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近日,青海著名旅游地理学家张忠孝新作《黄河源头赤子情》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张忠孝先生1940年出生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曾任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首席导师。长期从事青海地理、旅游教学与研究,曾出版《青海地理》《青藏高原旅游开发研究》《青海旅游资源》《青海旅游指南》等著作。

  • 标签: 青藏高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地理学家 青海师范大学 旅游指南 出版发行
  • 简介:清代帝王赐传统在清代书法史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清代帝王赐的研究领域缺乏从书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此处从清代帝王赐的对象、赐规模、赐相关制度、赐书社会影响等方面揭示清代帝王赐的运行机制,挖掘赐书背后潜在的政治效力对朝廷书法发展的重大影响。

  • 标签: 清代 皇权书法审美 政治制度 赐书
  • 简介:2016年5月25日凌晨,105岁的杨绛去世,各种悼念文章铺天盖地出现在网络、媒体。清华大学附近的北京地铁圆明园站内,也悄然出现一张纪念海报,整个画面只有杨绛一人,她似乎一直都在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旅客,而她也在这样的人世旅途中走了一辈子。如今她到站了。海报中极少的几个字使人感到十分亲切与妥帖——

  • 标签: 人生边上 钱锺书人生
  • 简介: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具有转型时代的特色。本文对康有为的《大同》进行特征方面的剖析。从《大同》的视野、思维、主体等三方面的特征,论证康有为“大同”思想视野上的超阶级、超国界、超人类特性;思维上的创新性、世界性与逻辑性;以及《大同》所体现出的主体上的批判性、伦理性和责任性。从全新角度高度评价康有为的《大同》,它永远是人类理想主义的瑰宝。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书 大同思想 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
  • 简介:茅盾与钱锺,一个是革命作家,一个是非革命作家,基本上没有交集和来往,关于两人的各种传记文献中都没有提到过对方的名字。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人都是文坛名家,而且都住在北京,不仅见过面,而且还有一点点文字上的交往。钱锺曾给茅盾写过一封信,为一位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授牵线搭桥。

  • 标签: 交往解读 茅盾钱锺书 钱锺书交往
  • 简介:“威约”亦见《焦氏易林》。《中孚之比》:“威约拘囚,为人所诬,皋陶平理,几得脱免。”《既济之旅》:“威约拘囚,为人所诬,皋陶平理,部械出牢,脱归家闾。”此“威约”与“拘囚”连用,联系《报任安》“在穽槛之中”、“幽于园墙之中”,不难发现,此词就是表示被剥夺人身自由之意。

  • 标签: 《报任安书》 《焦氏易林》 人身自由 皋陶 中孚
  • 简介:西汉末严遵所着《道德指归论》(《老子指归》),有语曰“郁约而辞卑,拘制而体降”。这是一个互文辞格的偶句,故可知“郁约”与“拘制”同义,拘制即拘禁之义。“郁”字上古音为影母物部,微、物对转,郁与威音近可通,故“郁约”之义,豁然可解,其与上文“威约”、“畏约”、“忧约”等词,形殊而音近,字异而义同,是一组货真价实的双声连绵词,表示被拘禁、充作仆役、被围困以及被软禁等种种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词性为动词,亦可活用为名词。

  • 标签: 《报任安书》 《老子指归》 人身自由 上古音 连绵词 拘禁
  • 简介:《汉书·司马迁传》录《报任安》,《文选》亦收,该文两用“威约”一词:“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马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 标签: 《报任安书》 《文选》 司马迁
  • 简介:《十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先秦诸子的代表作之一。关于撰述动机,既有研究认为《十批判》是针对范文澜“工农革命说”而作的。细读文本可知,郭沫若一方面对梁启超、胡适的墨学观点进行辩驳,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中的其他史家,如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杨荣国等的墨学观点进行驳论。在学术争议中,郭沫若在历史本体论上,主张“人民本位说”;在历史认识论上,坚持客观研究而反对主观主义;在史学方法论上,注重社会与思想的并重考察。所以,《十批判》的撰述动机是批判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主观主义的学术风气,而“工农革命说”仅是辩论对象之一。

  • 标签: 《十批判书》 郭沫若 墨学争议 主观主义
  • 简介:“宝典福”与“元音寿牒”是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时大臣们进献的两组印,制作精良,无论是其自身的文物价值还是背后的历史意义都值得挖掘和探究。因这两组印数量较多,具体情况较为复杂,外界亦对其存在误解。本文拟从组印概况、印文出处与相关问题释疑、组印特点及纠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论述,揭示老年乾隆皇帝祈福长寿的思想理念。

  • 标签: 宝典福书 元音寿牒 乾隆帝
  • 简介:县是中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基层行政组织。具体到明代,州县对上承接朝廷、省、府,对下连接乡里、保甲等基层社会,是中央布政于地方的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域治理的好坏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否。深入分析《宝坻政》这部明代县域治理的重要文献,阐释袁黄在宝坻的治理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明代县域治理的认识,而且能够为现代的县域治理提供借鉴。

  • 标签: 明代 县域治理 袁黄 《宝坻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