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有关史书及文章叙及孙中山英国伦敦蒙难之事时,往往有不实之词,有意回护孙中山.这不符合史家应该遵循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现据有关史料,对以下问题予以澄清.第一问题是,孙中山是怎样进使馆的?史家们在谈到孙中山伦敦蒙难时,大多认为孙是被绑架进清驻英使馆的,孙本人在《伦敦被难记》中也一再表白是被诱骗、挟持到使馆的.其实他是大摇大摆地走进使馆的.

  • 标签: 孙中山 伦敦被难 公使馆 马格里 广州起义 清政府
  • 简介:县志财政税务篇的问题李史谦广西目前已出版发行的部份县志和部份县志初稿,对财政、税务一般均合设一篇分章叙述,这在篇章的安排上尚属合理、得当。但由于对县(包括市,下同)财政与县税务的涵义、具体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不明确,没有理顺,在节、目这一层次的...

  • 标签: 财政税务 出版发行 税收收入 耕地占用税 部门主管 税收收人
  • 简介:广东土著汉族居民,现习惯分为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三“民系”。1980年代分子生物学出现后,从遗传学和体质人类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显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血缘上极其接近(倒是潮汕人与者的区别稍大一点,但也很接近),三“民系”是实实在在的亲兄弟。过去在所谓“人种差异”问题上的种种捕风捉影之谈既违反科学,也不利于团结,不应再重复。

  • 标签: 广府文化 分子生物学 科学研究工作 遗传学
  • 简介:《越绝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国的争霸事迹,所记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科技和历史传说等,是研究古代吴越地方史的必备典籍。但是,关于该书的作者问题,《越绝书》记载不明,历代史志书目所载又多穿凿乖谬,众说纷纭。自明代起对该书的研究虽有了很大突破,但个别问题仍需进一步澄清。关于《越绝书》的作者,明代以前主要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伍子胥,一种认为是子贡。明代学者杨慎根据对《越绝书》末篇一段隐语的分析,

  • 标签: 《越绝书》 伍子胥 《汉书·艺文志》 作者问题 《春秋》 史志书目
  • 简介:功勋卓著的大禹,在他的晚年不再延续先贤禅让的美德,而把天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创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见于典籍的奴隶制国家。但是夏的面目是模糊的,至今依然没有关于夏的确切的、有足够说服力的考古证明。在殷墟发现之前,商朝的面容也是模糊的。甚至周的面容在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模糊的,只存在于典籍当中。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

  • 标签: 王朝 中国历史 奴隶制国家 模糊 说服力 典籍
  • 简介:东汉时有蔡邕,连取的字也相同,都叫“伯喈”,人又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名人。因此,在元末明初部经典性的文学名著中,已把人混合为一了:一部就是小说《三国演义》,另一部是戏曲《琵琶记》。《三国演义》中的蔡邕本是汴州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因受董卓重用...

  • 标签: 蔡邕 赵五娘 《三国演义》 蔡文姬 《琵琶记》 曹娥碑
  • 简介:我这篇小文,是想就目前出版的我国古籍整理书籍中标点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问题看起来并不大,但牵涉面却很广,而且还并不是“无伤大雅”。1991年10月,我在担任中华书局总编辑期间,曾由总编办公室出面,请中华书局内部几位对古籍点校有经验的同志,包括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古籍整理研究专家赵守俨先生,经集体讨论,写成《古籍校点释例》一文,刊于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品》1991年第4期。《释例》前有一说明,中云:“为进一步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尽量减少校勘和标点中的错误,我们根据实际工作

  • 标签: 古籍整理 书籍 标点问题 书名 篇名
  • 简介:志书记述居民生活,有“系数”能够反映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贫富差距,应该记载。一是“基尼系数”,一是“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项指标,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一从0到1之间的数值。基尼数值是1的时候,表示最大的贫富差距;而基尼系数是0的时候,表示全体国民每一人的财产都是均等的。这种极端情况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反映贫富差距的是一大于0而小于1的数值。

