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城市大发展的新时代。上海法租界自1849年开辟以来,到1914年第三次扩界,即租界初创、成长时代,在其最高管理机构公董局的主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建设规划活动,使界内面貌焕然一新。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奥斯曼改造为核心的巴黎城市改造对上海法租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上海法租界对巴黎的借鉴为切入点,深入探寻法国因素对租界建设规划各领域、各层面施以影响的具体方面和作用渠道,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可以为上海城市发展回溯提供一种新视角,也为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平添一种新思维。

  • 标签: 上海法租界 公董局 建设规划活动 巴黎城市改造 奥斯曼
  • 简介:天下遍建帝殿,通祀八思巴帝,是元朝最具时代特色的国家祭祀之一。八思巴帝祭祀是在仁宗朝,由高沙剌巴提议,经过朝臣讨论,在杨暗普力主之下,最终于延祐三年设立。八思巴帝祭祀在供奉对象、配享者、祭祀日期上显现出一定的藏传佛教特点,但建筑形制乃至制度的整体结构模式与汉地传统的祠庙、佛寺是一致的。可以认为,帝祭祀制度是以宣圣祭祀制度为蓝本,略加改造而成的。其设立,有藏传佛教信仰基础、政治制衡、文化统一三方面原因。其推广情况显示出,帝殿建立之初具有国家祭祀、佛教寺院双重性质,到文宗朝以后又兼备了蒙古字学校的功能。从元代国家祭祀的发展脉络上看,先后设立而成为天下通祀的宣圣孔子、三皇、八思巴帝,带有强烈的传承性,体现出意识形态的探索。八思巴帝祭祀是元朝统治者在这个广大帝国的多元文化中采撷有益因素,结合中原体制与亚洲内陆边疆的统治经验,将儒家礼制、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西夏帝制度等文化因素糅合在一起,以适应这个多族群、多文化大帝国的统治需要。

  • 标签: 帝师制度 八思巴字 杨暗普 乞剌斯八斡节儿 经世大典 祠庙
  • 简介:一、问题之提出关于唐宋城市中的厢制,前人已有较充分的讨论①,形成了若干得到较普遍认可的认识:(1)作为城市行政区的“厢”,起源于唐末藩镇兵制,特别是后梁开平三年(909)以左右军巡使分掌都城的警巡治安,遂使原来作为军队蕃号之用的左右厢,逐渐被用来称呼其巡察地域,进而演化成城市行政区划的名称。

  • 标签: 城市 唐宋 行政区划 藩镇 都城
  • 简介:城市区志是新中国首轮修志中涌现的新志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始有正式文件规定,将市区志纳入国家必修的志书系列.由于记述对象的特殊性,城市区志的编纂模式和市、县志有所不同.但早期修纂的城市区志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大多沿袭了市县志的编纂模式,而忽视了城市区志的特殊性.第二轮修志中,城市区志的编写既要遵守地方志编纂的一般准则,又要保持其个性特征.

  • 标签: 城市区志 整体 特征
  • 简介:陈化成殉国后,上海陈公祠建成,香火不断,每年均有祀典,地方士绅例行祭拜。陈公祠成为上海民众活动的“场域”之一,感化着上海地方官员与民众,同时感召着经元善、王韬等文人士绅。陈化成从殉国将领到城市之神,从上海到中国,由海内及海外。他被百姓口耳相传,被文人吟咏歌颂,被书籍反复记载。本文主叙述陈化成战死后,被纪念、歌颂、神化的过程以及陈公祠建立对上海地方信仰、区域社会的影响。

  • 标签: 上海 陈化成 陈公祠
  • 简介:<正>2011年9月底,位于武昌的东湖和沙湖将通过人工运河连接起来,楚河、汉街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不久的将来,东湖、沙湖、南湖还要与长江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正在编织,"梦里水乡"的梦想已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我对"三湖连江"有着特别的情愫。不满足于听听而已2000年9月26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王生铁在省委宣传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专题讨论怎样弘扬荆楚文化的问题。我时任省委办公厅综合

