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6 个结果
  • 简介:什么是字?就是周秦时代上古语音的韵母分部(周秦时代的韵母叫韵部,因为韵头和声调史料欠缺,就讨论它的主要元音和韵尾)中出现的例外现象。比如“求”、“球”、“俅”、“救”等都是“幽”部字,即韵部相同。唯独“裘”字,和“之”部字押韵,对“之”部来说,它就成了一个字,是例外现象了。因为同谐声者同部,这是在划分韵部中公认的一条通则,现在它不归“幽”部,归“之”部,不是例外了吗?不就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了吗?如果这种例外字多了,上古音的分部就要出现模糊状态,没有条理,成为混乱现象。再严重的话,上古音的分部就难以成立,一部源远流长的上古音研究史就会化作泡影。

  • 标签: 例外现象 模糊状态 “之” 上古音 上古语音 主要元音
  • 简介: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世大多亲切地叫他'苏东坡'。他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旷世之才,其文学作品和趣闻轶事至今广为流传,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写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 标签: 散东坡
  • 简介:作为老苏州的我,早就听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自缢身死。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老人告诉我,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金湖县志》《建湖县志》《阜宁县志》《滨海县志》等明确记载,"明初,相当一部分姓氏从苏州等地迁徙境内”。

  • 标签: 洪武 苏州城 张士诚 朱元璋 县志 迁徙
  • 简介: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众多的人文景观、乡土气息浓重的民俗民风、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璀灿夺目的工艺制品……潮汕文化的一桩桩、一件件,皆足以引发潮汕人民的自豪感,亦引发海内外学人对潮汕人民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研究兴趣。一、潮汕文化之定义远古的中华大地,曾经孕育和产生过众多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齐鲁文化、燕

  • 标签: 潮汕文化 齐鲁文化 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 工艺制品 物质文化
  • 简介:<正>所谓谣谚歌诀,就是俗语、民谣、民歌、口诀,也就是古人所称鄙俚之词。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与楚人楚事楚地相关的谣谚歌诀,以昭示包孕其中的某些楚文化底蕴。一楚人善引谣谚歌诀表白观点,以此为现实服务。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楚人与异族之间,有合作有斗争,以合作为主。

  • 标签: 歌诀 楚人 楚文化 楚国 孔子 俗语
  • 简介:编纂续志是二轮修志中普通采用的编修方式。所谓续志,就是以前志的下限为续修志书的上限,断代为志,编纂断代志。但是,把编纂续志称之为编纂“断代志”,有人却提出了非议,认为现在已不存在朝代了,称续志为“断代志”不恰当。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所说的“断代志”,是指的记述一段年代内地情的志书,这个“代”系年代之谓。

  • 标签: 编纂 续志 断代 志书 年代 续修
  • 简介:这次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年会,提出了一个极具时代精神的问题:创新时代,教育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给出的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答案:创新时代,教育须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向自下而上的创新。唯改革与创新并举,我国的教育方有出路。为什么教育须从改革走向创新?因为1985年以来30年的教育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单靠自上而下的改革,无法撼动我们目前这样一种万能而又无能的教育管理体制。说它万能,因为从各种教

  • 标签: 教育改革 改革走向 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教育 时代精神 具体情境
  • 简介:“文革”期间我因病未能去文化部在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劳动。后来国务院出版口需要编辑干部时,我被人民出版社的工军宣队派去工作,因之对那一时期的出版工作情况有所了解,现作为史料写出,供读者和有关同志参考。出版“大字本”大字本,顾名思义,主要特征是字大、...

  • 标签: 出版工作 《新华字典》 新华书店 文革 尼克松 古典小说
  • 简介:<正>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襄渝(襄樊至重庆)铁路,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大工程之一。襄渝铁路的建设,增强了我国铁路东西方向的交通运输能力,促进了华中与西南的经济发展。这对于巩固我国国防建设,改善中西部铁路布局,都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襄渝铁路是按国家I级标准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施工建设的电气化铁路,全线总长859.6km(不含汉丹既有线56km)。局部施工是在1966年开始的,其主要任务是建设汉江大桥和改善"老白"(老河口至白河)公路的部分

  • 标签: 襄渝铁路 隧道开挖 迂回线 先遣部队 均县 副司令员
  • 简介:牟宗三与康德哲学论陈克艰一、"汤因比定律"十八世纪的普鲁士小城哥尼斯堡里,那位踽踽独行的智者,大概难以想到两百年后,会在远东一个弹丸蕞尔之地的小岛上,遭遇到他最深切的知己。康德的慧命,如此完整丰腴地再现于牟宗三身上,正是中西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异数。汤...

