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起就被父母家人细心呵护着,像温室里的花草,生活中充满了鼓励和赞扬,却经不起一点点的挫折。其实,父母应该放开手脚,让孩子接触各种环境、事物、人,给予他们锻炼,让其成为一个“输得起”的孩子。

  • 标签: 孩子 家长 独生子女 父母 细心
  • 简介:据汉剧老艺人相传,楚调的“摇篮”是在明末清初时开始形成的。当时东南西北的艺人们以各自的根据地向四周传播。鄂西北以襄樊为中心;鄂西南以荆沙为中心;鄂东南以武汉为中心;鄂北以德安府(今安陆市)为中心。湖北除恩施、郧阳山区外,大部分都是鱼米之乡的平原,特别是长江与汉水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戏曲的传播,在紧靠长江和汉水的襄樊、荆沙、武汉更为突出。在湖北大、中城市都修建本地行帮会馆、公所、庙宇及各行各业的祖师庙里面建有戏台,有的还建了大小两个戏台。各行帮都把本地的剧种带来演出,好招徐客商扩大贸易。尤其是襄樊、荆沙、武汉这城镇的会馆、公所、庙宇等更是比比皆是。借庙里的

  • 标签: 唐明皇 祖师爷 湖北汉剧 艺人 辛亥革命 戏班
  • 简介:毛泽东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个法宝”,其中第一个法宝便是统一战线,它的最早运用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 标签: 中共三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39年 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
  • 简介: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拥有六著名寺院,即拉萨的甘丹、哲蚌、色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而六寺中,拉萨的甘丹、哲蚌、色拉寺最具盛名.

  • 标签: 黄教 扎什伦布寺 藏传佛教 拉卜楞寺 格鲁派 日喀则
  • 简介:中国山水散文历史悠久,其滥觞可追溯到《尚书·禹贡》。纵览数千年山水散文的发展,可以发现条提升轨迹:山水散文由客观记叙到主观抒怀,从景中无我发展到景中有我,主体意识渐趋显豁强烈;由文意单纯到笔致繁富,从单写山水风物发展到兼写天人境界、家国命运、文化血脉,审美旨趣渐趋丰富充实;由模山范水到写景如画,从刻板的写景状物发展到塑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写作技巧渐趋娴熟高妙。《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在这个方面都集前人之大成,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一、身许山水的主体风范山水散文必须景中有'人'方魅力横溢,这条创作法则为古人所悟解接受,居然经历了上千年。先秦两

  • 标签: 山水散文 《徐霞客游记》 景中 《尚书·禹贡》 写景状物 徐霞客
  • 简介:我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山东对我国的农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氾胜之、贾思勰、王祯农学家及著作便是例证。约公元前一世纪的氾胜之(曹县人),撰写了《氾胜之书》,在气候、土壤、施肥、耕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见解。公元六世纪前后的贾思勰(益都

  • 标签: 贾思勰 公元前一世纪 生产组织 《齐民要术》 三四 农书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早于外国人所称“大航海时代”的人类创举,在1405至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航行29.6万公里,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比欧洲航海家迪亚士、达·伽玛、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要早80到100多年,在中外交流史、航海史和造船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学术大师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称郑和为“海上巨人,国史之光”。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以及江泽民同志都充分肯定郑和下西洋是对外开放的。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宝船 地理大发现 江泽民同志 邓小平同志 航海家
  • 简介:袁世凯野心勃勃地想当皇帝,可是还要假惺惺地造成一种被逼无奈的架式,于是只能伪造和强奸民意,其中一招就是贿买当时名人的文章制造舆论。梁启超绝不骑墙,严复软硬不吃,王闿运架不住三十万元的润笔费诱惑,投其所好,写下了一百五十字的劝进电。

  • 标签: 袁世凯 梁启超 严复 君主立宪派 皇帝 国体
  • 简介: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虽然达到了8%的增幅,但也出现了物价持续走低、下岗失业人数增加、股市低速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高经济增长与股市低速的悖论、高经济增长与物价持续下降的悖论、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悖论。作者探讨了产生这悖论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 标签: 经济增长 物价走低 下岗失业 股市低迷
  • 简介:在我国藏书史上,清代前期,广东有名的藏书家寥若晨星,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在近现代,广东藏书家却大有崛起之势。在清光绪年间,广东藏书家辈出,尤以广州城南孔广陶的“三十三万卷楼”、城北方功惠的“碧琳琅馆”和城西李文田的“泰华楼”最负盛名。

  • 标签: 藏书家 述略 晚清 清代前期 清代中期 光绪年间
  • 简介: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原在苏联帮助下坐稳“新疆王”、亲苏、亲共的盛世才,面对苏联节节败退、亡国之虞,反复无常的盛世才又一次选择了投靠蒋介石。

  • 标签: 新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内幕 参审 1939年
  • 简介:四川省眉山市的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的老宅故居。一家父子,占据唐宋八席,全国唯一。特别是苏轼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广大、之深远,为世人景仰,堪称千古文宗、

  • 标签: 三苏祠 眉山市 维修 钩沉 史实 灾后
  • 简介:作为国共合作的首倡者马林,为什么在中共以后国共合作从现实层面即将全面启动之时却失宠于莫斯科而被召回?其原因是,马林在对张作霖的评价和中东铁路权益的归属问题上,与苏俄领导人产生了意见分歧;中共以后,马林在推动孙中山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全面实施国共合作战略方面,力不从心,收效甚微;而中共党内一直存在着反对马林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 标签: 马林 共产国际 中东铁路 孙中山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十分关心国家的建设,无论是在中央日常工作中,还是到地方视察过程中,他都会同相关负责人员就发展和建设问题交谈。在这些谈话中,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构想,峡水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便是其中的重点工程。今天,这些由毛泽东构想的工程已经成为现实,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 标签: 大工程 毛泽东 当代中国 青藏铁路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新中国成立
  • 简介:大家都知道粟特商旅在欧亚丝路贸易中的角色有多重要。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一起向我们揭示了粟特胡人在中亚五国、新疆、敦煌的全景式文化和生活场景。粟特文明的黄金时代在五到八世纪(550-755),恰逢中国的北朝、隋唐盛世,结束于阿拉伯帝国入侵(642—722)。在最近的七十年里(1946-2016),考古学家们在中亚热土上对几乎所有宫殿、要塞、佛窟、神庙、城池进行了发掘。考古证据表明,粟特壁画有个艺术中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撒马尔罕古城、布哈拉古城(见封二图1)、和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片治肯特古城。对于上述古城壁画的研究,开启了解读粟特文明的钥匙。本文以片治肯特古城的壁画为案例,分析了中亚壁画题材中的波斯英雄史诗、希腊伊索寓言、印度神话。以图证史,表明在伊斯兰化之前的中亚粟特,一直处在与欧亚丝路的文化互动中。

  • 标签: 中亚 粟特壁画 史诗 传奇 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