  • 标签: 荆楚文化 水上旅游 《楚天都市报》 人工运河 农村新报 市委副秘书长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之一。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也严重制约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通过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在珠三角率先构建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一、珠三角绿道规划的缘起

  • 标签: 珠三角地区 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 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30年
  • 简介:中国古代的城市并没有市的建制,一般都称为城或镇,常常成为省、府、县治所,大部分城镇都隶属于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一直到晚清,武汉所在的空间范围内只有三镇,没有市的建制。到民国时期,武汉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发生了转型.武汉三镇的府县厅体制被现代的省、市、县制度代替,武汉地区的新制度先后形成汉口市、武昌市、武汉市等。从1861年至1949年,一开始三镇互不统属,后来慢慢形成统一的武汉市,市区面积从不到20平方公里扩张到162平方公里,人口从30万左右发展到120万左右。

  • 标签: 城市空间结构 武汉地区 行政区划体制 变迁 近代 1949年
  • 简介:中世纪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位于城市当中。由此,大学与城市两者之间产生了各种交互关系:如人员流动、经济往来、法律纠纷等等。本文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对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不同侧面做出了研究和探讨。并以实例说明:正是由于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冲突才促使大学出于对自身保护而去争取更多的自治特权。另外,虽然大学和城市摩擦不断,但总体趋势是和解与共处;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互动、互惠和互利关系。很多中世纪的大学是由其所在的城市出资组建的;但也有城市阻止组建大学的特例发生。

  • 标签: 中世纪 大学 城市 关系 特许权
  • 简介:李鸿章在上海创设了江南制造局等一系列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近代化大工业在上海的异军突起。这种开中国风气之先的做法,不仅挽回了国家利权,同时也刺激了上海富商投资新兴近代企业的兴趣。特别是招商局和织布局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之先声,是上海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中,迅速缩短与国际先进工业技术之间差距的开端,引领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李鸿章创办电报总局和铁路公司,将上海的水陆交通、电讯事业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后,上海的城市经济最早跨人了大工业时代。李鸿章筚路蓝缕的卓越贡献,为后来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夯下了坚实基础。

  • 标签: 李鸿章 上海 机器制造 近代通讯 城市经济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中的民族成分和民族人口数量逐年增多,多民族、多宗教现象日渐突出;又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各民族群众间经济社会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彼此间的相互摩擦与矛盾也随之增多。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城市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思路与方法,才能更好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与共同繁荣进步。

  • 标签: 城市民族工作 城市化进程 创新研究 宗教工作 青海省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 简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障碍。流入地政府要通过不断完善服务和管理、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及强化民族文化宣传等途径,着力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困境,促进我国各民族的交融以及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

  • 标签: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障碍 对策
  • 简介:本文试图考察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自然观的欧洲思想渊源、社会与环境背景及其在城市时代的实践;认为超验主义对于自然与美国文化之间关系的解读是欧洲文化与波士顿特定的自然、宗教与社会环境融合的产物。通过对在19世纪波士顿勃兴的园艺学进行个案分析,本文指出超验主义为美国城市时代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做出了新的定义。

  • 标签: 超验主义 爱默生 欧洲文化 梭罗 欧洲思想 社会环境
  • 简介:中国城市史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空间维度的重要性。但在空间维度之外,时间维度作为不证自明的存在被忽视了。柯必德在其最新力作《天堂与现代性之间:建设苏州(1895-1937)》一书中意识到这一点,更加关注苏州城市史研究中的时空维度。他的研究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重视城市空间与地方理论;二是以内发型视角观察苏州的现代转型;三是强调时间的不可或缺性,时间观念与现代性紧密相关。时空维度构成了探究不同城市历史进程的视角,深化了我们对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理解,这或许应该成为未来城市史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时空维度 城市史 现代性 苏州
  • 简介:当前流动穆斯林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管理的要求,同时城市社会管理部门也不适应流动穆斯林的社会管理需要,这是导致城市社会管理中矛盾冲突不断,影响社会安全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应当加强两者的交流与互动、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发挥伊斯兰教协会的协调作用,不断消解“两个不适应”,促进城市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 标签: 城市 社会管理 流动穆斯林 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