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术风气史的思考是章学诚反省学风演变及流弊、寻找学术出路的关键环节。他认为三代道器合一、官师合一体制反映了知识自我满足的理想状态,由于官师合一体制的瓦解,人性的局限失去了原有的规范而奔竞好名,学术泥于三代经典内涵的义理、考据、辞章之一端迭起风气门户。章氏以为扬弃风气循环的最好途径就是史学经世,史学的优势在于它通过道器合一又一次提供了人性的规范,继承了先王的合道"道法"即"史意",熔义理、考据、辞章于一炉,又是包含一切根据个人性情产生的著述之学的根源性学术。章氏的史学经世最终从《春秋》经世深化到《尚书》经世,完成了扬弃风气循环的理论。

  • 标签: 章学诚 学术风气史 史学经世
  • 简介:教而思之,有所得;思而教之,有所创。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收获进行分析总结,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更优质的课堂。但是,不少老师的反思呈现出“随意”的状况:一点感想,几句评价,大段过程记录……流于形式,意在应付。这样的“反思”,能否起到有所得、有所创的作用呢?所以,关于“教学反思”,我有了下面的“反思”。

  • 标签: “反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 教学经验 教学效率 教师
  • 简介:2013年11月16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与《史林》编辑部合办的学术沙龙“21世纪我们如何书写历史”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举行。此次活动旨在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学术刊物与学者之间的互动。来自国内外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历史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 标签: 学术沙龙 简讯 专家学者 书写历史 上海社科院 21世纪
  • 简介:<正>1992年11月25日——29日,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国家民委和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持,各地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上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作了题为“加强民族理论研究,为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服务”的重要讲话。经济学家以宁厉教授等作了专题学术报告,与会同志对如何学习贯彻

  • 标签: 学术动态 提作 中国民族问题 专题学术报告 理论研讨会 建没
  • 简介:马通先生,原名马春华,经名阿布·尤素甫,1929年生于甘肃省张家川山区马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幼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山区的贫困,经济文化的落后,使他从小练就了坚韧、执著的性格。在张家川那个回族人口比较集中,民族宗教气氛浓厚的地方,他受到一定民族宗教思想的熏染,这也许就是他日后立志从事民族宗教研究最初的思想动机。

  • 标签: 先生 农民家庭 贫困 山区 经济文化 勤奋
  • 简介:自新史学兴起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始终在中外各种思想、理论、方法交织激荡中发展,迄今百有余年,无论在中国抑或域外,皆已积淀深厚,成为国际性的学术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化,也突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现代历史学的观念与方法也不断经历创新,遭遇各种挑战,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想理论环境不断变化。

  • 标签: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 从国 《史学月刊》 会议筹备组 古代文明
  • 简介:马克思名言(左图为2018年5月5日中国赠送马克思雕像在德国特里尔揭幕):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 标签: 学术信息 物质力量 马克思 特里尔 批判 武器
  • 简介:费孝通的学术遗产中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又最需要我们继承的是其高度的学术自觉。学术自觉既与学术精神和研究者的自律有关,也与研究策略和研究进路有关。目的决定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学术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要想保持中国研究的主体性,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推动社会科学本土化,同时要具备充分的学术自觉。学术自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了学术研究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开放学术心态,以我为主地吸收既有的概念和理论;二是立足中国整体经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路线,深入调查,不断求证;三是建立集体学术,通过团队成员间细致深入的批判、否定、建构、积累,形成学术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境界。

  • 标签: 费孝通 学术自觉 经验本位 集体学术
  • 简介:在西方话语里,Civilization(文明)一词一出现就是一个解释世界的概念。它曾把世界切割为“昨日世界”与“今日世界”。据考证,最早使用civilization这个词的是法国人奇波拉(1749—1791),他曾指出,“文明”所指,并非某特定阶层的专有行为,而是一种本质性道德。同一时代的法国财务大臣杜尔哥(1729—1781)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1723—1816)则把“文明”视为过程,即人的精神与行为逐渐发生变化。

  • 标签: “文明” 解释世界 区隔 反思 启蒙思想家 人的精神
  • 简介:方志的学术品位张桂江方志的学术品位,虽不完全等同于方志的学术价值,但毕竟也是一种价值观。方志的学术品位指什么?许多文章提出多种不同论点。有的从方志的内容去寻求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方志的学术品位特指所记载的知名度较高有全国影响的区域文化,并大部分集中于文...

