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子思的生卒年代及子思学派的组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考证。在子思生年的问题上,我们认为无论孔子逝世时子思是几岁还是十几岁,都不能把这一条件看成确定子思从学于孔子或是其他孔子弟子的标准。子思之学应该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但其中孔子和曾子无疑起到了主导作用。另外,子思学派的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世子应是子思学派中的一员,在思孟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从学 子思学派 五行 思孟学派
  • 简介:<正>晚明思想家李贽在其晚年潜心史学,撰《藏书》和《续藏书》,论兴亡,评人物,自称为一家之言。这两部书不足以称信史,也没有考订前史之功,然而却表达了李贽的史学思想,其中颇有不少精采之论,很有启发,在“文章事功不及前代”的明朝,堪称异军独起。其所撰《藏书》六十八卷,刊行于生前,《续藏书》则于殁后在通州马家觅得,由王惟俨刊行,其中有后人羼杂之迹,似非旧作原貌。至于《史纲评要》则尚难辨真赝,不宜率尔评议.因此,暂以《藏书》为主,适当参考《续藏书》,似觉稳妥。

  • 标签: 李贽 晚明思想 王安石 儒臣 封建专制主义 司马迁
  • 简介:《史记》“实录”新探易宁,易平《史记》在汉代就被人称为"实录",司马迁以此书创作而获得"有良史之才"的美誉。在先秦史官中,春秋时晋太史董狐以"书法无隐"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汉太史公司马迁继其后当此殊荣,足见汉人对司马迁《史记》之推重。"实录"两字...

  • 标签: 《史记》 司马迁 《春秋》 《左传》 孔子 司马迁著《史记》
  • 简介:《诗经·国风》中的《秦风·蒹葭》被当代有的诗歌评论家定为"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历来的《诗经》研究者和评论家也给它以很高的评价。但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与主题的理解,从古至今学者们的看法却分歧很大。我觉得是受传统经学的影响太深,总脱离不了它的藩篱,未能弄清其形成的文化背景与传说本事的原故。其实,《蒹葭》反映了牵牛织女传说早期流传中的状况。今先录原诗如下:

  • 标签: 《蒹葭》 《诗经》 文化背景 朦胧诗 评论家
  • 简介:合肥得名新探宫为之合肥得名的由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合肥地名录》在引证一些古人对合肥得名由来后说:“合肥名称由来待进一步考证。”本文就此略呈己见。“合肥”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邱之后徙寿春,亦一部会也。而合肥受...

  • 标签: 《尔雅》 江淮分水岭 淠史杭灌区 《释名》 南淝河 自然状况
  • 简介: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

  • 标签: 河湟社火 渊源 新探 文化娱乐活动 民俗活动 全民参与
  • 简介:秦桂林郡治新探陆士斌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岭南后,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桂林都治所在何处?传统说法在布山(今贵港市)。古书无明确记载。秦朝桂林郡,管辖今桂林地区中南部、柳州地区大部、梧州地区西北部、玉林地区北部、河...

  • 标签: 桂林 象州县 广西 柳州地区 出土文物 民族史研究
  • 简介:北宋初至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以前,宋朝中央政府(中书门下)一直以他官(本官阶)加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任。门下省之长官"侍中"只是宰相进官加恩的一种兼官,北宋前期并未出现直接以"侍中"拜相而不以"同平章事"系衔的情况。

  • 标签: 北宋前期 同平章事 本官阶 史馆相 兼官 门下省
  • 简介:“太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指皇太极之妻、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此说源于多尔衮称“皇父摄政王”。关于“太后下嫁”的学术探讨已逾八十载,至今未取得共识。如何理解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称号中“皇父”二字,是争议之焦点所在。主要有以下观点。

