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甚僻,然韵书字书均有收载,义为鞋底或纳鞋底.如《集韵·上铣》:“,一曰履底.”《玉篇·部》:“,履底。”

  • 标签: 小考 韵书 鞋底 字书
  • 简介:《伊和察》(Ихцааз)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是杰出的蒙古封建法文献,是研究喀尔喀(北蒙古)和准噶尔(西蒙古)历史的珍贵史料。Б·Я·符拉基米尔佐夫(Б.Я.Владимирцов)院士在研究阐释蒙古封建社会性质的各种史料时,他写道:"蒙古‘法典'作为蒙古法律文献汇编的史料,对研究蒙古社会制度具有非凡的意义。

  • 标签: 前言 法律文献 卫拉特法典 社会性质 社会制度 封建法
  • 简介:“叾”作为口语和书写文字,在粤东平远至广东沿海一带包括香港在内的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和使用最少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在任何已出版的、词典里均找不到此: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词典里虽可查到此宇,汉语拼音却不一致,且无释义和相关词组。本文试图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达到国家有关部门将“叾”收入各种、词典,使更多的人认识“叾”、了解“叾”和使用“叾”的目的。

  • 标签: “叾”字 读音 释义 词组
  • 简介:什么是散?就是周秦时代上古语音的韵母分部(周秦时代的韵母叫韵部,因为韵头和声调史料欠缺,就讨论它的主要元音和韵尾)中出现的例外现象。比如“求”、“球”、“俅”、“救”等都是“幽”部,即韵部相同。唯独“裘”,和“之”部押韵,对“之”部来说,它就成了一个散,是例外现象了。因为同谐声者同部,这是在划分韵部中公认的一条通则,现在它不归“幽”部,归“之”部,不是例外了吗?不就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了吗?如果这种例外多了,上古音的分部就要出现模糊状态,没有条理,成为混乱现象。再严重的话,上古音的分部就难以成立,一部源远流长的上古音研究史就会化作泡影。

  • 标签: 例外现象 模糊状态 “之” 上古音 上古语音 主要元音
  • 简介:廖可斌教授的一位研究生,在一次会上问我:佛经题签上常有一个标识,标识着什么意思?当时,匆匆难以畅所欲言。今姑据所知,略作说明如下:这个标识,有的佛教护符上也有。

  • 标签: “以”字 研究生 标识
  • 简介:  六合①古人有婚嫁要选择"良辰吉日"的习俗,男女双方要年、月、日干支六个都相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叫"六合".②地理上也有"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 标签: 字文化
  • 简介:作为自然世界的骄子,世界自然遗产——托木尔峰及其周边的冰川、森林、草甸,构成了一幅宏伟的立体图画。仰望冰河之上的托木尔冰峰,会令人深切感受到造物的博大与宏阔,进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尽管迟至20世纪40年代,这座冰峰之上的冰峰才获得了初步准确的高度数据,并由此确立了它天山第一高峰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在此之前对它一无所知。我相信,在口耳相传的民间诗歌、神话或者传说故事中,这座山峰的形象必然会一次次出现。在另外的语境与历史中,它或许有另外的名称。

  • 标签: 世界自然遗产 古道 托木尔峰 40年代 20世纪 民间诗歌
  • 简介:<正>上海国际救济会六个月工作报告(193年8月13B—1938月2月15日)第一章本会成立经过自芦沟桥事变发生以还,平津相继沦陷,淞沪一带,风云紧急,一夕数惊,战事有一触即发之虞。华洋义赈会鉴于上海一旦卷入旋涡,战区人民,必致流离失所,呼吁无门,爱于八月四日召开董事会,讨论救济办法。当经公决联合各善团通力合作,以厚实力,并推定顾吉生、陆伯鸿、朱吟江、饶家驹、柏韻士等五君,分向各善团接洽,当时深蒙各善团赞许,允予合作。翌日,华洋义赈会乃邀集各善团开联席会议,应邀出席者计有中国红十总会、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世界红卐会、中国济生会、中华公教进行会、华洋义赈会等六团体代表十一人,经议决为应时势之需要组织“上海国际救济会”,共谋救济工作,以收群策群力之效,同时并邀请各国驻沪领事、各国商会暨上海各公团,一致参加筹备关于组织国际救济会之一切事宜。其时,平津方面,亦有万国救济会之

