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王奎福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长号是一种古老的铜管乐器,考古学家发现它起源于公元前十七年。因为它没有活塞装置,而是靠内外两副套管的伸缩来决定音高的,故又名“伸缩号”、“拉管”。长号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1520年左右,经孟赛尔的匠心改良才达到了目前这样完善的状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牡丹亭》一剧,作者极写杜宝的文治武功,赋予他各种才能美德,将他塑造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完人:他尽职劝农,仁政惠民;他奋勇抗金,誓死报国;他忠正清廉,淡泊明志;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是,正是他所坚守的封建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了杜丽娘周围有形无形的威压以及戮害,并一度造成了人天相隔的悲剧。正是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卫道者和践行者,构成了令人窒息的整体氛围。这充分显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汤显祖等许多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无言悲愤。

  • 标签: 《牡丹亭》 杜宝 汤显祖 明代 知识分子
  • 简介:在中华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史上,山西民歌占有重要的地位,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近年来,对传统山西民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学者多是对山西民歌或是某个品种音乐本体的分析研究,而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山西民歌调式的统计分析,试图探讨山西民歌调式的分布成因,以期为广大学者对山西民歌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山西民歌 调式分布 统计分析
  • 简介:一、'爱珍腔'的形成对戏曲声腔继承问题的启发。戏曲传承有个大命题,即'流派''自我'的创变。后人习得前人,切忌在继承中重'形'不重'神',甚至把前辈某些生理条件的缺陷也当做特点来呈现,如朱文相先生所言,重'数'不重'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一戳一站、一指一看的'数'捆死了。张爱珍从艺初始,所有学徒一样,是模拟吴婉芝等老一辈上党梆子艺术家的风格(红了以后还专门登堂拜师),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宗吴'而不

  • 标签: 启示意义 爱珍腔 腔启示
  • 简介:《世说新语·贤媛》《列女传》两者均以记载女性的美德懿行为主,是封建妇德的楷模及女性审美标准的集中体现。但《贤媛》中贞顺节义的德行类女性数量较《列女传》明显减少,对于有仁有智、辩才出众的女性形象则有诸多描写。魏晋时期的战乱环境、清谈风气以及门阀制度、门第婚姻造就了魏晋女性不同于前代的神采与人格魅力。

  • 标签: 《世说新语》 《贤媛》 《列女传》 女性
  • 简介:2005年的话剧艺术舞台,从南到北,真是乏善可陈。特别是上海,聒噪在耳边的是那些不愿多说的“压抑烦躁”和“无奈狂欢”。然而,就是这些“压抑烦躁”和“无奈狂欢”渐渐成为了本不该是主流的主流。就在这令观众失望之极的情况下,“有着典型的上海文化特质,,(雷国华语)的话剧《原罪》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悄悄复排、谨慎上演,这很大程度上给上海剧坛吹来一阵清新之风。

  • 标签: 《原罪》 上海 话剧艺术 文化特质 审美习惯
  • 简介:《甲申记》在国庆六十周年的演出我感觉非常有意义。现在上海舞台上有历史厚重感的戏不多。《甲申记》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历史厚重感.重排是非常有必要的.夏老在生前提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 标签: 期待 厚重感 历史 感觉 是非
  • 简介:从柔光电视节目的关系、画面效果、电视技术需求、环保节能等方面,探讨柔光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 标签: 电视演播室 灯光设计 柔光 布光
  • 简介:关于契诃夫的话题,这几年一直受到世界文坛的关注,重新评价他的小说和重新认识他的戏剧的呼声不绝于耳.契诃夫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还在我青少年成长时期就浸润了我的心田,他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相比之下,应该说他的戏剧创作是为数不多的,但他的戏剧意义幽远,经久耐读,久演不衰.去年九月,在"北京国际戏剧季"上,为纪念这位文学戏剧的伟大的代表人物逝世一百周年,以"永远的契诃夫"为主题,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的五家著名剧团还分别献演了五台各具风格的契诃夫戏剧,色彩缤纷,共同组成了一部"当代契诃夫大戏",在中国掀起了重读契诃夫和重演契诃夫戏剧的热潮,为当今仍不很景气的剧坛注入了生气活力.

