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4000年前的夏代,在天文知识和历法方面是非常进步的。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学者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就在中国.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这次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先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现在民间所使用的“阴历”,虽然完善于汉代,却创始于夏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夏小正》,相传也产生于夏代。

  • 标签: 夏代 日食记载 夏历 夏小正 羌人历法
  • 简介:图书馆、书店与书摊是民国上海知识群体从事图书阅读与消费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书馆不仅承担阅读功能,还兼具社会交往等功能。福州路、北四川路等城市新兴地带以售卖新式出版物为主的书店与城隍庙地带以售卖线装书、古籍为主的书铺和书摊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新旧之隔与等级之分,它们面向的顾客群体也有所不同。当书籍的阅读与消费跨越知识群体与非知识群体的边界时,知识群体通过对旧书、旧书铺与书摊的歌颂,建构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使自身与普通市民群体相区隔。在上海知识群体的书籍消费活动中,以书会友与在商言商的两种交易方式既体现出近代上海图书出版市场古风犹存的一面,也反映了近代上海图书市场开始以市民为主要消费对象,传统'回头客'比例降低的一面。知识分子个体所处阶层位置的差异不仅塑造了知识群体内部截然不同的书籍消费习惯,也开启了现代中国精英知识群体与边缘知识群体渐行渐远之端。

  • 标签: 公共空间 知识群体 场域 精神生活
  • 简介:民国时期.在主流社会教育救国思潮的直接推动下,回族社会里一批具有新知识、新理念、新视野的先进知识分子也将关注的目光聚集于本民族教育。通过深刻反思和剖析回族旧式经堂教育日益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及其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明显诟病。他们逐渐确立起全新的民族教育理念,并在积极面向回族社会广泛传播的同时,纷纷躬身于教育,

  • 标签: 知识分子群体 回族社会 民族教育 民国时期 教育观 教育救国思潮
  • 简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心理学以及建筑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无论是从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亦或是专业水平的深度,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基本要素以及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遵循原则分析,进而对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知识结构进行重点分析和探索。

  • 标签: 高等院校 环境艺术设计 知识结构
  • 简介:回族新文化运动是回族知识分子鉴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和本民族积贫积弱的现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现代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兴起的一场以教育普及和宗教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觉运动。以这场新文化运动为中心,可对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回族知识分子作出代际划分,分别是:19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一代,19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二代,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生的第三代。他们作为回族内部的文化精英和先觉者,虽然所受教育和文化走向各有区别,却都以极高的文化品格成为这一文化运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从而推动了回族社会的现代转型。

  • 标签: 新式教育 现代化 文化自觉 学术传承 儒家文化
  • 简介:1920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围绕"情感"问题展开了数次论战。这些论战虽是分属于新旧文化论战、东西文化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等的局部论争,却因所涉论域的深广度而自有其独具的思想和文化意义。论战的参与者均为当时知识界有代表性的人物,论战涉及情感与思想、与科学、与法则等的关系问题、东西方情感的品质差异问题,以及情感在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中的位置问题等诸多方面,触及情感自身的性质、品质,以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新旧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层面。其中所折射的,是知识界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性想象的分歧,是对于新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的差异,迄今仍具有丰富的启示性。

  • 标签: 情感 “情感”观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