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在四十多年前,一度对宋代的土地价格问题感到兴趣,收集了较多资料,其中有正史、笔记、金石碑刻、地契、地方志、文集等,并于1963年11月制作了《宋代土地价格一览表》和《南宋地价参考资料表》。后一表主要列举南宋的土地价格及该田的地租数,藉以探讨土地价格和地租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每亩土地的具体价格和地租数,每亩土地的价格应折算成多少年的地租数,土地的售价与典价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总感到已经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充足,期待着考古学界发表更多的有关买地券、地契的报道,也希望自己以後发掘更加丰富的资料,因此一搁就是四十年有余。

  • 标签: 土地价格 价格研究 宋代 参考资料 地租 地方志
  • 简介: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有着“一套正统的”基准时间(benchmarkdate):1500年、1648年、1919年、1945年和1989年。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学者需要对这些作为内外参照物的正统基准时间进行质问,对基准时间被确立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对基准时间进行修正,以便能够更好地反应宏观历史中的国际动态。第一部分对建构该学科自我认知的正统基准时间进行质疑。第二和第三部分讨论成为基准时间的资格与原因。我们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社会学研究途径)对基准时间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其标准。第四部分进而建构了一套可以拓宽学科理论与历史视野的修正后的基准时间。我们设计了一种基准时间评级的方式,并针对近期的候选者提出了一种获得基准时间资格的方法,从而对该学科的基本时间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供了更好的启发。一套修正后的基准时间能够帮助国际关系的重心从关注战争与和平的动力转移到关注更为宽广的宏观历史动态上。

  • 标签: 基准时间 历史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社会 国际体系 现代性
  • 简介:全国第一届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历时20余载,可谓是硕果累累。而我国又具有连续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续修第二届社会主义志书,已摆上各级修志机构的议事日程。

  • 标签: 地方志 续志工作 地方文化 历史文化
  • 简介:新世纪伊始,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场隆重举行。人们常说的“一元复始”,现在成了“一纪复始,万象更新”。会议期间,我和刘从龙同志参加了大会简报组的工作。刘是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五至七届工作人员;我是市政协一至九届历次会议的工作人员和六、七届委员,可以说我们是“老政协”了。新老对比,使我们对九届一次会议的新气象兴奋不已。

  • 标签: 万象更新 市政协 政协工作 政协委员 新世纪 统一战线思想
  • 简介: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所作的“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批示,对地方志功能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地方志要承担“问道”的使命,必须在思维观念上相应作若干的改变,将“问道”的意识和方志利用的观念直接前置植入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中。地方志要实现“问道”的功能,必须将地方志研究的重心从地方志编纂形式的记述转到地方本体的研究上来,从“述而不作”的浅层表象记述向深层的分析性记述转变,揭示地方发展之道,直接传递地方志编修者对地方历史认知的智慧,在编纂中体现对历史洞察认知的“史识”能力。

  • 标签: 地方志 修志问道 编纂思维
  • 简介: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后结晶,集中体现了许多历史名城的形态。北京有宫殿、苑囿、坛庙、府衙、巨刹这类典章文物,也有民宅、会馆、店铺、茶园、杂祠这类市井旧迹,还有商场、银行、酒店、学校、工厂这类近代遗存,他们都是北京文化的具体形态,共同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的长卷画。在这个长卷中,以今日宣武区为主的“宣南”

  • 标签: 遗存 宫殿 坛庙 历史文化 文物 历史名城
  • 简介:本文以士族的家学特徵为切入点,具体考察了科举制度下文学、经学、史学和技艺作为家学的传承情况,借助社会分层和流动理论重新审视了士庶融合的历史过程。试图说明,科举制度下仕途走得最顺的不是文学“才子”,而是有经学家传的士族子弟;士族阶层在唐宋时期不完全是衰落,而是分化,一一有的衰落了,更多的人则凭藉世代相传的家学优势和优秀的遗传素质、通过科举制度继续走着仕途,并且与庶族阶层中的精英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阶层。

  • 标签: 家学 士族 科举 唐宋
  • 简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九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四大以后,神州大地掀起了改革开放新的大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作为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起来的我国年鉴事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这一新体制的需要,把握有利时机,使其逐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年鉴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本人想就

  • 标签: 市场经济体制 全国代表大会 现代化建设 九十年代 统计公报 新疆年鉴
  • 简介: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认为: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南北朝是经学分立时代,并不能代表这个时期经学的全貌。东汉末年郑学的出现,标志着经学兼容古今而演变的方向。三国时期经学在南方传播,出现了南北互动的新气象。魏晋经学在北方继续传承,并在演变中得到发展。十六国北朝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变夷从夏”,缩小了胡汉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原儒学虽历经丧乱而得以存续,更值得注意的是妇女也参加了经学教学与学术传承。北朝经学继承两汉以来的传统,比较重视考证,而不善于创新。东晋南朝儒学受玄学的影响,清谈之风推动了儒释道的交流,教育格局多样化促进了儒学的玄化。所谓“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出现了南北学风的不同趋势。陆德明撰《经典释文》,由陈入隋入唐,将南学传入北方。颜师古、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亦多从南学。南学终于成为唐朝经学的主流,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经学 学风演变 更新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文化结构 主导文化 胡汉文化 地域文化
  • 简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行业的发展。借助行业的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在延伸,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因素也在持续增多。流行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流行音乐同样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分支。将流行音乐加入到音乐教育中,也是扩充音乐教育内容的一种方式。但是流行音乐起步晚,自身发展有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本文就流行音乐演唱艺术特征与教学理念更新进行简单论述。

  • 标签: 流行音乐演唱 艺术特征 教学理念
  • 简介:官方祭祀主要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倡导和施行的公共性祭祀行为和仪式。清代以来,长沙的官方祭祀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清前中期、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并呈现不同的特点:清前中期重视农事和先贤祭祀;晚清时期由于湖南地方政治势力的崛起,祭祀地方神明和湘军将士成为新的内容;进入民国后,由于政体变更,清代祀典基本废除,祭孔和关岳合祀成为官方祭祀的主体。官方祭祀对象和重点的变化,与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中可以窥见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动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国家 湖南 祭祀 神明 祠神信仰
  • 简介:本届修志,80年代起步,近20年来,广大方志工作者荜路蓝缕,广搜资料,辛勤笔耕,大批修志成果陆续面世。已出现的市、县两级志书,一部书少则数十万字,多则数百万字,汇集了极为丰富的地情资料,反映出当地地情研究的最新成果,多为当地著述史上空前

  • 标签: 镇江市 读志用志 新途径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 地情资料
  • 简介:在二轮修志中,通过“纠、补、创”来弥补首轮修志的缺憾,使地方志对人的记述方面真正得到重视和发展。提出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幸福总值(GNH)的结合所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包括物质财富增加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两方面思考,重视记述人的生活、活动、精神,体现以人为本。

  • 标签: 方志 理念 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幸福总值
  • 简介:2011年3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召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学习讨论活动动员大会,编委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廖运建作了动员报告。此后又集中一周时间学习了刘延东、陈奎元、朱佳木在全国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学习了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观看了电视片《方志中国》,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自治区领导的讲话,结合参观考察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学习体会交流。

  • 标签: 地方志事业 学习讨论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转变作风 《地方志工作条例》
  • 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决定在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为期半年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学习讨论活动,提出了"讲政治、正风气、提能力、倡实干、强队伍、兴事业"的基本方针,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研究型、和谐型”地方志机构为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三个提高”,提高执行力、提高地方志工作的质量、提高地方志工作的“新疆效率”和“新疆能力”,

  • 标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方志事业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转变作风 学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