  • 标签: 贫富差距 基尼系数 志书 分配平等程度 居民生活 恩格尔系数
  • 简介:客家人重视族谱的修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客家族谱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更是值得引起人文科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近来,本人在阅读客家《曾氏崇本堂世谱》和《吕氏家谱》时,发见有二则饶有意味的记载,对于进一步探讨客家的历史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顾前人未曾引述,爰摘录论列如下。

  • 标签: 客家人 族谱 《曾氏崇本堂世谱》 《吕氏家谱》 郑成功
  • 简介:论者通常将扬雄四赋的作年定于元延二年和元延三年。但此论存在问题:一是以成帝元延三年从胡客大校猎的假设为前提,二是对本传里"明年"二字理解有误,将扬雄作《校猎赋》之年与成帝羽猎之年混为一谈。只有充分尊重《成帝纪》元延二年的记载,并认识到本传所说的"明年"并不是指成帝羽猎之明年,而是指扬雄"作《校猎赋》之明年",才能正确地考证出扬雄四赋的作年。

  • 标签: 扬雄 四赋作年 两个问题
  • 简介:<正>在哲里木盟奈曼旗善宝营子(亦称沙巴营子)古城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件刻有诏文的秦代陶量残片,曾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有人认为该陶量,是“秦代中央发到各地的标准量器”;有人认为善宝营子古城遗址,位于“燕长城以北一百多公里处”。本文拟就这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 标签: 两个问题 标准量器 奈曼旗 考古发掘 哲里木盟 古城遗址
  • 简介:1902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1859-1916),奉命调往直隶,接替不久前去世的李鸿章出任总督。直隶处于拱卫京师要地,直督历来为各省督抚之首,袁世凯这一升迁,用当下时尚的语言,可以说是其人生道路的一重要“拐点”。

  • 标签: 袁世凯 天津 “拐点” 人生道路 李鸿章 直隶
  • 简介:清华简《尹诰》多次提到民众,该篇的重民思想,实则是重视宗族的体现。这与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并不等同。《尹诰》篇对夏亡教训的总结主要是从人事层面提出的,夏鉴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功用性,与商代尊天敬鬼的思想不符,该篇的整理受到周初周人殷鉴思想的影响。

  • 标签: 《尹诰》 清华简 重民思想 夏鉴
  • 简介:一位教师要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有计划的专业学习研修,大量的阅读,着眼于教育问题的探索实践,这些都非常需要。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师自我心智模式的改善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要,因为心智模式在深层上影响着教师是一什么样的人,以及教师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含学生)和世界。而有没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则关系着教师能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智慧,从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系统反思和清晰表达。

  • 标签: 专业历练 成长需要 教师成长
  • 简介:<正>中国史学有长期历史。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述也有长期历史。《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

  • 标签: 孔子 左丘明 史记 史学家 成王 中国史学史
  • 简介:凡是”是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桩公案。除了在政治层面,官方以决议的形式做出结论,认为华国锋推行和迟迟不改正这个“错误方针”,严重阻碍了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纠正;驯在事实层面,大量著述也都做了大同小异的历史叙述。关于“凡是”的流行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凡是”始于华国锋1976年10月26日的讲话;第二,“凡是”有四“版本”,经典的“版本”是1977年的报一刊“二七社论”,还有1977年3月的华国锋讲话;

  • 标签: “两个凡是” 公案 中国当代史 文化大革命 华国锋 政治层面
  • 简介:张学良自1991年恢复自由以来,为什么不能顺利返回祖国大陆?这一度是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依我观之,许多见解多有偏颇。有些浅尝辄止,不敢涉及内中奥妙,有些虽知其因,却因种种顾虑语焉不详,所以不足以让国内读者认识张学良晚年不能返回大陆的真正原因。笔者拟依据对张学良多年之研究以及一些海外知情者披露的内幕,

  • 标签: 祖国大陆 张学良 专家学者 知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