  • 标签: 摄政 孝庄文皇后 多尔衮 皇太极 顺治帝 太后
  • 简介:“开民智”思想在清末为社会广泛认同,其含义相当复杂。在研究较多关注清末由民族危机引发的学习现代科技的需求,忽视了对构成这一名词本身两个字——民和智——在当时社会的具体含义的探讨。本文通过对当时思想界关于“民”的主体资格及“智”的内涵的分析,指出当时思想界从最初的将“智”的内涵界定为科技到逐渐纳入政教,并逐渐尝试超越技术科政教的角度,从价值角度探讨强国的新路。

  • 标签: 清末 开民智 民德
  • 简介:畅春园是清代在北京西郊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御园,关于它衰落的原因,以往学者大都认为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和当地居民以及八旗驻军的掠夺。其实,这些外部力量只是加速了畅春园的衰落,并非是导致畅春园衰落的主要原因。帝王理政居住功能的丧失、皇太后颐养天年功能的丧失和皇帝游憩功能的丧失才是畅春园衰落的根本原因。这三种功能的丧失,使得畅春园失去了作为皇帝御园的存在价值,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松弛,大量建筑物无人维修、破败不堪,甚至被拆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之前,畅春园基本上已经变成一座废园。

  • 标签: 畅春园 功能丧失 新探
  • 简介:被有些学者称之为“华夏边缘”地带的青海传统民间文化是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单元而存在,各个文化单元之间存在交叠与杂糅的复杂脉络。而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域,注定了青海民间文化自身基因组成的复杂性,使得其多样性特征格外彰显。

  • 标签: 民间文化 青海 多元文化 文化构成 文化单元 青藏高原
  • 简介:东丹国南迁系契丹开国重要事件,事关耶律德光与耶律倍的政治斗争等诸多问题.耶律羽之墓志出土前,学界未对《辽史》所载的东丹国南迁时间产生质疑,但之后却一边倒的倾向于志文所载时间,皆因志文成文更早,缺乏深入的考辨.实际上志文所载的时间与东丹国南迁的事实有着诸多相悖之处,东丹国南迁时间仍当以《辽史》所载时间仍为准.

  • 标签: 耶律羽之墓志 东丹国 渤海国
  • 简介:<正>清代康熙中,陕甘官营茶马市受到四川商茶体制冲击,藏汉贸易中心南移,形成打箭炉与松潘两大贸易中心,将藏汉边茶贸易推向了历史高峰。边茶贸易是清政府推行民族羁縻政策的重要政治经济手段。通过发展边茶贸易,清政府有效地加强了对康藏边疆地区各土司的抚治,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从而巩固了西南边防。边茶贸易以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政权干预,加深了民族经济的依附性;加以乾嘉以后封建茶政腐败,边茶流通体制僵化,经营方式保守落后等原因,导致以边茶为主体的藏汉贸易一度中衰,进而为印茶涌入藏区倾销提供了可乘之机。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对处理汉藏民族关系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将不无镜考的意义。

  • 标签: 藏汉 打箭炉 清政府 贸易中心 流通体制 民族地区
  • 简介:周礼,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而春秋诸侯殡期实际上是“五月而葬”和“三月而葬”两种制度并行,三月而葬在部分诸侯国内具有制度性、普遍性,周天子殡期也逐渐抛弃“七月而葬”的旧制,降到与当时诸侯同等的规格。诸侯殡期的缩短是出於对春秋之世现实环境的压力而作出的积极应对和改革,并且成为秦汉短丧之制的渊源。古今学者往往将“三月而葬”视为“速葬”,否认其秩序性和正当性,是他们以周礼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立场决定的。春秋时期的礼法状态表现出新礼与旧礼交错并存的特徵,而诸侯殡期的分化则是这种特徵的典型案例。

  • 标签: 春秋时期 礼坏乐崩 殡期 缓葬 速葬
  • 简介:对1850年代美国打开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市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已有的成果只限于一个原因,即美国因素本身。史实表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牵制和英国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而妨碍了它们对日本的门户封闭首先成功地采取行动;二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经济利益使它打开日本市场的精神执著,而打开日本市场与它在中国的殖民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时机和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国际因素。因此,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或英国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将幕府统治的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

  • 标签: 美国 俄国 英国 日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