  • 标签: 难民收容所 救济会 中国红十字会 华洋义赈会 工作报告 交通大学
  • 简介:“巴水”这个地名对于现代的绵阳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但“巴水”在古代绵州,却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景观。古代绵州,原来在涪江东岸沈家坝及东河(涪江绵阳城东一段)河床一带。涪江从青衣坝(今青义坝)流至彰明河坝,经何家濠(今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处,即在绵州城北向西一折为二,一股大约经今平政河一段、西山脚下流至今董家沟、三汇高架桥处入今安昌江河道(今临园路市委党校一段,三汇路高架桥一段地势较为低洼,亦可见到故河道痕迹)。两股江水汇合后绕州城向南流至南山代家湾,再向东绕过南山东头向东南流去。安昌江从西流来,在三汇高架桥处与涪江汇合,芙蓉溪则在今沈家坝向南流入涪江。若遇涨水,登上南山远望即可看到涪江南流至州城之北即折向西成为两股流至今飞来石山下与安昌江汇合成一股,向南再向东兜着绵州城如巴字形绕个圈,故称“巴水”。

  • 标签: 巴字水 绵阳市 古代地理 中国
  • 简介:居住是人生存的条件之一。华夏人的居住从遥远的野处,经历五六千年的寻觅、构造,才走到文明的家居时代。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原始住房早已不存,惟中华汉字^部及相关部的存其可追溯的踪迹。能为这种追溯提供资证的,有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和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本文即以宀部为核心,追溯居住的演进之迹及其引起的人文精神,并从中升掘出汉字的历史文化价值。

  • 标签: 宀部字 汉字 历史文化价值 人文精神
  • 简介:《咬文嚼字》2009年第2期马增昌《“微霞尚满天”?》一文有“《大平御览》”一说。其中“大”显系误植,实应作“太”。古籍中“大”虽通“太”,但并不是凡“太”皆可写作“大”,典型者如宋太宗年号“太平兴国”就不能写成“大平兴国”(近代“太平天国”亦不作“大平天国”)。

  • 标签: 《咬文嚼字》 太平天国 “大” “太” 宋太宗 兴国
  • 简介:金文与秦汉文字中的“厩”,多年前就已被正确释出,但一些早已被纠正的释法,至今仍被部分学者所沿用。因此,在前辈学者已有考释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对从西周金文至秦汉文字中的“质”进行梳理,指出释“厩”的意见是正确的。

  • 标签: 金文 秦汉文字
  • 简介:汉简中有很多写作从土从恶的“墦”,“堪”就是“垩”的初文。从“土”为义符,从“恶”为声符。“”从“恶”声,而“恶”又从“亚”声,所以“”、“垩”的基本声符都是“亚”。在出土资料中有“恶”与“亚”相通的例证,典籍中也有“垩”与“恶”相通的例子,

  • 标签: 汉简 小考 “恶” “土” 声符 初文
  • 简介:爱新觉罗辈商榷爱新觉罗闿峰满族爱新觉罗氏辈,本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证的,但是近几年来,看到一些书刊杂志上,刊登爱新觉罗氏的辈多是不正确的,都是以《玉碟摘要》肇白山世代要则序中的,肇白山百派,来做为爱新觉罗氏辈。此辈中只有:撤弘(错字应为永)...

  • 标签: 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宗谱 沈阳故宫 曾祖父 错字
  • 简介:人们写信,习惯在信封的落款处写上"××缄".这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缄"原是指器物束或封口的意思.说:"使客子解箧缄."颜师古注:"缄,束箧之绳也.""箧"是指箱子之类的东西."缄"是指捆箱子的绳.古语"解箧缄"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缄又指"封闭".

  • 标签: “缄” 信封 释义 封口 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