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思巴蒙文碑石译存 蔡美彪(一)昌黎云峰寺残碑存遗1958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参观团一行,在潘梓年同志率领下去河北昌黎县参观。途经道者山云峰寺址,见一断碑,我伏身审视,竟是一通元代蒙汉文圣旨碑的残存。残碑仅存下半,正面为思巴蒙文,背面...

  • 标签: 八思巴字 蒙古语 达鲁花赤 蒙文 昌黎县 《元朝秘史》
  • 简介:天下遍建帝师殿,通祀思巴帝师,是元朝最具时代特色的国家祭祀之一。思巴帝师祭祀是在仁宗朝,由高沙剌提议,经过朝臣讨论,在杨暗普力主之下,最终于延祐三年设立。思巴帝师祭祀在供奉对象、配享者、祭祀日期上显现出一定的藏传佛教特点,但建筑形制乃至制度的整体结构模式与汉地传统的祠庙、佛寺是一致的。可以认为,帝师祭祀制度是以宣圣祭祀制度为蓝本,略加改造而成的。其设立,有藏传佛教信仰基础、政治制衡、文化统一三方面原因。其推广情况显示出,帝师殿建立之初具有国家祭祀、佛教寺院双重性质,到文宗朝以后又兼备了蒙古字学校的功能。从元代国家祭祀的发展脉络上看,先后设立而成为天下通祀的宣圣孔子、三皇、思巴帝师,带有强烈的传承性,体现出意识形态的探索。思巴帝师祭祀是元朝统治者在这个广大帝国的多元文化中采撷有益因素,结合中原体制与亚洲内陆边疆的统治经验,将儒家礼制、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西夏帝师制度等文化因素糅合在一起,以适应这个多族群、多文化大帝国的统治需要。

  • 标签: 帝师制度 八思巴字 杨暗普 乞剌斯八斡节儿 经世大典 祠庙
  • 简介:近年来,人们对思巴文的研究已相当的活跃和深入。一系列学术论文的发表、有关专著的再版(译补)、一些新的思巴文文献的不断发现和刊布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有理由认为,由于方法论方面的原因,人们对思巴文元音标记法的研究似乎陷入了困境。众所周知,思巴文是由元朝第一任国师、尊号为思巴的藏人罗追坚赞根据藏文创制的。因为用藏文的某些辅音字母来充当元音字母(或使其有元音读音),在书写规则上又和回鹘蒙古文一样自上而下地书写,因此,思巴文无论在字形上,还是在书写上都形成其不同于藏文的一些特点。这是不难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但是,人们在他们的思巴文研究中,似乎人为地夸大了这些

  • 标签: 八思巴文 元音字母 标记法 蒙古文 方法论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 简介:《大乘要道密集》中收录了一组直接与佛教造影像艺术有关的仪轨文书,它们是布端造《大菩提塔样尺寸法》、“天竺胜诸怨敌节怛哩上师述”《圣像内置总持略轨》和“大元帝师发述”《略胜住法仪》。这三部仪轨分别从造塔尺寸、圣像内置总持和胜住法仪,即开光仪轨等三个方面来解释造影像的步骤和规范,当曾对元代汉地建造藏式塔/像起过具体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思巴造《略胜住法仪》(Rabtugnaspa’iphyaglenmdorbsdus)进行对勘、研究,冀借助藏文原本厘定汉译文文本,并追述此胜住仪轨的源流。

  • 标签: 八思巴 帝师 影像艺术 仪轨 尺寸 圣像
  • 简介:Thedocument(No.B163:3),unearthedinthenorthernsectionofMogaoGrotto,Dunhuang,isaxylographicfragmentofSakyaMottoesinMongolianquadraticscript.Thisisthefourthfragment

  • 标签: 八思巴蒙古文 出土八思巴 北区出土
  • 简介:明清时期的著作对元朝时期对待藏传佛教的政策多有非议,重点围绕元朝皇帝过分崇信藏传佛教,最终导致元朝覆亡展开,事实上,元朝处理藏传佛教的政策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使就元世祖忽必烈时代而言,既有重用崇奉的一面,同时也有约束节制的一面,且随着元朝对西藏地方管理的加强而调整变化。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藏汉文资料,以忽必烈与思巴的关系为核心,对忽必烈时期的藏传佛教政策进行考察,通过具体事实探究忽必烈处理藏传佛教政策的双重性,并对其成因予以分析,兼及对元朝藏传佛教政策的认识,期有助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 标签: 藏传佛教 佛教政策 忽必烈 八思巴 元朝时期 明清时期
  • 简介:<正>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乔吉新近发现一部蒙古文《众生怙主法王思巴上师传》。该书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不著撰者姓名,北京木刻本,全书约五万余。目前尚未发现复本。该书著录了思巴的父亲及思巴的生平,对思巴与忽必烈的最初接触以及思巴在元朝宫廷的活动记载尤详。

