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自小受封建文化教育,其父对他属望殷切,功课督促很严,希望他科举成名。但是,钱玄同受到章太炎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能成为著名的文字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与章太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一、章门受业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县,6岁始读“小学”(文字学)、经学和史学,23岁入杭州沽经精舍书院,师从俞樾学习文字学和经学达7年之久,崇信古文经学。自幼受外祖父朱有虔爱国主义启蒙教育,自称19、20岁时读《明季稗史》,“排满思想始盛”。1894年甲午中日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帝反清运动中,参加强学会,参与《时务报》撰稿;

  • 标签: 章太炎 袁世凯 文字学 白话文 “九一八”事变 《民报》
  • 简介:瞿秋白(1899-1935)在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与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1896-1981)曾有过亲密的交往,有着非凡的友谊.他俩真挚而珍贵的战斗情谊,被人们传为佳话.

  • 标签: 瞿秋白茅盾 茅盾交往
  • 简介:1949年1月,费孝通在西柏坡和毛泽东有了第一次接触。从这时起到1957年,费孝通和毛泽东见面多次。据费孝通自己说,1957年以前,毛泽东请他和冯友兰吃过两次"湖南饭";反右斗争开始后,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边和他谈过一次话。除此之外,费孝通在各种

  • 标签: 毛泽东 费孝通 社会学 西柏坡 张东荪 知识分子
  • 简介: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当时以为是沈从文的化名,闹了个不大不小的误会。1924年下半年,丁玲在北京,其时,她的挚友王剑虹去世

  • 标签: 丁玲 鲁迅 《北斗》 沈从文 张闻天 鲁迅先生
  • 简介:选择随着与丁玲、王剑虹两位女性的频繁来往,瞿秋白的个人情感波澜迭起,沉默与忧郁也与日俱增。后来,施存统老师告诉丁玲,瞿秋白承认自己坠入爱河,但不肯吐露他爱的是谁。犹疑不安中,丁玲跑去把此事告诉了王剑虹。而心神不宁的王剑虹要随父亲回四川老家酉阳。丁玲逼她把话讲清楚,得到的却是沉默。事后,丁玲气得躺在床上苦苦思索:'两年来,我们之间从不秘密我们的思想,我们总是互相同情,互相鼓励的。她怎么能对

  • 标签: 丁玲瞿秋白 特殊交往 瞿秋白特殊
  • 简介:明代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接触比较频繁。因此,外交史料此时也相应地多了起来,出现了记周边各国地理、风光、民俗、人情等方面的书籍:有的是游记、访问录,有的是域外人物、外国情况介绍等等。由此又使得中国对世界各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进一步密切,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起

  • 标签: 周边国家 外交政策 对外交往 世界各国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 简介:1948年8月华北大学成立,中共中央请吴玉章老担任校长,成仿吾、范文澜二老任副校长,校址初设在河北正定县。我当时在新华通讯社总社工作,吴老知道我曾在金陵大学开过课程,教过书。因当时华北大学学生很多,而教师正缺,所以,吴老把我调到华大担任哲学系教员,在社会科学系担任系支部书记,做何干之同志的助手。

  • 标签: 交往 金陵大学 新华通讯社 中共中央 支部书记 社会科学
  • 简介:抗战后期,我在贵阳工作,由前辈书画家刘仲缵(含章)介绍,得识悲鸿先生。贵阳当时是抗战后方的交通枢纽,运输频繁而又紧张。悲鸿先生想把四十大箱的收藏珍品和画稿运往重庆。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运输这么多笨重的箱子是相当困难的,我的老友邵雨湘(禹襄)当时是资源委员会运务处处长,在贵阳负责出口物资钨矿砂等调运工作。而我在中央信托局工作,该局经常有运送现钞的车辆往来渝筑之间,我与老友商定了办法,趁车辆放空时把这四十大箱书画行李全部免费运送到重庆。就此我和悲鸿先生由熟识而往来较密了。悲鸿先生的生活起居十分简朴。记得抗战胜利后,我随张大千、谢稚柳先生到北京。那时悲鸿先生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一清早,他和夫人廖静文女士来到六国饭店看我们,他们带着烘山

  • 标签: 徐悲鸿 资源委员会 生活起居 抗战后期 贵阳 交通枢纽
  • 简介: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得益于潘耀明先生。我与潘先生大约是1999年相识于北京的一次会议上。那时潘先生担任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明窗出版社社长,是金庸先生的得力助手。翌年,趁金庸先生来京参加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期间,在潘先生撮合下,我安排了一个饭局,请金庸先生到一处小胡同里吃了一顿厉家菜。

