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德与文章,学问与做人。中国古代文人对此向来是并重的。陈广忠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担负高校音韵学、汉语史、文献学及地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生治学,谨严而广博。先生为人坦诚儒雅,胸中丘壑遂成笔底烟云。先生新作《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年6月)洋洋五十万言,便是这样一部容道德于文章,具有精深价值的专著。

  • 标签: 中国古代文人 新论 儒雅 文章 审视 坦诚
  • 简介:核武器与国际关系核武器问世是人类科技进步与世界战争催生的产物。1945年8月,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在给日本帝国带来致命性打击的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过去人们没听说过原子弹,从这一刻起,它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式进入战场。也是在扔过这两颗原子弹以后,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再在实战中使用过它。目前,全世界核武器的总量足以将整个地球摧毁十几次。也就是说,如果让地球毁灭,估计1/10的数量扔出来就够了。

  • 标签: 核武器 全球视野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中国 世界战争 原子弹
  • 简介:当代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从新中国算起将近70年,从新时期算起将近40年,已经到了应该总结也可以有所总结的时候。问题是如何总结,如何来看待和总结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走过的学术道路。赵轶峰教授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总结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路径,给会议定了一个很好的主题:“评论与反思——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视野”。这个题目显示的是一个主题两个基本点。

  • 标签: 古代史研究 国际视野 新中国 路径 中国古代史 学术道路
  • 简介:任何时代的人关注自已某方面的历史时,总是想从中获得一些有当代价值的东西,真正“为历史而历史”的大约很少.没有了“当代视野”,所谓“历史视野,将归于虚无.钟仕伦君的新著中处处可见这两种视野的融合.他放弃了那种以古代话语方式解说古代典籍的方式,而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语方式来阐释古代人的审美精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诫过后人;“言”乃筌蹄、乃“物之粗”,“意”乃鱼兔、乃“物之精”.所谓“意”即先哲们审视和观照文艺、审美现象后的产物,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精神”,此“精神”当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不能“刻舟求剑”以求之.我以为,要想使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审美精神在当代发扬光大,就必须用现代话语方式给予阐释.这样,对有关方面的研究就绝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对话”,一种垂询,一种叩问.仕伦君“叩问”于曹丕,几度对话,方悟出所谓“徐干时有齐气”,并不是说“舒缓”,反而是说“强毅阔达”.他背靠当代学术成果,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若干范畴进行逻辑梳理,这方面也新见迭出.比如他说:“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崇高’既在主体,也在对象.在主体,主要指人格的善;在对象,则指事物的力度、气势和体积的巨大”,“它不仅仅是指一种美学形态或一

  • 标签: 审美文化 美学思潮 南北文化 新视野 话语方式 审美精神
  • 简介:2014年10月16日,纵横讲堂继续开讲。半个世纪前的这一天,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宣告一个曾经落后的大国正在迅速崛起。此后,我国核武器事业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它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

  • 标签: 核武器 全球视野 讲堂 中国 张翔 民族精神
  • 简介:In2011,HuAngangandHuLianheproposedtheirsecond-generationethnicpolicyasalternativeoptionofcurrentChineseethnicpolicywhichhasbeensupposedtocauseunrestamongethnicminorityareasinChina.Intheirpaper,

  • 标签: 中国民族 中的中国 形似神异
  • 简介: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年代。面对发端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华民族将凭借什么样的“文化自觉”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而保有自己的特性,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背负沉重传统包袱的人文环境进行适应性变迁的方向是什么?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和国内有许多不同的观察和预测。创造历史源于对民族传统的历史自觉,我们对历史看得有多深,就会在现实中走得有多远。因此,时代的挑战,激发了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生机。21世纪的中国史学,势必反省传统的研究模式,省察视野的盲点和盲区,开拓时代要求的新课题,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

  • 标签: 海洋人文类型 21世纪 中国史学 社会价值 历史研究
  • 简介: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元政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冲击,引致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精英”(儒生/士人)的领导阶层建构的整体结构性变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儒学思想文化道义精神的变异与消沉,对明清政治、经济、道德和知识/文化的影响。文章比较分析(1)蒙古征服对中东地区阿拉伯-穆斯林人带来的冲击,(2)蒙古汗国对中世纪西欧(和日本)带来的恩惠,和(3)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对以基辅和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地区不同的影响;以推论蒙古征服对在第10—15世纪处在早期近代化初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的影响。

