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元史(126)廉希宪传》里有一段故事:时方尊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这说明封建社会里,孔圣人给人们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出身西域的廉

  • 标签: 孔子 封建社会 西域 国师 圣人 元史
  • 简介:今年3月30日《南京日报》D3版载文说:读者查锡奎先生致电本报,认为郑和东渡日本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 标签: 查锡奎 郑和 日本 明朝 历史真实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灾难,山东黄县一普通村民梁作友声称捐款3000万元以纾国难,并要求见蒋面陈救国良策。此举一时轰动朝野,引起种种揣测,许多党政要员也难辨真伪。本文详尽披露了梁氏的真实意图。

  • 标签: 委员长 陶行知 蒋介石 韩复榘 张静江 国民党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等书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直受到极高的评价.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世说新语》还有其贬斥的一面,且被贬斥的程度不轻.顾炎武、曾国藩以及当代为《世说新语》作笺疏的余嘉锡先生等对《世说新语》全书或书中的部分内容极有看法,甚至严厉批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引用"四明薛冈"之言说:"士大夫子弟不宣读《世说》,未得其隽永,先习其简傲."

  • 标签: 世说新语受 原因简析 受贬斥
  • 简介:以前读袁枚《随园诗话》卷二第一二则云:“惟南汉状元不可作。《十国春秋》载:‘刘龑定例,作状元必先宫刑。’罗履先《南汉宫词》云:‘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多所不解:一、刘龑何故必令状元宫刑?二、何谓宫人对食?三、宫人对食与状元郎有何相干?此外,尚有史料的正误问题。近

  • 标签: 南汉 状元 宫刑 宫人对食
  • 简介:她把自己的脸往左微微扭一点,下巴压低一点,面前一面大落地镜,她从那里面看见自己脸上的光和影,判断照片的拍摄角度是否符合心意,对面手持相机的摄影师,

  • 标签: 时代需要 拍摄角度 摄影师
  • 简介: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历程中,温革是一名凡人,同时又是一名伟人。他开创了客家私人办学的先河。但温革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办学。文章从温革立志于办学的动因、办学精神的特点、办学精神的辐射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试图探讨温革办学精神的实质。从而更好地弘扬其精神,进一步推动客家地方区域事业的发展。

  • 标签: 办学精神 辐射力 客家民系 私人办学 文章
  • 简介:郑成功(1624-1662年)原名郑森、郑福松,福建泉州安平镇人。他的父亲郑芝龙为明末海盗,崇祯年间,明延招抚,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兵官等职。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王朝,郑芝龙亦封为“南安伯”。南京被清兵攻破后,郑芝龙拥立明朝皇室——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即位,年号隆武。可是,这个小朝廷的大权却操纵在郑芝龙手上。隆武帝欲北伐却终无所成,就是因为郑芝龙拥兵自重,拒不发给兵饷。第二年(1646年),清兵大举来攻,郑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清史稿·郑成功传》),致使清兵越仙霞岭长驱直入福建.郑芝龙又不战而降。隆武政权旋即覆灭,朱聿键也殉难于福州。当然,郑芝龙后来也被清延杀掉了。

  • 标签: 郑成功 郑芝龙 崇祯年间 李自成 崇祯帝
  • 简介:洪武十八年,国子监助教金文徵欲排挤国子祭酒宋讷,以宋讷年老、受贿等因告之时任吏部尚书的同乡余火气,余火气信以为真,遂以年高为由劝宋讷退官,事发为太祖所杀。余火气诛,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认为他身为吏部尚书“专擅威柄”。实际上,朱元璋此时正欲借宋讷重振国子监,余火气的举动,在朱元璋看来就是想阻碍国子监制度的重建。此外,朱元璋废相后,统管官僚人事的吏部尚书是否滥用职权,又是朱元璋皇权防范的重点所在

  • 标签: 国子监 宋讷 吏部尚书 余火
  • 简介: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 标签: 祠主 升仙仪式 楼阁拜谒图 王母仙界
  • 简介: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秩序逐渐规范化以及西部大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气候下,作为云南边疆各民族居民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重要纽带的农村集贸市场,日益显现出如火如荼而扑朔迷离的勃勃生机,不仅成了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各民族居民增加经济收入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而且在传播信息、辐射先进思想文化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就云南农村集贸市场衍变发展及其商贸交易功能、先进文化辐射功能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等几个侧面略作探析,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一些线索。

  • 标签: 云南 农村集贸市场 经济文化 辐射功能 中国 历史演变
  • 简介:20世纪的迫迁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除了战争及大陆帝国崩溃、政权更迭和相关政策等之外,非殖民化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欧洲海洋帝国开始崩溃,非殖民化应运而生,难民潮等迫迁徙亦随之出现,席卷各大殖民帝国。帝国终结及非殖民化对这场迫迁徙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帝国殖民压迫造成殖民地治理危机;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转变产生联动效应;帝国终结引发社会秩序失衡。因此,帝国及其不平等的殖民统治是难民产生的根源;帝国实力下降导致的行政和控制力下降,提供了难民产生的基本条件;帝国镇压民族主义抗争的举措直接制造了大批难民;帝国终结造成的难民问题对相关国家和地区及其国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标签: 受迫迁徙 帝国终结 非殖民化 难民
  • 简介:民国前期江南地区的新式灌溉事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往的研究成果重心多在农田灌溉形式的转型,本文则从生产资料供给部门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机械工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工促农”。民国前期江南农村对新式灌溉的需求带动了城市机械工业的发展,城市机械工业企业家则以其熊彼特式创新精神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农村的技术,保障了灌溉机械的供给,新旧部门间形成良性互动。然而,由于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迟滞,机械工业无法对农村经济社会施加更加正面的影响,产业间的联系仍相当脆弱。

  • 标签: 机械制造业 灌溉 江南 以工促农 熊彼特式创新
  • 简介:在日本汉文学史上,二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平安时代如火如荼的追踪、崇拜白居易的高潮在持续了三百余年後,随着政治、文化的变动,终於无声无息地衰微下去。而当进入鎌仓、室町时代,另一轮主要由五山诗僧发起的效法中国诗文的创作热潮掀起时,白居易已较少有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盛唐时代的杜甫、

  • 标签: 文学史 杜甫 受容 嬗变 杜诗 前期
  • 简介:明清时期,广东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州-佛山-澳门”核心城市组合,到晚清民国时期,转向以“香港-广州”为核心,但“无市不趋珠”的总格局未变。在广东商品经济的强劲辐射下,广西原来以桂林为总中心的城镇中心发生了东移,逐渐演变为以桂东端城镇梧州、戎圩为中心,并且呈现出越往东趋城镇级别越高的等级分布体系。

  • 标签: 明清民国 粤港 核心城市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