏天选修了一门训练讲演的课程,

  • 标签: 《胡适口述自传》 毕业 1948年 讲演 唐德刚 训练
  • 简介: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造南京孝陵卫旧营房时,出土一枚抗战时期的徽章——“英国突击学校毕业证章”。这是一枚中国军队在东南亚对日作战的遗物,章体呈圆形,银质,别针方式佩戴。直径22.5mm,厚度1mm,包括别针固定环厚3.2mm。本章别针缺失,环状固定钮留存。

  • 标签: 毕业证 学校 英国 七十年代 抗战时期 对日作战
  • 简介:清代光绪年间福建船政学堂毕业执照,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张船政学堂毕业执照,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本文拟从这张执照入手,介绍与毕业执照相关的史料、事件、人物等,以及该毕业执照的历史价值。

  • 标签: 福建船政学堂 执照 毕业 光绪年间 历史价值
  • 简介:合欢花开,蝉声又响,七月高校毕业季如期而至。这个混合了离别感伤、深切眷恋和对未来美好期待的季节,毕业典礼上校长老师们的"最后一课",也是大学再次履行教育使命和责任,对莘莘学子,他们还有哪些"爱的叮嘱"?我们一起来聆听吧。明天:永不停止前行的脚步你们是幸运的,时代给予了你们多元选择的机会,但在多元的价值观下,取舍更需要眼光和胸怀。衷

  • 标签: 最后一课 毕业典礼 教育使命 多元选择 合欢花 自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