  • 标签: 八思巴 蒙古文 内蒙古 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 三十年
  • 简介: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宪法闪金光.照得公增了产,男女老少喜洋洋.这是当年公农民对农业宪法的颂歌.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会议,在总结了我国历代农业增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当时国情,制定了农业增产的项措施.其内容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简言“农业宪法”.公当时属晋城县辖,位于山西东南,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较大的村镇.实践证明,宪法在60年代给公的农业丰产增收确实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从全国来讲,宪法也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后来的农业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农业八字宪法 农作物 合理密植 水利建设 病虫害 农业生产
  • 简介:水”这个地名对于现代的绵阳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但“水”在古代绵州,却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景观。古代绵州,原来在涪江东岸沈家坝及东河(涪江绵阳城东一段)河床一带。涪江从青衣坝(今青义坝)流至彰明河坝,经何家濠(今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处,即在绵州城北向西一折为二,一股大约经今平政河一段、西山脚下流至今董家沟、三汇高架桥处入今安昌江河道(今临园路市委党校一段,三汇路高架桥一段地势较为低洼,亦可见到故河道痕迹)。两股江水汇合后绕州城向南流至南山代家湾,再向东绕过南山东头向东南流去。安昌江从西流来,在三汇高架桥处与涪江汇合,芙蓉溪则在今沈家坝向南流入涪江。若遇涨水,登上南山远望即可看到涪江南流至州城之北即折向西成为两股流至今飞来石山下与安昌江汇合成一股,向南再向东兜着绵州城如字形绕个圈,故称“水”。

  • 标签: 巴字水 绵阳市 古代地理 中国
  • 简介:巧说麻将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孙中山转移到上海准备重振旗鼓,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四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

  • 标签: 孙中山 八字 革命前途 袁世凯 麻将 失败
  • 简介:历史上,随着各民族间的频繁往来,"译语"体分类词典应运而生。尤其在元、明两代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词汇资料非常丰富,这对我们研究蒙古语发展史以及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时至清代,那种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传统似乎已中断。在清代,除大量的用满标记的蒙古语资料外,还有叶西多尔杰用藏文字母标记蒙古语的《贤者之海》①,用朝鲜标记蒙古语的《蒙语老乞大》、《蒙语类解》等②,以及清嘉庆年间(1801年)的满汉同文《新出对象蒙古杂》③。后者实为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分类词典承上启下的重要资料,无疑对研究清代蒙古语的方言、口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满汉同文《新出

  • 标签: 蒙古语 汉字读音 辅音 方言 察哈尔 长元音
  • 简介:传人话热巴金立勤热传人、著名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现在已经退休.正在家里整理自己熟悉的热资料。这是他本人多年的心愿,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热是藏族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艺术性、技巧性、表演性很强的舞蹈。在西藏东部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河谷...

  • 标签: 舞蹈动作 纳西族 米拉日巴 贡嘎雪山 弦子 噶举派
  • 简介:“”甚僻,然韵书字书均有收载,义为鞋底或纳鞋底.如《集韵·上铣》:“,一曰履底.”《玉篇·部》:“,履底。”

  • 标签: 小考 韵书 鞋底 字书
  • 简介:“叾”作为口语和书写文字,在粤东平远至广东沿海一带包括香港在内的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和使用最少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在任何已出版的、词典里均找不到此: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词典里虽可查到此宇,汉语拼音却不一致,且无释义和相关词组。本文试图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达到国家有关部门将“叾”收入各种、词典,使更多的人认识“叾”、了解“叾”和使用“叾”的目的。

  • 标签: “叾”字 读音 释义 词组
  • 简介:什么是散?就是周秦时代上古语音的韵母分部(周秦时代的韵母叫韵部,因为韵头和声调史料欠缺,就讨论它的主要元音和韵尾)中出现的例外现象。比如“求”、“球”、“俅”、“救”等都是“幽”部,即韵部相同。唯独“裘”,和“之”部押韵,对“之”部来说,它就成了一个散,是例外现象了。因为同谐声者同部,这是在划分韵部中公认的一条通则,现在它不归“幽”部,归“之”部,不是例外了吗?不就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了吗?如果这种例外多了,上古音的分部就要出现模糊状态,没有条理,成为混乱现象。再严重的话,上古音的分部就难以成立,一部源远流长的上古音研究史就会化作泡影。

  • 标签: 例外现象 模糊状态 “之” 上古音 上古语音 主要元音
  • 简介:廖可斌教授的一位研究生,在一次会上问我:佛经题签上常有一个标识,标识着什么意思?当时,匆匆难以畅所欲言。今姑据所知,略作说明如下:这个标识,有的佛教护符上也有。

  • 标签: “以”字 研究生 标识
  • 简介:  六合①古人有婚嫁要选择"良辰吉日"的习俗,男女双方要年、月、日干支六个都相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叫"六合".②地理上也有"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 标签: 字文化
  • 简介:是美国医学博士。他于1844年来到中国,长期生活在广州。原以行医传教为目的,其后因缘际会,与广州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曾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容闳等人的英语老师,广州同文馆首批毕业生的英文教习;是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的前身)的创办人。他对教育事业有着巨大的热忱,对广州有着深厚的感情。

  • 标签: 哈巴 美国 广州市 教育事业 英语教习 格致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