  • 标签: 学术品位 方志学 高品位 为现实服务 森林覆盖率 学术性
  • 简介:<正>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时代,提倡知识创新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唯其顺理成章,人们便忽略了进一步的追问,以至"原创性"这个含义相当模糊的概念竟成为广泛使用的学术评价标准。在"知识创新"、"原创性"这些新概念的滥觞——知识经济市场上,创新或原创是有着相当具体的含义、并在知识转化为产品之后有着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的:即独立知识产权。但是离开市场,这些概念的含义就变得不甚清晰,若是作为评价标准就变得很不准确,尤其是在运用于学术范畴时。

  • 标签: 独立知识产权 学术范畴 学术评价 评价标准 翻译问题 学术名著
  • 简介:卢斯飞教授是广西的著名学者、教授,也是广西民进会员中的优秀代表。在卢斯飞教授八十寿辰之际,广西师范学院在这里举行“文学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卢斯飞学术思想研讨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作为学界的晚辈、广西民进的后来人,我感到十分高兴、也非常激动。我与卢斯飞教授相识,是先闻其名,后识其人。

  • 标签: 学术思想 广西师范学院 著名学者 文学教育 教授
  • 简介:每当想起郑和率领庞大海船驰骋在烟波浩渺的大洋时,心情总是澎湃不已,为在那个时候我国已拥有那么强大的船队而自豪。“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中国使节与海外各民族友好相处的热烈场面更令人感动不已。可是,令人纳闷的是郑和逝世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郑和那样杰出的航海家。中国船队远洋航行从此销声匿迹。穿越大洋的海船,放眼望去尽是西欧海船。此消彼长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了揭开这一迷团,笔者近日得宽余,再次翻阅史籍、拜读许多专家学者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以及大航海时代西欧一些国家的航海记录。经过多时的琢磨、研究比较,似有所悟,是否真知灼见,愿以此与读者商榷。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航海家 民族友好 远洋航行 专家学者 海船
  • 简介:本文主要从西南联大学人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祖国的救亡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对学术的独立、自由有着极为明晰的自觉,不同的治学理路与观点"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会通、融贯中西、文理、古今之学,治学中的忘我之境等方面入手,勾勒出了西南联大独具魅力的学术精神。

  • 标签: 西南联大 救国 独立 自由 忘我
  • 简介:<正>清代的学术文化,涵盖面宽广,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内容极为丰富多采。它像一条汹涌奔注的江河,汇百川细流,扩万顷洪波,浩浩淼淼,气象万千。有清一代的学者们,深入钻研,求真务实,在众多的领域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成果,充实了我国的思想宝库。研究清代的学术文化是一项很有意义,但又艰难繁重的工作。因为清代载籍之富,学者之众,流派之多,领域之广,业绩之丰,为前世所罕见。而遗留存世的注疏、论说、考证、文集、札说浩如烟海,难以计数,超过其他朝代何啻十倍、数十倍。如何发掘、利用、研究、宏扬清代的学术文化,撷其精萃,以利于当前之文化转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 标签: 学术文化 清代学术 乾嘉学派 注疏 文集 求真务实
  • 简介:田余庆先生,祖籍湖南湘阴,1924年2月11日出生于陕西南郑(今汉中市)。先后就读于湘雅医学院(贵阳、重庆)、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历史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曾兼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等职务。2014年12月25日因

  • 标签: 先生学术 学术论著 田余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