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庄子归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是汉代人所做的学术分野。汉人整合老庄的过程中,《史记》对老庄申韩的同传而书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用。《史记》归庄入老并不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读懂《庄子》,而是他看到却又舍弃了庄学的思想核心,认为那些不过是空洞虚无的“寓言”而已。这其中的原因,一则是源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儒道斗争的社会现实;一则是其“务为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了老庄的同传而书。

  • 标签: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庄子 老庄合流
  • 简介:清初顾炎武《日知録》卷二一《说文》条在谈到《说文》解说中存在的问题时,批评说,“训参为商星,此天文之不合者也”(754页)。稍後钱大昕提出不同意见,钱氏《十驾斋养新録》卷四“《说文》连上篆字为句”条说:

  • 标签: 《说文》 中国 文字学 “连篆读”
  • 简介:同步王表》是古代两河流域唯一同时记载亚述与巴比伦两国国王名字的王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整理了目前已知的《同步王表》的所有文献,根据泥版照片及泥版残片将这些文献由阿卡德语译为中文,并对文本内容作了评注。

  • 标签: 王表 《同步王表》 亚述 巴比伦尼亚
  • 简介:<正>启封,又称开封,南开封,位于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的古城村。长期以来,由于文献的匮乏使人们对故城的情况了解甚少,甚至学术界一些人将今开封与故城相混淆。近年来,笔者对故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做了初步的考古勘探试掘工作。本文就已取得的考古材料,参之文献记载,谨对启(开)故城的兴废略作探讨。

  • 标签: 郑氏 家族 郑庄公 朱仙镇 文献记载 北魏
  • 简介:江苏省淮阴市博物馆藏有一徐伯璞捐献的于右任手书家信。这通行书手札作于1937年11月16日早晨5时,共8页,每页30厘米×20厘米,计244字(含圈去的4字)。时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不久,日军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北平沦陷,天津失守。8月13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10月下旬,上海战事日益吃紧。日本飞机对南京频频轰炸,使得南京所受威胁愈趋严重。11月9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很快向南京逼近,国民政府已作西迁重庆准备。历史上有北齐颜之推在离乱之时撰《颜氏家训》,成为千古治家警策。于右任则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终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句)。他“终夜不寐”,起而为其儿望德写信。他语重

  • 标签: 于右任 民族复兴 《颜氏家训》 书法艺术 国民政府 标准草书
  • 简介:"曾子吊于负夏"一事见于《礼记·檀弓》,自郑玄作注以来,历代礼家对经文"既祖""填池"二词的解释众说纷纭,由此也导致对负夏氏非礼行为的认定出现偏差。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学者诸说,结合《既夕礼》记载,驳斥异说,认为"既祖"指的就是在启殡之日,即下葬前一日,主人所完成的将柩车调转使柩首朝南的仪式。"填池"即"奠彻",指的是撤去启殡之日柩车转向后所设祖奠的做法。

  • 标签: 曾子吊于负夏 既祖 填池
  • 简介:1952年秋天,周恩来到上海视察,会见了他的童年挚友、当时在华东机关幼儿园当保育员的表姐龚志如。龚志如在向表弟叙说她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突然收住了话头,对坐在身旁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说:“可惜你们俩没有个孩子。”

  • 标签: 周恩来 机关幼儿园 保育员 邓颖超 孩子
  • 简介:亲爱的大姐、哥哥:……让我将从西安一直到迪化的情形向你们报道一番。我们在西安住了20多天,9月14日下午3时,便继续西去,四十几部崭新的苏联汽车,装载着我们300多位同志,大家都感到很兴奋,因为我们都想很快能够到达目的地。

  • 标签: 家书 新疆 目的地 西安
  • 简介: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年代更是早于戏剧、小说。在人类早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阶段,文学创作与传播主要依赖于口头形式,而寓言作为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之一,主要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和同时期的神话、民歌、笑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标签: 寓言 寓意 文体
  • 简介:宋代驳制度是在仿效唐代“故事”的基础上建立的,后来又被宋人奉为“祖宗之法”而加以尊崇.同唐代相比,宋代的驳制度在驳机构、方式、驳过程以及驳的限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北宋中期以后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这些变化及其与政治运作的关系,分析了驳职能的发挥在北宋前期、中期以及唐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标签: 北宋 封驳制度 限制君权 政治运作
  • 简介:北魏前期实行五等爵制度。在五等爵中,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当时国家封授诸王,实行虚制,即受诸王并不领有食邑。可是,北魏国家对一些诸王的虚封地,仍可能实行改。这种做法,是与提高或降低诸王的地位相联系的。对于继承诸王爵位的始藩王虚封地的改,则是他们地位低于始封王的一种表现。

  • 标签: 北魏前期 诸王 虚封地 改封
  • 简介:“文革”前(聂绀弩写给我)的少量信件当然全部不存。自1979年秋,曾卓来沪说胡风尚在世(那时讹传胡风已死),并携带绀弩赠胡风诗抄件,我就想到从绀弩处打听胡风的消息,因不知其地址,为了保险,我发了同样的两信,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聂绀弩,一由民革中央转周颖。信均收到。绀弩立即回信,告诉我胡风、梅志均在成都,胡风已被定为四川省政协委员,信中亦简述他自己的近况。此为第一。此信因贾植芳欲知胡风情况,交给了他,未取回,已丢失。

  • 标签: 聂绀弩 胡风 小说论 李俊民 徐家汇 藏书楼
  • 简介:1895年6月27日(农历五月初五),傅作义出生在山西省临猗县安昌村。作为先生河东故里的乡亲,我们收集了三领袖与先生的交往书信及一些史料,以缅怀先生的功绩。

  • 标签: 傅作义 毛泽东 临猗县 山西省 河东 史料
  • 简介:1919年11月16日,茅盾给郭虞裳写了一信:虞裳先生:今天接到先生的信。我那篇《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感想》,现在想去,简直是乱想。我那时有两个感想:一是根据滑德的话,以为女子解放原来是为社会进化,所以我杜撰的解放定义是不仅做到男女平权,社交公开,是要做成男女在社会上简直毫无二致,同为生产者,同为消费者。一是不取小家庭制,主张废家庭,因为小家庭制尚不能使女子都到社会上做个生产者。这两我以为

  • 标签: 存世最早 茅盾存世
  • 简介:胡世杰、尤赤、郭景惇致中共代表团的信(1928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诸同志:我们报告代表团同志们关于莫斯科中国同志中因小的误会而涉及到党发生了重大的误会之经过,这问题误会的本质,开始是十分简单的,因为党对这问题解决的同志,没有经过切实的考查。

  • 标签: 同乡会 中共代表团 中国共产党 江浙 同志 误会
  • 简介:  孩子:  哪天你看到我日渐老去,身体也渐渐不行,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  如果我吃得脏兮兮,如果我不会穿衣服……有耐性一点.……

  • 标签: 父亲儿子
  • 简介:《说郛》所收王易《燕北録》,向来因其中珍贵的契丹史料而为史家所重,但此书名实不符的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首先,作者王易出使契丹的时间与书中记载的时间有着不可弥合的矛盾;其次,该书与武珪《燕北杂録》在内容上存在雷同。全面对比两书不难发现,《说郛》本所谓《燕北録》的内容很可能全盘出自武珪《燕北杂録》,而与王易之书无涉,其改题今名则应是文献流传过程中“张冠李戴”的结果。

  • 标签: 《说郛》 王易 《燕北録》 武珪 《燕北杂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