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珠海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市区古代建筑的保护受到广泛重视.本文结合实际,对珠海市古代建筑的特点、现状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 标签: 珠海 古代建筑 现状 保护利用
  • 简介:清末民初,上海得地理之便,成为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京剧市场在这段时期也是高度商业化。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外部机制的力量非常重要。清朱民初的上海京剧有一套商业化的外部机制:采用了“班园一体制”的组织形式,案目制的营销手段,包银制的分配方式。

  • 标签: 清末民初 上海京剧 班园一体制 案目制 包银制
  • 简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海曾经是周恩来长期生活和战斗的地方。1931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经广东转往中央苏区。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周恩来以上海为重要基地主持国共谈判、推动党组织重建、部署抗日救亡斗争和酝酿组建新四军,促成了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和各派抗日力量的联合。

  • 标签: 抗日救亡运动 周恩来 上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1年 中央苏区
  • 简介:400多年前,被誉为中西会通第一人的徐光启,博采西学,身体力行,为上海培植了善于吸纳和融合外国文明成果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延绵数百年积极翻译出版世界各国优秀图书的文化根脉。因此,当晚清和“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在此风云际会,上海以博大的胸襟吐故纳新,引领时代,成为我国西学东传的主要中心。

  • 标签: 翻译出版 上海 英国文学 传播 文化基因 中西会通
  • 简介: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通过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经验借鉴与吸收,成为一种成长迅速的艺术。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路易·卢米埃尔正式放映了《墙》《婴孩喝汤》《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影片,虽然是默片电影,但标志着电影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上海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发源地,民国时期,上海电影获得飞速发展,与其毗邻的苏州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电影发展 民国时期 上海 苏州 综合性艺术 原因
  • 简介: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和失序,上海金融业为自身基本权益及行业生存,也为市场稳定和尽可能减少同业与客户损失,围绕金融市场秩序重构各个方面,与日伪当局进行了折冲交涉,其中虽然有过妥协、退让乃至合作,但也不乏拒绝和抗争。整体而言,上海华商金融业是日伪统治下的受难方,对于他们的历史评价,应力求客观公允。

  • 标签: 太平洋战争 上海金融业 市场秩序 日伪统治
  • 简介:《鐵崖賦稿》是元代楊維楨除《麗則遺音》之外的另一賦作結集,今存清抄本三種,分藏於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1。上圖本爲清仁和勞氏抄校本,南圖本乃據上圖本影抄而成;國圖本爲鐵琴銅劍樓舊藏,所收賦作與上圖、南圖本相同,而文字方面歧異甚夥。三種抄本之中,以上圖本爲佳,且有勞格批校,丹黃粲然。

  • 标签: 郊祀志 司馬相如 記里鼓車 李善注 枌榆社
  • 简介: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大量华人难民涌入英租界,而外侨居民或破产或攫取暴利,上海华洋分治格局解体。翌年,英租界成立工部局行使警权,以保障英租界侨民既得财产和人身安全。随着租界华人膨胀,上海工部局积极推进自身行政机构改革,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和专业化,以获取外侨社会的支持;其财政目标重点也从行使警权转向租界基础建设,将华人纳入外侨市政规划,树立在华民中的市政权威。上海工部局与英国公使在租界华人管理权上的争执,也促使工部局加快巩固市政自治权。在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上海工部局最终结束了简易、松散的组织局面,凝聚了外侨,治理了华民,确立了强有力的市政自治地位。

  • 标签: 上海工部局 市政自治 英国驻京公使 华人难民 捐税
  • 简介:近代上海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新的都市家庭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社会,从而引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整体而言,近代上海家庭尤其是职员、专业人士等中产家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小家庭趋势。在这过程中,渐渐趋向原子化的小家庭从庞杂的社会中退却,家庭成员对情感和亲情日益关注。家庭生活不可避免地处于生活的中心位置。这种小家庭模式放在彼时的全球视野中看也是新鲜事物,反映了近代上海与世界的大融合。上海小家庭所承载的"现代生活"超越了地域和民族限制,是一种更为广阔和普遍的经历。

  • 标签: 小家庭 上海现代性 家庭史 家庭合理化
  • 简介:上海法租界开辟以后,路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法租界当局对街路命名“法兰西化”,其本质是对租界空间的殖民化。民初华界当局对路名的民族主义改造,形成了与租界地名的间接竞争。租界结束和接收后,汪伪当局和国民政府为了塑造自身的民族主义形象,竞相开展更名运动,但因其虚伪本质或过度政治化,路名变得不实用。民众则出于实用目的,习于对各种政治性路名进行“俗名化”改造。在政治性路名轮番登场、遽兴遽灭的同时,“俗名”却能经口耳相传而持久流传,呈现出城市政治文化中“自下而上”的演进力量。

  • 标签: 法租界 街路命名 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 俗用地名
  • 简介:河流,先于城市而在,伴于城市而生。与现代城市中的拱廊街、摩天大楼、电车等“现代器物”不同,河流记载、表征、定义了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作为“界”的河流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在地理空间上以概念化和实体化的方式连通城市。作为“景观”的河流是现代城市塑造其形象、建构其记忆的重要媒介。此外,河流的自然属性赋予了它超越城市的意义,以风景的形式生产出“民族—国家”话语。河流接续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拟,成为理解城市意义及变迁的重要媒介。

  • 标签: 河流之"界" 城市生命线 都市景观
  • 简介:1905~1923年,绅商自治时代的上海南市警察主要是本地出身,经费支出依靠自治机构的财政支出,警察职权以治安维持为主,并含有有限的市政治理职能。军阀统治时代的南市警察则主要是异地出身,经费支出则依靠江苏省财政支出,不足者以罚款等方式补充,警察职权面临着治安维持和市政治理的矛盾,在有限的警力条件下要承担原本市政机构应承担的许多职能,工巡捐局与警察厅共同提升了上海南市的行政成本,且模糊了市政和警察之间的界限。

  • 标签: 上海南市 警察 绅商自治 军阀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