  • 标签: 契诃夫 意义 重读 重新认识 重新评价 成长时期
  • 简介:自1962年黄佐临在广州会议上提出“戏剧观”以来.至今已有45年了。在这45年内.“戏剧观”两次被重提.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西戏剧再次进行了强烈的碰撞深刻的交流.戏剧理论也因此产生了一种历史性变异。这种历史性变异滥觞于1981年至1986年前后的那场意义大于成果的“戏剧观”论争。这是由“戏剧危机”激发.黄佐临的“戏剧观”引发.西方现代派戏剧触发的具有颠覆性意味的理论清理和观念反思。

  • 标签: 戏剧观 西方现代派 戏剧理论 80年代 70年代 戏剧危机
  • 简介:许子东在《读书》2011年第12期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认为,作者之所以研究张爱玲,就是关注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探讨张爱玲二十世纪中文文学发展的关系。过去二十年。两岸三地对张爱玲的评论,看似十分热闹,

  • 标签: 文学史意义 张爱玲 《读书》 文学发展 二十世纪 两岸三地
  • 简介: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人民对机智、聪慧特别崇尚,《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这一形象可谓妇孺皆知,受到人们的极力推崇。元杂剧也表现出浓厚的尚智思想,机智成为许多杂剧的主题。在囊括全部现存元杂剧的《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中,剧名中直接带“智”的剧目就有11种之多,而在其他剧目中则大量地使用了“诈”、“赚”、“断”、“计”等明显突出机巧才智的相关字跟。这些字词在剧名中多次出现,可见元杂剧的尚智思想特别突出。

  • 标签: 元杂剧 尚智 《元曲选》 成因 《三国演义》 中华民族
  • 简介: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使用着一套独特的程式符号。这套程式符号之于戏曲文本的关系,就如书法艺术之于文学文本的关系一样:戏曲程式符号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自足的审美对象。于是中国戏曲就拥有了双重意义阈:符号意义故事意义阈。相应的.中国戏曲具有双重的审美层面。区分这双重意义阈并阐发双重意义阈不同的性质,是我们揭开中国戏曲美学精神之谜的基本保证。

  • 标签: 中国戏曲 戏曲程式 舞台表演 书法艺术 曲文 独特
  • 简介:戏曲进校园活动,是实施全民艺术普及的有效途径。将这一活动长期举办下去,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为戏曲艺术培育出一批批演员和观众的后备军,使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获得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中国戏曲 戏曲进校园 民族文化 传承与发展
  • 简介: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人类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故但凡一个科学的新概念的提出,总是对事物本质属性有了深度认识并予以抽象概括后的产物。袁国兴教授把我国清末民初时期各种各样的“新剧”,包括“改良戏曲”、“文明新戏”、“学生演剧”及各种地方戏等统称为“新潮演剧”,意味着有关中国戏剧史研究的一个新概念的诞生。“新潮演剧”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如何,窃以为焦点在于“新潮”一词的释义和理解。

  • 标签: 演剧 意义 清末民初时期 事物本质 科学认识 戏剧史研究
  • 简介: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追问“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似乎变得不那么正当。且不说1917年,画家杜尚以《喷泉》为名将一只男用小便池送入艺术品展,用以取消艺术具有某种固定的本质这种流传已久的说法,也无需提及半个世纪之后安迪·沃霍尔将和普通超市里的布瑞洛洗衣粉盒全无二致的《布瑞洛洗衣粉盒》作为雕塑展的展品进行展览,更不用说解构主义取消一切确定性,自然也解构了艺术本身的确定性。

  • 标签: 艺术本体论 意义 解构主义 二十世纪 艺术哲学 《喷泉》