  • 标签: 蒙古西征 宋代抗元 阿拉伯人势力 伊斯兰文明 蒙元政权 黄祸与黄福
  • 简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从思想史角度探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文本。毛泽东在该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时党内党外存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理论上的回应与批判,并围绕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三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
  • 简介: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思考都是基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与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潮流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是通过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探索征程。这正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时代眼光和历史维度的战略思维的根本所在。

  • 标签: 现代化 邓小平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简介: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梳理了中国乡村权力研究的进程。并考察了其研究取向和方法上的转变,最后总结了中国乡村权力的人类学研究所带来的两点启示:一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基层群众所握有的大众的权力,二是我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话语转变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 标签: 乡村权力 研究进程 启示
  • 简介:明代文学研究也像中国的其他现代学术领域一样,经过约一个世纪左右的历程,在研究方式上似乎走了一条由综合到分科并再到综合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传统学术是强调文史不分家的,所以谈文学总离不开历史、哲学等领域,王阳明是著名的哲学家,但在早期的几部明代文学史著作中,却很少有人不谈到他的,从明代的王世贞到现代的钱基博都是如此。可是到了建国后所写的文学史里,就再也难以见到有人专谈王阳明的文学创作了。

  • 标签: 明代 文学研究 文学史 文学批评史 哲学 审美意识
  • 简介:自新史学兴起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始终在中外各种思想、理论、方法交织激荡中发展,迄今百有余年,无论在中国抑或域外,皆已积淀深厚,成为国际性的学术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化,也突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现代历史学的观念与方法也不断经历创新,遭遇各种挑战,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想理论环境不断变化。

  • 标签: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 从国 《史学月刊》 会议筹备组 古代文明
  • 简介:对于阶级斗争,传统马克思主义习惯于从唯物史观的决定论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强调阶级斗争史观与唯物主义史观的一致性。事实上,阶级斗争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这种伦理诉求是否具有现实性、正当性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和校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物理原理,实际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物理视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原理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伦理视野;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需要同时把握物理与伦理两种视野,实现物理与伦理两种价值的历史整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化的历史上,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探索和实践两种价值的整合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 标签: 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 伦理视野
  • 简介:2016年12月18日"第四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举办,论坛主题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城市史:城市发展与治理"。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8篇,其中中国城市史5篇,世界城市史13篇,涉及中外城市的城市群、城市社区、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城市环境、教育与娱乐、城市族群与移民社会、慈善与医疗等问题.

  • 标签: 全球化视野 城市史 论坛 世界 中国 综述
  • 简介:导语:陈启云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弟子,哈佛大学杨联陞的高足。他奔走于东西方两个世界,他对真理和“道”的执着追求,对研究汉儒和王莽的独到见地,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开拓性贡献,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建设性的批判以及对历史“知识论”的深邃解读,必将拓宽我们的历史研究视野并促进思想文化史的健康发展。陈启云教授简介:男,1933年生,广东电白县人。1956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后赴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攻读文学硕士;1960-196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并荣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历史系执教27年,期间先后赴哈佛大学(客座副教授,1973-1975)、香港中文大学(莫庆锵讲座,1980-1981),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1-1993)访问;并受邀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澳洲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学位校外考试委员。1994年转为加州大学终身荣勋教授并返台湾任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1996年荣获“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之“杰出人才讲座”;2002年转为清华大学(台湾)荣休讲座教授。2004年受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

  • 标签: 中国思想 中西比较 启云教授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需要在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国防、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综合,要凸现历史发展的主要轨迹或主干,给人以启发性的认识。目前的许多国史专著,总给人这样

  • 标签: 国史研究 外交 凸现 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发展
  • 简介:作为事件的郑和下西洋,海内外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作为经验的郑和下西洋,特别是作为知识积累重要里程碑的郑和下西洋,仍有探究的空间。从知识的视野来看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的远航正是中国人海外知识累积与递进的重要历程。这一认识有必要从郑和研究的兴起谈起。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知识积累 知识累积 郑和研究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