  • 标签: 牟宗三 康德哲学 生命形态 王国维 物自身 西方哲学
  • 简介:关于唐代后期的试官,李锦绣的《唐代'试官'考》有开拓之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对试官的认定上,指出:试官并不是试官,而应该是官和加官的结合体。同时分析了试官的来源,认为试官是从唐后期阶官性质的试官演化而来的。本文还探讨了试官在唐后期官制中的地位,指出试官在地方相当活跃的情况。

  • 标签: 试官 使职差遣 官制 唐代后期 唐代墓志 蔡广成
  • 简介:一、完善客家话文字表述关乎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神州大地成千上万地域文化滋养、汇聚而成。其中汉语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既展示着民族发展与变迁的广泛性、复杂性,传承着人民的多采神理,更维系着一种难于割舍的乡土感情。随着社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自上世纪初全民持续推广普及汉语普通话,使得滋养方言的乡土地盘不断缩小;当今在城市许多家庭人口中,已基本形成普通话的“一言堂”,即使纯方言地区也不鲜见。客家人所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被认为是老祖宗的遗训而同样式微,难以抵挡社会交流语言“同质化”、“规范化”的潮流。方言的传承不仅表现在口头语言,更依靠文字表述;鉴于方言口耳相传的人群逐步减少,文字表述的传承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文化人强调“原汁原味”,大都采用汉字记音,忽视词义,特别是对其中难以表述的方言.各自随意挥洒。致以词害意,令人无法卒读,成为信息交流障碍。

  • 标签: 客家话 汉语方言 城市化进程 汉语普通话 散论 书面
  • 简介:1976年“四人帮”倒台之后,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我对大革命时期“广州起义”中两位革命先驱周文雍与陈铁军的革命与爱情忠贞不屈的事迹,以《刑场上婚礼》为题先后推出了小说、报告文学、电影和大型歌剧。这与当时邓颖超同志派秘书向我传达指示和聂荣臻、徐向前元帅...

  • 标签: 创作历程 广州起义 邓颖超 大革命时期 “四人帮” 周总理
  • 简介:“逎逎仓”,毛《传》:“言民事时和,国有仓也。”郑《笺》:“乃有委及仓也。”孔《疏》:“乃有委,乃有!羽仓,言其有谷食之资。”①都是以两“乃”字为顺承连词,以“”与“仓”为同义。《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 标签: 公刘 毛《传》 郑《笺》 “乃”
  • 简介:原与'同光体'日本人写了一部中国诗史,以屈原始,以陈原(三立)终。我认为:单就这点来言,它是合于事实的。首先,陈三立的志洁行芳,诗兼风雅,渊思窅虑,想象恢奇,确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就陈三立所代表的'同光体'说,它和唐代的'元和体'一样。'诗到元和体变新','同光体'亦是新变之体。就三千年诗史来说,它总结屈原以至龚自珍之经验,为旧

  • 标签: 同光体 陈三立 元和体 散原精舍诗 中国诗史 志洁行芳
  • 简介:1937年11月,川军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命令该军一七八师师长李宗昉率领全师开赴黎城一带,堵击日军进犯东阳关之敌,防守边要抗日.其一部驻城内,一部驻东阳关.驻城内的大都住在鼓楼底、税务口、大小南街等民户家里.他们身穿灰军衣,每人披着一件带风帽的灰色市布小大衣,背一支步枪10排子弹,还有5至10颗手榴弹,肩臂上挂着一个兰色白底“昉”字背章,标明是李宗昉师的队伍.但也有没穿大衣的,还有一些穿草鞋的.

  • 标签: 阻击战 川军 前哨部队 手榴弹 东阳 黎城
  • 简介:存在古籍中的童谣,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儿童诗歌遣产,是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的童蒙读物,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古典文学遗产的研究领域,古代童谣是个不被瞩目、倍受冷落的角落,还沉积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有待古籍研究工作者挖掘整理,付出辛勤地劳动。古代童谣的名称存在古籍中的童谣,名称各异,纷纭其说。有的文献称为歌,如,《孟子》:孔子听孺子

  • 标签: 中的童谣 古籍中的 存在古籍
  • 简介:唐代笔记小说校语议范崇高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的唐代笔记小说系列,为读者阅读古代小说带来了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也深受其益。然而稍嫌不足的是,所下校语中,或出示异文而未作决断;或改正原文而尚有疑义。这给读者,尤其是并非出于研究目的的一般读者,...

  • 标签: 《太平广记》 笔记小说 《广异记》 明抄本 《宣室志》 《拾遗记》
  • 简介:他的祖父是晚清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是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父亲是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是著名的因北平沦陷绝食而死的原老人。母亲是湖南名门望族俞家之女俞明诗。

  • 标签: 政治家 湖南 晚清
  • 简介:根据摩尼教教义,明(清净气、妙风、明力、妙水和妙火)与率路沙罗夷(即卢舍那)等神一起囚禁类魔。魔鬼以明禁于肉身作为反击。最后惠明将明从骨城、筋城、脉城、肉城和皮城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将此教义与福建省霞浦县新发现的一本民间宗教小册子里的“明大供”作一比较:毗卢佛(即卢舍那)作为法中王出现。妙气佛、妙风佛、妙明佛、妙水佛和妙火佛分别与真如、光明、智慧、清净和大力对应。他们应当从骨城、筋城[、脉城、肉城和皮城]想。只要我们剥去“明大供”的民间宗教外衣,其核心为摩尼教教义就非常清楚了。

  • 标签: 摩尼教 五明 霞浦文书 中古波斯文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