  • 标签: 金庸先生 张居正 《碧血剑》
  • 简介:曹聚仁是现代中国的一位文化人,他是学者、教授,也是记者、作家。他是世纪的同龄人,一生交往的知名人士不计其数,特别是他与蒋经国的交往,至今疑之者有,斥之者有,赞之者也有。曹聚仁和蒋经国究竟有过一些怎么样的交往呢?初识蒋经国曹聚仁是1938年8月在南昌认识蒋经国的,当时蒋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新兵训练所长(少将)。此后,曹聚仁带着妻子邓珂云辗转于浙、闽、赣,一度赴香港,旋即北返。1939年冬,他们溯赣江而上。因妻子怀有身孕,想找个相对安定的地方,生下孩子,遂于1940年春节前到赣州。1939年

  • 标签: 蒋经国 曹聚仁 交往 正气 新兵训练 江西省
  • 简介: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北伐战争期间的广州.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主编的第三期曾对第二次东征作了介绍,指出:"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毛泽东曾在李富春家中讨论反击蒋介石的问题.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曾去作的讲演.周恩来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最早认识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交往的50多年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在事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伟人已逝,风范长存.值此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缅怀先辈,激励后人.……

  • 标签: 交往事 周恩来毛泽东 毛泽东交往
  • 简介:抗日战争以前,梁实秋可算是闻一多交往最密切、最知心的挚友了。他们是清华同学;又曾经同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并同住一室;他俩一同参加大江学会,参加在美国的戏剧演出;后来又一同在青岛大学任教。他俩互相钦佩,情投意合,经常互诉衷肠,把自己心底的深层隐私都向对方倾诉……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文苑逸事。

  • 标签: 梁实秋交往 闻一多梁实秋
  • 简介:穆藕初一生极富有传奇色彩,他在创办实业的同时,积极资助文化教育,倡导国民外交,呼吁政治改良,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他早年在上海期间,就曾与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李立三、李震瀛等中共人士有过间接或直接的接触,许多故事值得一书。他与董必武当时是否已有交往,虽现在暂无证据,

  • 标签: 交往 董必武 穆藕初 传奇色彩 文化教育 国民外交
  • 简介:原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召诚(1907—1990)是江苏省灌云人,他的一生与周恩来结下了不解之缘。1936年,时年29岁的方召诚由亲戚张毓岚博士(时任国民党兵工署特种兵器科科长)介绍,到南京的兵工署补了一个工匠的名额,以求糊口,具体工作是移民营防毒用具的检验。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同年12月,南京陷落,兵工署迁到汉口西小路52

  • 标签: 周恩来 中国农工民主党 筹备委员会 国民党 江苏省 八路军办事处
  • 简介:我自1981年初夏结识刘晓庆后,至1992年深秋的今天,屈指算来,已有12年之久。虽交往时密时疏,有时甚至一年两年也没见过一面,但却友情不断,一直保持着联系。最近,有机会与《炎黄春秋》副总编杜卫东等十来位作家赴东北鞍山参加笔会,彼此谈起文学创作轶事。杜卫东执意约我为其刊物写篇刘晓庆的专稿,并起题为《与刘晓庆的十二年交往》。盛情之下,我答应了。

  • 标签: 刘晓庆 对我说 文学创作 姜文 告诉我 传记文学
  • 简介:资兴县立中学,在民国时期被誉为革命之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叱咤风云的人物,资兴县北乡七里镇曹家弟子曹觉民与曹里怀便是杰出的代表,他们为母校、为家乡增添了无限荣光;他们在历史风云中所展现的深情厚谊,感人肺腑,激励后人。曹觉民,家名才仁,学名先之,1908年6月26日生于资兴县北乡七里镇桃源下洞曹家新屋村。

  • 标签: 曹里怀 军区空军
  • 简介:1916年秋天,中华书局发生财政危机,刘半农辞去编辑,搬到上海铜仁路明厚里一号(今延安中路上海展览馆前),任上海实业学校和中华铁路学校教员。

  • 标签: 刘半农 陈独秀 交往 中华书局 财政危机 展览馆
  • 简介:当代武侠小说大家,香港有金庸,台湾有古龙。金庸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采自中国古典文化,奇妙丰富,自成一家;而古龙是继金庸之后为武侠小说缔造高潮的作家,他的小说是"意在笔先",侠客的面貌总是鲜明跳跃,开拓了武侠小说的新形式。早在古龙声名尚未鹊起之际,金庸就认为古龙的作品有过人之处,说他早晚有一天会获得读者的赏识。古龙则说他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金庸。

  • 标签: 金庸 倪匡 过人之处 中国古典文化 天会 《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